当人们发现飞行汽车和eVTOL搭载的电池只是把锂电池改一改,电机直接挪用驱动系统,座舱复用着类似汽车座舱的智能交互界面时,这个看似颠覆性的产业,本质上仍是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空中延伸”。
当无人驾驶技术在软硬件的代际差距不断缩小,竞争会自然而然地由技术转移到实际提供服务一侧,这意味着将会考验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实际提供服务是实现无人驾驶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同时规模越大越容易积累经验与实力,所以成本与收入、规模与效率的平衡变得尤为重要。
从车展可以看出,车企们对人形机器人赛道的布局愈发密集,根据有界UnKnown不完全统计,全球已有19家知名车企涉足这一赛道。而仔细查看会发现,这股车企造"人"热可以分为两波:第一波是马斯克点的火,第二波是AI添的柴。
现将许可的《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第394批)以及经商国家税务总局同意的《享受车船税减免优惠的节约能源 使用新能源汽车车型目录》(第七十三批)、《减免车辆购置税的新能源汽车车型目录》(第十七批)予以公告。
据央视报道,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王春阳研究员联合国际团队近期取得重要突破,利用原位透射电镜技术首次在纳米尺度揭示了无机固态电解质中的软短路-硬短路转变机制及其背后的析锂动力学,研究成果5月20日发表在《美国化学会会刊》。
最近,蔚来的NT3.0平台和NT2.5平台车型上,重新出现了OBC的身影。蔚来曾在2021年推出的NT2.0平台上,全系车型取消了交流慢充口,仅保留直流快充口,当然,也就不需要OBC了。
值得注意的是,与迪拜道路和交通局(RTA)的签约,让萝卜快跑成为全球首个与政府部门合作、规模化开启无人驾驶布局的无人驾驶公司。这样的突破来之不易。尤其是在当下“不出海,就出局”的时代背景下,萝卜快跑的解题方式,值得深思。
在传统模式下,汽车运输物流常因错综复杂的时间表、漫长交货期以及过时系统而陷入困境,令各方倍感棘手。然而,步入2025年,人工智能驱动的物流技术强势来袭,正全方位重塑汽车运输业态,使其在速度、便捷性等方面实现质的飞跃。
几年的狂飙之后,新能源汽车前进的脚步已有些迟滞,跨越与回落的反复之间,其渗透率迟迟难以真正地跨过那条象征着时代交替的红线。不可否认,新能源汽车与燃油车的对垒正迈入技术与需求的持久拉锯战阶段。
汽车行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创新,这主要得益于人工智能(AI)和数据分析的深度融合。自动驾驶功能、增强的安全系统以及定制的车内体验,都在通过AI和数据分析改变着我们与车辆的互动方式。
在新能源汽车技术的演进历程中,碳化硅(SiC)技术已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关键力量。作为第三代半导体的代表材料,SiC 凭借其卓越的性能优势,已深度融入新能源汽车的核心系统,开启了新能源汽车性能提升与技术创新的新篇章。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国产芯片在高端领域的占有率依然较低,普遍低于 5%,在一些功能安全相关的芯片领域甚至低于 1%,说明国产汽车芯片发展仍任重道远。好在从近期国产汽车芯片厂商的积极布局与创新动作来看,这一局面正逐步得到改善,国产汽车与国产芯片的双向赋能开始在高端芯片市场产生显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