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芯片厂商开始向汽车芯片转型,可车规级芯片所需要的安全性、稳定性以及和汽车的匹配度,都需要很长时间研发、检测和上车实验。而且无论是由原本的产线转为车规级芯片的产线,还是新建产线都需要时间和资金,这让很多企业对汽车市场望洋兴叹。
征求意见稿提出,到2025年,制定30项以上汽车芯片重点标准,到2030年,制定70项以上汽车芯片相关标准。建立完善汽车芯片标准体系,引导和推动我国汽车芯片技术发展和产品应用,培育我国汽车芯片技术自主创新环境,提升整体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构建安全、科学、高效和可持续的汽车芯片产业生态。
随着电动化产品对于车辆集成化控制需求的升高,且在FOTA升级和自动驾驶不断攀升的当下,新能源车的芯片数量从燃油车时代的500-600个升级至1000到1200个,芯片种类数量也从40种上升至150种。
中国汽车芯片产业链上游包括半导体材料、半导体设备及晶圆制造厂商;中游为汽车芯片,包括自动驾驶芯片、车身控制芯片、智能座舱芯片、辅助驾驶系统芯片等;下游汽车车载系统制造、车用仪表制造以及整车制造环节。
数据连接向来是汽车连接中占比非常大的一部分,汽车需要数据从任何源位置快速、无缝地传输到其他目的地。而现在的汽车数据体量,正在呈指数级增长,不论是车辆与外部设备的数据交换还是车辆内部系统的数据交换,抑或是车辆与驾驶人之间的数据互通,这些交换的数据体量都开始爆发式增长。
目前高精度图的绘制门槛依然处于一个较高的状态,尤其是在国内,甲级测绘资质还只是入场券,对于部分车企来说,这一关就把他们卡住了。即便获得了资质,开始了采集过程,也要面临技术栈难度大、维护成本高的问题。
对于正经历颠覆性变革的汽车产业,需要“一个更好计划”和“更多时间”的不仅是激光雷达,而是智能汽车全产业链,包括扮演“灵魂”角色的智能汽车操作系统,但打造智能汽车操作系统,其难度超乎业界想象。
近年来,随着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技术的日趋成型,汽车行业的新一轮产业变革已经到来。然而,这种变革也为网络安全风险打开了大门。
在物联网、传感器、现场总线应用处理环节,需要发挥IPv6技术的应用优势,建立基于基础协议的动态管理机制,以确保充电服务的实时性。
进入2023年,自动驾驶领域利好消息频传,“强心针”不断,在《智能汽车基础地图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3版)》等新政策的加持,以及禾赛科技成功登陆纳斯达克的激励下,自动驾驶行业呈现出蓬勃向上的新格局。
联网汽车配备增强的功能和部件,让驾驶者更喜欢自己青睐的汽车品牌,但汽车行业的网络安全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如果你驾驶联网汽车或正考虑购买一辆,就需要知道如何保护新车免受潜在的网络攻击。
通用模拟芯片被广泛用于各种应用中,全球新冠疫情爆发时,用户分散在世界各地,分销网络不能正常运作,造成了各处的短缺问题,这极有可能导致临时需求的暴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