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驾驶作为汽车产业智能化发展的核心方向,我国在这一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随着技术研发不断深入推进,产业生态逐步完善,2024年我国乘用车L2级及以上智能辅助驾驶的渗透率达到55.7%,智能驾驶正从概念逐步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在智能驾驶技术狂飙突进的浪潮中,一则会议通知如同刹车灯般骤然亮起。4月16日,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召开的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工作推进会,直指当前行业两大痼疾:智驾事故频发与宣传夸大失控。
智驾,已经成为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造车“新势力”中十分流行的词语。“智驾系统”“智能驾舱”“高阶智驾”等概念不断涌现。但是,在专业术语中,并不存在“智驾”概念。无论是国际常用的的美国汽车工程师学会(SAE)制定的标准,还是中国的国家标准,都不存在“智驾”一词。
国产SiC上车,从模块到功率MOSFET,已经逐步达成目标,接下来更多本土SiC厂商的产品落地,将助力SiC主驱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加速渗透。
这场信任危机,实质上是回到了一个根本性问题:造车新势力的智驾水平到底怎么样?本文将从功能落地、路测表现两个维度,探讨各家新势力的智驾能力。当行业从“炫技时代”迈入“稳定性竞赛”,还有一些暗线决定着车企的智驾排名。
这套结构,一开始就注定了只能做到“看见”,却做不到“判断和反应”。
在智能驾驶领域,DeepSeek等大模型具有强大的自然语言处理和推理能力,可以为智驾提供更加精准、高效的算法支持。
国内智驾赛道当下正在迎来“洗牌”时刻,随着头部车企在软件和硬件上都开始进行自研布局,第三方智驾公司的生存空间也在被逐步压缩。依靠“下沉”战略低调突围的卓驭,到了“求变”时刻。
但时至今日,随着技术内卷连带着价格战一路将新能源车的落地成本逼近传统燃油车,甚至在一些车企的促成下,完成了低价高配的输出,想要将高溢价和新能源车挂在一起,似乎变得越来越困难。
不过,随着DeepSeek的“上车”,一些业内人士尤其是对营销敏感的相关人士,对此也提出了质疑:一个根本没有为车机做适应性的开发的大模型,被拿来当吹牛的噱头,有点过了,车机那点算力能运转的起来?
2025年,中国智能驾驶战场已形成“三国杀”格局:华为系高举技术大旗、新势力小鹏激进下探、比亚迪以规模碾压入场。这场战争的核心,不再是单纯的技术竞争,而是数据、成本与生态的终极对决。
下沉市场,作为汽车消费领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正日益受到众多车企的密切关注。这一市场,主要聚焦于低价位车型,其庞大的消费潜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使得它成为了汽车行业竞争的新蓝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