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服务巨头则以一种标准制定者,以及顶级大模型团队背后力量的角色出现,成为市场中隐形的力量。在他们的主导下,过去IaaS、PaaS、SaaS的角色分工,在AI时代被芯片层、框架层、模型层和应用层取代,又迅速进化为基础设施、工具和应用的新“三层架构”。
从长远来看,英伟达软件和云服务有望创造1500亿美元的营收。这一数字超过了英伟达或AWS目前的年营收额。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做出“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培育未来产业”的部署,在12月26日至27日,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部署了2025年重点任务,提出将实施“人工智能+制造”行动,加强通用大模型和行业大模型研发布局和重点场景应用。
随着芯片算力的持续提升,AI Agent在智能手机上的应用逐渐成为常态。通过手机底层系统级AI,AI Agent将在人机交互和意图识别方面取得显著进步,能够更加精准地理解用户需求,主动完成任务,并成为用户高度定制化的私人助理。这一趋势将成为品牌维护用户群体的核心护城河。
历史上第一次有公司会连续开 12 天的产品发布会——当 OpenAI 宣布这个决定之后,全球科技圈的期待值被拉满了。但直到发布会接近尾声,「就这?就这?」一位 AI 从业者如此表达他的观感。
12月19日消息,有报道称,苹果正在和腾讯、字节跳动商谈,将两家公司的 AI 模型混元(元宝)、豆包大模型整合到在中国销售的 iPhone 设备中,但谈判仍处于早期阶段。在此之前,苹果 AI 与百度合作消息不胫而走,但如今却说明两家企业合作存在一定阻碍。
机器学习模型虽然功能强大,但可能会出错,并且通常难以使用。为了帮助用户了解何时以及如何信任模型的预测,科学家们开发了各种解释方法。然而,这些解释往往十分复杂,可能涉及数百个模型特征,有时还以多层次的可视化形式呈现,这让缺乏机器学习背景的用户难以完全理解。
近年来,随着AI浪潮的兴起,大模型技术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崛起。这类模型通常指参数规模在亿级以上的深度学习模型,能够通过海量数据进行训练,在复杂任务中展现出远超传统模型的性能。
它的价值并不仅限营销素材的AI生成,更大的影响或许在于,大模型算法正在重塑广告技术,提升广告主投流的准确性,合适的、更“懂”自己、能打动你的广告将越来越常见。
在这一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锚定文化强国建设目标,勇担使命、奋发有为,在科技创新上下功夫,在健全体制机制上下功夫,在融合发展上下功夫,以文化数字化为主攻方向,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资源插上科技翅膀、焕发新的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新动能。我们应在以下方面重点发力、协同推进。
2023年初,在“中国能不能拥有大模型”的一片怀疑声中,文心一言的突然出现给各界带来了答案。此后,无论是面向公众开放、版本升级,还是技术迭代,文心大模型始终走在中国大模型的最前列。整个产业保持着“文心一超,互联网大厂与大模型独角兽多强”的产业格局。
2024年,AI大模型战场硝烟四起,老牌巨头逐鹿鏖战,六小虎突围崛起,AI新势力又蠢蠢欲动,渴望能入局坐上牌桌。可以说是精彩纷呈、热闹非凡。但喧嚣背后,又是“几家欢喜几家愁”,白热化的赛道,各路玩家是否早就“命数已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