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小米一款采用电致变色技术的AI智能眼镜首发即售罄,这一现象不仅展示了消费者对新型显示技术的强烈兴趣,也使得电致变色技术成为行业内外关注的焦点。
随着新一轮玩家的加入,AI眼镜产品来到了相对成熟的阶段。观察近期密集发布的新品,国内的AI眼镜厂商正在软件和硬件上达成“共识”。
在技术方面,智能眼镜厂商除了硬件要实现减重、续航和显示三者的平衡,还要构建起一个AI能力生态。技术优化难在基础技术上的突破,软硬件协同难在利益的分配。
当谷歌在 I/O 大会上展示轻量级智能眼镜,当 Meta 的雷朋眼镜已在市场掀起波澜,苹果的智能眼镜却像一位 “千呼万唤不出来” 的神秘嘉宾,在传闻中徘徊近十年仍未露出真容。尽管 CEO 库克将其视为 “首要任务”,但从研发困境到技术瓶颈,这款被寄予厚望的产品,正经历着苹果史上少有的 “难产” 之旅。
近日,在Google I/O 开发者大会上,Google宣布正与中国AR科技公司XREAL深度战略合作,联合发布新一代AR眼镜——Project Aura。这是继与三星合作的Project Moohan之后,谷歌的第二款安卓XR设备。
不过,在这一波热潮中,仍需要清晰的认识到一点,AI眼镜的八成增量都是Meta贡献的,中国市场虽然热闹,但目前由于产能等多方面的问题,导致很多已经发布的产品仍处于“PPT”的状态。
Meta 正转变战略,研发新一代 AI 眼镜和耳机,这些设备将通过内置软件扫描周边人脸并识别姓名,同时更新隐私政策,引发技术伦理与隐私保护热议。
在数字化时代的今天,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眼镜等智能穿戴设备,以其便捷性、功能多样性在社会面迅速普及,它们不仅可以记录健康数据、提供导航服务,还能实现远程通信和信息推送。但这些便利功能的背后,却存有一定的泄密风险,需要我们加以防范。
目前来看,当前主流AR眼镜的交互系统仍停留在“唤醒-指令-执行”的初级阶段。摄像模组的引入被视为突破方向,只不过大多数厂商功能集中在拍照录像领域。作为AR智能眼镜的核心传感器,对摄像头的场景化开发成为关键方向。
巨头下场,小厂们还能有活路吗?AI眼镜是否会像当年的“智能音箱”一样陷入疯狂价格战怪圈,最终大部分厂商亏损?一场横跨整个科技全圈的AI眼镜大讨论,正在激烈上演着,牵动着每一位入场者、观望者们的心。
2025年的智能终端市场,既是技术爆发的窗口期,也是市场格局重塑的分水岭。无论是硬件厂商的务实深耕,还是软件巨头的生态野心,最终胜出者仍需回归服务用户需求的本质。
虽然高通的AR1 Gen1芯片率先出圈,已经应用于Meta Ray-Ban智能眼镜,该爆品实现了200万的出货量,但是朝着功能调优、低功耗、更优的成本等设计思路,不少芯片厂商都推出了双芯片的方案。当前,AI眼镜的出货还未正式爆发,芯片方案也有待进一步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