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电子发烧友网”,【作者】李弯弯。
电子发烧友网报道(文/李弯弯)日前,安徽省量子计算芯片重点实验室发布消息,国产量子芯片设计工业软件Q-EDA“本源坤元”完成第五次技术迭代。
本源坤元是国内首个自主研发的量子芯片设计工业软件,由本源量子计算科技(合肥)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本源科仪(成都)科技有限公司完全自主研发。
本源坤元第五次技术迭代有何突破
新迭代版本核心突破和性能提升体现在哪些方面?其一是高效版图生成能力,以72比特量子芯片设计为例,第五代“本源坤元”在工艺设计套件(PDK)的支持下,实现了自动化一站式快速版图生成,仅需6分50秒即可完成完整版图绘制。这一效率较此前版本大幅提升,为大规模量子芯片设计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支撑。
其二是布线灵活性全面升级,“本源坤元”第五版的核心创新在于布线功能的突破。软件实现了空间极限场景下的全自动布线功能,并提供了多种半自动修线工具,兼顾了设计效率与操作自由度。这一改进使得量子芯片设计中的“水电布线”(量子比特连接)更加高效、精准,为复杂量子芯片的构建提供了技术保障。
其三是千万级网格量建模与参数计算,此次迭代成功实现了千万级网格量的建模和量子芯片参数数值计算,进一步突破了大规模量子芯片设计的技术瓶颈。这一能力为量子芯片的高精度设计与优化提供了坚实基础,推动了量子计算技术向实用化、产业化迈进。
在技术优势上,本源坤元同时支持超导和半导体两大物理体系的量子芯片版图自动化设计,可为量子芯片的研发提供更广泛的选择。本源坤元具备贴近用户的图形化交互界面,可以有效避免对代码操作的依赖性问题,降低了使用门槛。本源坤元还支持本地和线上两种部署模式,可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在量子计算时代,Q-EDA作为量子芯片设计的核心工具,其自主化研发已成为突破技术封锁、抢占产业先机的关键。过去,传统芯片设计中的EDA软件曾是制约我国半导体产业发展的“卡脖子”环节。如今,“本源坤元”的自主化迭代,标志着我国在量子计算核心工具链领域迈出了坚实一步。
中国自主量子计算从可用迈向规模化应用
此次软件升级不仅提升了量子芯片设计的效率与精度,还为我国量子计算技术的产业化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本源量子依托国内首条量子芯片生产线及自主化工业母机等设备,已成功构建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生产制造链,生产的中国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全球访问量已突破2900万次。
本源量子是国内量子计算领域的龙头企业之一,团队技术起源于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结合郭国平教授团队连续十年承担的国家科技部量子芯片超级973项目。主要产品有量子计算机、量子测控系统、量子操作系统、量子软件与云平台、量子芯片与测控一体机。
本源悟空,是中国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该量子计算机搭载72位自主超导量子芯片“悟空芯”,是目前先进的可编程、可交付超导量子计算机。
2025年6月4日消息,自2024年1月6日上线运行以来,中国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已为全球143个国家和地区的用户成功完成超50万个量子计算任务,全球访问量突破2900万次,刷新我国自主量子算力服务规模纪录。
相关负责人解释,这一数据标志着中国自主量子算力已从“可用”迈向“规模化应用”阶段,成为全球量子计算领域的重要参与者。安徽省量子计算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郭国平教授表示:“本源悟空的背后是量子芯片设计工业软件到测控系统到极低温环境支撑系统等量子计算机全栈技术的自主突破,让我们有底气在全球量子竞争中同台竞技。”
不久前,该公司量子计算测控系统在也有更新。2025年5月6日,本源量子宣布正式推出支持500+量子比特的中国第四代自主量子计算测控系统“本源天机4.0”,标志着我国量子计算产业已具备可复制、可迭代的工程化生产能力,为百比特级量子计算机量产奠定了产业化基础。
量子计算测控系统是量子计算机的“神经中枢”,承担着量子芯片精密信号生成、采集与控制的核心职能。本源天机4.0是继3.0版本成功应用于我国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后的重大升级,在扩展性、集成度、性能稳定性及自动化水平方面实现跨越式提升。
写在最后
当前,量子的量子计算技术已应用于金融、通信、生物化学、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本源坤元的不断迭代,为量子芯片的自主研发及产业化生产提供了重要条件,有助于我国在量子计算领域取得更多突破。同时,我国在量子芯片领域的自主化发展,也将为全球量子计算技术的进步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