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国量子密码领域迎来新突破——国内首张芯片级后量子密码卡正式问世。该成果标志着我国在量子安全技术的工程化应用进程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未来的后量子密码迁移奠定坚实基础。
看似平静的市场背后,人工智能(AI)和量子计算正逐步塑造出前所未有的智能体验。这不是硬件层面的革命,而是智能范式的重构——设备从“记录数据”的助手演化为“理解人类”的伴侣。
量子计算作为一项前沿技术,近年来正逐渐从理论研究迈向现实世界的广泛应用。它不仅在科学研究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还在众多行业中为解决传统计算机难以应对的复杂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量子计算机(quantum computer)是一类遵循量子力学规律进行高速数学和逻辑运算、存储及处理量子信息的物理装置。广义上,当某个装置处理和计算的是量子信息,运行的是量子算法时,就可称之为量子计算机。
在量子计算时代,Q-EDA作为量子芯片设计的核心工具,其自主化研发已成为突破技术封锁、抢占产业先机的关键。过去,传统芯片设计中的EDA软件曾是制约我国半导体产业发展的“卡脖子”环节。如今,“本源坤元”的自主化迭代,标志着我国在量子计算核心工具链领域迈出了坚实一步。
根据Google Quantum AI团队的新研究结果,一台拥有一百万个量子比特(noisy qubits)的量子计算机,只需运行一周时间,就有可能破解当前广泛使用的RSA-2048加密算法。这一结果相比谷歌在2019年的估算所需的2000万个量子比特,门槛降低了整整20倍。
量子计算的发展可以使数据中心受益。量子计算的潜在用途包括改善供应链、金融建模、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优化。
近日,谷歌 Quantum AI发布的一项研究(论文链接在文末)引发安全业界广泛关注:只需一百万个“嘈杂”量子比特(noisy qubits),即可在一周内破解RSA-2048加密算法,所需资源相比2019年谷歌自身估算减少了20倍,远快于此前普遍预测的技术时间表。
近日,中电信量子集团发布了全球首个融合量子密钥分发(QKD)和后量子密码学(PQC)的分布式密码体系,基于该体系的跨域量子密信电话横跨超1000公里成功接通。该体系为用户提供端到端抗量子计算的密钥分发与密钥全生命周期管理,已具备商用能力。
建筑环境正在经历一场根本性的变革。曾经被动且静止的建筑,如今正逐渐演变成智能系统——能够主动感知、解读并响应周围的世界。人工智能、先进计算和集成数据平台的融合正在推动这一转变。
近期量子计算技术不断突破,IBM发布Flamingo设备、微软探索Majorana量子比特,科技巨头与初创企业携手推动车载量子应用商业化。政府与行业正推动量子工业化,但认知误区和安全隐患仍待破解。
量子传感器利用量子现象,与传统传感器相比,灵敏度大幅提高,开辟了各种新的应用,包括电动汽车 (EV)、非 GPS 导航、医学成像和通信。业内专家将此称为“第二次量子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