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云“既要又要还要”?托管云真香了!

与技术领先的互联网企业或预算充足的大型机构相比,这些企业技术能力较弱,没有强大的科技团队,如何迁移上云、应用如何改造、如何运营云上的业务,都面临很大的挑战。

本文来自科技云报到。

历经十年,上云不再是一个陌生词汇,公有云和私有云孰优孰劣也不再能激起业界争执。

但如何上好云、用好云,依然是横亘在大多数企业面前的一道难题。

2345截图20220818151609.png

用户的上云焦虑

如今中国云计算市场已步入成熟阶段,拥有丰富多样的云服务形态。

其中,公有云以灵活弹性、高性价比的优势,成为云计算市场增长的主要动力;私有云则以自主可控的优势快速发展。

公有云和私有云,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支撑着中国云计算市场狂奔猛进。

然而,随着上云的不断普及和用户要求的持续提升,以公有云和私有云为主的上云模式逐渐出现了瓶颈。

首先,作为企业上云的主力军,数量庞大的非科技企业、中小企业,却成了沉默的大多数。

据中国信通院统计,2021年我国企业的上云率仅达到30%,工业、交通、能源、传统行业的上云率更低,大约在20%左右。

与技术领先的互联网企业或预算充足的大型机构相比,这些企业技术能力较弱,没有强大的科技团队,如何迁移上云、应用如何改造、如何运营云上的业务,都面临很大的挑战。

同时,由于预算有限,这些企业也得不到服务商的关照和重视,在供给侧缺乏合适的方案,出了问题也很难获得及时的支持。

这种巨大的技术鸿沟,导致了这些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上云进程较慢,与科技型企业或大型企业的数字化差距将会越来越大。

其次,尽管公有云是企业上云的主要模式,但不少企业依然对公有云的安全可控有所顾虑。

IBM《2022年数据泄露成本报告》显示,在过去一年,近一半的数据泄露发生在云上,其中混合云的数据泄露成本为380万美元,私有云为424万美元,公有云则为502万美元。

在云端安全实践方面,只有23%的组织处于云安全实践的成熟阶段,还有17%的组织云安全实践几乎为零。

在实际操作中,企业由于自身安全能力不足,再加上云环境下安全的复杂度更高,用户要把云安全建设做好,确实面临巨大的挑战。

尤其是将业务数据跑在公有云上的企业,会更加担心业务安全、数据安全的问题。例如:

业务都跑在公有云上,数据在哪里?会不会丢、会不会被滥用?

传统安全威胁如漏洞、攻击、数据泄露等,在公有云模式下是否能安全防御?

在公有云模式下,很多服务资源都是共享的,是否会因为配置错误导致数据直接暴露到公网?

几乎所有的公有云都使用云安全责任模型,即云平台方只负责平台安全,而云租户安全的责任都交由用户自己来承担,比如IaaS的数据安全、终端安全、访问控制管理和应用安全等,是否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

最后,数据安全合规成为上云的重要考量,企业亟需新形态的上云模式。

2345截图20220818151609.png

随着数字化转型,数据成为企业的核心资产,数据的价值和重要性将越来越大。

在合规层面,《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正式施行,对企业履行数据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

因此,数据主权和数据资产可控正在成为企业选择上云的重要考量。

业界曾出现过多起上云冲突事件,如某快递企业不愿意将数据主权交给有竞争性业务的公有云厂商,从而痛下决心从该公有云迁移至其他云平台,这样的故事时有发生,对于企业而言无疑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为了确保上云安全、数据安全,部分企业选择了自建私有云。

虽然私有化自主可控,但非服务化交付、投资大、运维成本高、持续演进能力慢等问题,使得云的价值没有完全得到体现,让企业很难跟随数字化转型的发展。

那么,有没有一种新形态的云,既能发挥公有云和私有云的优势,又能解决广大非科技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的上云焦虑?

托管云成为上云新选择

面对以上企业“既要又要还要”的上云需求,一种新型的上云模式——托管云应运而生。

2345截图20220818151609.png

中国信通院在《托管云综合水平评估标准框架》中指出,采用托管云,企业可以将部分应用、业务的运维和运营托管给云服务商,满足企业对近地存储计算和系统安全的需求,实现企业轻资产上云、低成本用云。

所谓托管云服务,是将传统的数据中心托管行业结合最新的云计算研发和技术能力而形成的一种云服务模式,以近地化或就近部署为主要形式,为用户提供计算、存储、网络、安全等云资源和云能力,并提供配套运营运维的上云解决方案,帮助大量的中小企业用户群体更安全、更轻松地上云。

简单而言,托管云既拥有公有云灵活弹性、按需付费、服务化交付的优势,也具备私有云专属可控、数据本地化的安全合规特性,同时还提供安全运营、专业运维等贴身服务,可以说是兼具公有云和私有云的优势,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正因如此,托管云成为中小企业和非科技型企业的上云新选择,让他们轻松获得与大企业一样的数字化转型服务,真正享受到云计算技术发展带来的红利。

由此,托管云逐渐在中国市场打开局面,各大厂商纷纷加码市场布局。

其中,信服云作为率先入局的云计算品牌,迅速成为了各行各业上云用云的新选择。

近日,信服云全新升级托管云方案,真正做到了无须在公有云和私有云之间取舍,让不少企业用户眼前一亮。

堪比私有云的“专属可控”,又兼具公有云的灵活方便、高性价比。

信服云托管云能够轻松提供物理隔离、专属独占的资源池,最低只需要2节点小规模起步,就可以帮助用户打造“线上私有云”,大大降低了用户IT的建设门槛。

在数据层面,信服云托管云分别在传输、计算、存储等层面做了全流程的加密,确保核心数据不被窃取。

同时,基于覆盖全国的分布式云平台,能够为用户提供“就近接入、就近上云,无处不在的云服务”能力,满足事业单位、政府机关或者国企“数据不出省、数据不出市”的合规要求。

在业务代维方面,着重打造安全可控的代维管理,提供资源数据可视、代维权限审批、服务过程可视、操作流程审计等功能,让用户既享受到公有云的“在线化”的体验,同时具备私有云的“私密性”权限。

堪比大企业的专业安全运维能力和贴身服务。

以深信服20余年的安全能力为基础,信服云托管云提供内建的安全能力,实现“业务上线即安全”。

用户无须配备安全运维团队,即可轻松享受和大企业一样的专业安全保护,还可以根据自己实际需求场景选择安全产品和服务,如内容安全、等保合规建设等。

在IT运维方面,用户不需要参与复杂的日常运维,通过托管云产品+专家服务的方式,即可享受快速迁移上云、数据库灾备、智能化监控巡检、数据库分析优化、数据库故障处置等专业运维服务,解决管云工作重的问题。

生态开放,合营共建,满足不同行业用户的上云需求。

面对行业用户千差万别的上云需求,信服云发挥生态合作的优势,与全国各地政府、运营商、行业ISV及监管机构合作共建数据中心,建设下沉到地市、具备行业属性的节点。

目前,信服云托管云已经在全国54个城市建设了70+数据中心,可以满足不同行业用户就近上云、数据不出省不出市、获得同城低延时网络上云、低网络延时、数据本地化等不同的业务需求。

同时,托管云的合作模式更加灵活,由信服云提供产品、技术、服务,合作伙伴负责数据中心建设、云上应用服务等,可以真正帮助各行各业建设自己的行业云。

为何是信服云托管云?

尽管托管云面向市场仅两年左右时间,但作为与公有云、私有云同源的衍生模式,托管云在基础云技术上较为成熟,更多考验的是厂商的综合服务能力。

中国信通院《托管云综合水平评估标准框架》指出,托管云需具备四大能力:

2345截图20220818151609.png

在云服务能力上,托管云需要具备基础云服务能力,能够满足基础的计算、存储、网络能力;

在本地化节点能力上,托管云节点分布能力以及服务提供能力,需要满足特色化的近地需求和节点覆盖需求;

在安全能力上,托管云需要满足一定的安全防护水平和安全服务水平;

在业务托管服务能力上,托管云需要满足全生命周期的托管能力要求,包括运营和运维托管,运营托管则要求有相应的咨询与适配方案,运维托管需要体现托管云的本地化和合作运维的特色能力。

这正是信服云托管云的优势所在:专属可控、安全有效、贴身服务、生态开放,既满足企业对近地存储计算和系统安全的需求,又能实现企业轻资产上云、低成本用云。

一方面,信服云托管云以超融合为坚实底座,而超融合是深信服重金投入的战略业务,连续三年市场份额排名稳居前三,从而保证了基础技术架构的先进性,能够平滑适配用户私有云、混合云、托管云等多种云化需求。

同时,对于从安全业务起家的深信服来说,原生的安全能力也是信服云托管云的优势所在。

另一方面,深信服遍布全国的服务网点、7*24小时专家服务团队,以及广泛的生态合作伙伴,共同深入客户需求,将一站式、高标准的贴身服务落到实地。

今年4月,六枝特区检察院采用信服云托管云方案,仅通过一周,就成功构建了智慧检务平台。

一方面,轻资产投入,有效降低了建设门槛,控制了建设成本;服务化交付,彻底解放了运维工作。

另一方面,数据专属可控,群众隐私数据放心上云;内置的安全能力以及配套的专业安全运营服务,全方位免除了智慧检务的后顾之忧。

在地产行业,泰丰集团去年从公有云迁移到信服云托管云,以租用的方式享受信服云带来的全生命周期的业务托管服务,很好地满足了云平台升级在技术、成本、安全、服务方面的考量。

结语

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中,上云不应该只是大企业的特权,市场需要更多适合中小企业和非科技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来帮助这些企业获得“数字化平权”,享受数字化技术带来的红利。

正如信服云副总裁邱亮所说,信服云托管云要打造数字世界的便利店,持续帮助每一个用户实现上云无须取舍,享受公有云和私有云两者的红利,完成数字化业务转型。

THEEND

最新评论(评论仅代表用户观点)

更多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