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电子发烧友网”,【作者】黄山明。
电子发烧友网报道(文/黄山明)当晶体管微缩逐渐逼近物理极限,半导体产业的创新重心正悄然从芯片内部转移至芯片外部。作为芯片性能的“第二战场”,封装材料领域正经历一场从依赖硅基材料到多元材料体系重构的深刻变革。有机中介层打破了硅中介层长期以来的垄断局面,玻璃基板以跨界之姿颠覆传统,复合体系材料则在性能与成本之间找到了精妙平衡。这些创新不仅重塑了封装技术路线,更重新定义了芯片的物理形态。
以硅中介层为例,它曾是2.5D封装的核心,借助硅通孔(TSV)技术实现芯片间的互连。然而,随着AI芯片集成密度突破10000 I/O/mm²,硅中介层的两大缺陷愈发凸显。其一,热失配问题严重。硅的热膨胀系数(CTE)为2.6ppm/℃,与有机基板的15-20ppm/℃相差甚远,这导致12英寸晶圆边缘翘曲可达50μm,对信号完整性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其二,成本高昂。TSV工艺需要经过10余道复杂工序,单晶圆成本超过2万美元。当芯片堆叠层数超过10层时,封装成本占比突破40%,成为规模化应用的巨大阻碍。英伟达H100的6颗GPU芯粒堆叠已近乎达到硅中介层的工程极限,材料替代刻不容缓。
而以台积电CoWoS-R技术为代表的有机中介层,正借助ABF薄膜材料实现对硅基的突破。ABF薄膜的CTE与基板相匹配(12ppm/℃),使得封装翘曲率降至32μm(降幅达60%),其介电常数为3.5(仅为硅的1/3),在28GHz频率下信号损耗降低40%,能够很好地满足HBM高速互连的需求。并且,该技术无需TSV工艺,通过2μm线宽的重分布层(RDL)直接构建互连网络,单晶圆成本下降40%,推动CoWoS技术在7nm以下制程芯片中的渗透率超过60%。三星更是进一步将ABF薄膜RDL层数从8层增加到12层,在15mm×15mm的封装内可互连2000颗芯粒,集成密度相较于硅中介层提升了3倍,成为Chiplet经济性集成的关键所在。
进入2025年,京东方开始投产玻璃基板试验线,上演了显示材料在半导体领域的逆袭。这种玻璃基板材料的介电常数为4.0、tanδ=0.002,在60GHz毫米波频段的损耗降低50%,平整度误差小于1μm,支持1.5μm线宽(而硅片极限为3μm),成为5G芯片的理想载体。同时,它能够耐受400℃的高温,支持120mm×120mm的超大尺寸封装(硅中介层仅为80mm×80mm)。诺视科技借助这种玻璃基板,实现了Micro LED芯片在50万尼特亮度下热点温度≤85℃,热管理效率提升3倍。英特尔通过激光改性技术,将玻璃通孔(TGV)密度提升至TSV的5倍(10万个/cm²),铜填充良率达到95%,为HBM4的1024位宽接口奠定了基础。
然而,单一材料往往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需求,混合集成正成为新的发展方向,比如“有机-硅”协同。云天半导体的复合转接板,底层ABF薄膜用于吸收热应力,上层硅桥负责传输高频信号,在2700mm²的面积上实现了1.5μm线宽,经实测,12nm AI芯片的可靠性提升了25%。信越化学的低介电玻璃浆料(DK=3.2),通过丝网印刷替代溅射工艺,RDL成本降低30%,良率达到98%,大大增强了中小尺寸芯片封装的性价比。这些材料组合既保留了硅的高频优势,又通过有机/玻璃层解决了热匹配与成本问题,成为企业差异化竞争的核心要素。
当然,材料革命离不开全产业链的协同。在设备端,ASML High-NA EUV新增玻璃基板曝光模式,掩模版使用量减少40%,单晶圆曝光时间缩短至20分钟。在工艺方面,Lam Research优化了PECVD气体配方,使玻璃基板绝缘层的沉积速率提升50%,缺陷密度降至0.1个/cm²。在标准制定上,台积电推动有机/玻璃基板接口的标准化,支持0.8μm铜-玻璃键合;中国发布的“芯粒互连协议2.0”定义了玻璃基板信号完整性规范,助力国产生态的构建。
需要留意的是,尽管前景十分光明,但仍然存在一些瓶颈。例如,玻璃基板存在脆性问题,120mm×120mm规格的切割良率仅为65%。不过,康宁正在研发掺锆玻璃,目标是将断裂韧性提升至1.2MPa・m¹/²,接近硅片的水平。同时,在有机材料的耐温性能上,以ABF薄膜为例,其在260℃时会发生分解,限制了在功率芯片领域的应用。但陶氏化学的聚酰亚胺改性材料耐温已达350℃,预计在2026年实现量产。此外,在复合界面的可靠性方面,在湿热环境下,“有机-硅”界面分层率在1000小时内可达18%,IMEC正开发纳米晶键合技术来提高稳定性。
小结
从硅中介层曾经的一枝独秀,到如今有机、玻璃、复合材料的多元并存,封装材料的变革本质上反映了半导体产业创新逻辑的转变。当晶体管微缩进程放缓,材料成为延续摩尔定律的新动力。有机中介层让Chiplet集成更具经济性,玻璃基板为高频与超大尺寸封装开辟了新路径,复合材料则在细分应用场景实现性能突破。或许,半导体产业的下一次飞跃,就蕴藏在这些看似普通的薄膜与基板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