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构筑现代制造业新优势

经济日报
郑杨、张建军
从年初到年尾,从促进汽车出口、发展新型储能产业到建设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引领地……一个个重磅产业扶持专项政策在广东接续出台。广东聚焦体系塑造,心无旁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新老并举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显著提升。

本文来自经济日报,记者:郑杨、张建军。

近日,广东召开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建设制造强省大会,从体系塑造、转型引领、创新驱动、优化环境、拓展空间等多个维度,对新时期如何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作出系统部署。

始终坚持以制造业立省,是党中央对广东的重托。党的二十大以来,广东创造性地提出坚持制造业当家、加快建设制造强省的决策部署,深入部署实施“大产业”立柱架梁、“大平台”提级赋能、“大项目”扩容增量、“大企业”培优增效、“大环境”生态优化五大提升行动,推动广东工业发展气象一新。

新老并进抢占战略制高点

11月的南粤大地上,2023粤港澳大湾区全球招商大会十分火热:一大批世界500强等行业领军企业聚集广州,达成投资贸易项目859个,总金额超2.24万亿元。半导体、新能源、绿色石化、食品……从传统到新制造领域,一个个优质项目为大湾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添砖加瓦。

“西门子将充分依托大湾区完整的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金融链和人才链,积极参与建设现代化能源产业体系。”西门子能源股份公司全球执行副总裁卡瑞姆·阿明说。

广东省工信厅厅长涂高坤表示,制造业既是广东深厚的家当,也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利器。广东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排头兵,2022年制造业总产值突破16万亿元,全部制造业增加值4.4万亿元,占全国的八分之一。同时,广东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6.7万家、高新技术企业达6.9万家,均保持全国首位。

如何依托厚实的制造业“家底”,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广东今年出台《关于高质量建设制造强省的意见》,坚持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并举,挺起广东现代化建设的产业脊梁。

从年初到年尾,从促进汽车出口、发展新型储能产业到建设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引领地……一个个重磅产业扶持专项政策在广东接续出台。广东聚焦体系塑造,心无旁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新老并举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显著提升。

走进TCL惠州华星光电显示有限公司的高世代模组扩产项目基地,车间内听不到机器轰鸣,智能化生产线上,机械臂安静而灵巧地上下翻转。TCL惠州华星所处的显示面板行业,处于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链条中最核心的环节。截至2022年底,TCL惠州华星已有52条液晶面板生产线,年产能达6000万片。“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广东大力培育发展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的历史机遇,将技术能力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TCL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说。

涂高坤介绍,2020年,广东省提出培育发展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经过努力,已形成8个超万亿元级、3个5000亿元级至万亿元级、7个1000亿元级至5000亿元级、2个百亿元级的“8372”战略性产业集群发展格局。在“制造业当家22条”绘就的“施工图”下,广东正加大力度培育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5个未来产业集群的“20+5”产业集群。

首先是巩固提升战略性支柱产业,稳住基本盘。当前,广东正稳步提升现有新一代电子信息、现代轻工纺织、先进材料、绿色石化、智能家电、汽车等8个超万亿元级产业集群,打造一批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同时聚焦超高清视频显示、新能源等领域,着力打造3个到4个新的万亿元级集群。如广东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连续32年居全国第一位,珠江东岸的高端电子信息产业带璀璨夺目。今年以来,广东狠抓新一代电子信息领域工业投资,深入开展“补链、稳链、强链、延链、引链”,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

其次是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新引擎。广东一方面推动半导体与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集群跃增发展,加快实施“广东强芯”工程、打造中国集成电路第三极;另一方面努力开辟新型储能、海洋工程装备等新赛道。今年前9个月,广东新型储能产业营收已突破2890亿元,同比增长7.3%。

再次是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抢占产业发展战略制高点。广东正积极培育塑造未来电子信息、未来材料、未来智能装备、未来生命健康、未来绿色低碳等产业集群,着重抢占6G、新一代人工智能、量子科技、深海空天等产业发展战略制高点。

近日,广东出台《关于加快建设通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引领地的实施意见》,推出22条政策,力争到2025年实现智能算力规模全国第一,核心产业规模突破3000亿元。“大模型已应用于广东制造企业研发、生产、供应链等环节,有效提升了全流程效率。”广东省工信厅副厅长曲晓杰表示,下一步广东将制定通用人工智能专项政策,进一步拓展千行百业应用场景,加快赋能新型工业化。

转型创新育强新质生产力

激光,被誉为“最快的刀”“最准的尺”。在风光旖旎的东莞松山湖科学城,先进阿秒激光大科学装置正在紧张筹建中,阿秒科学中心于4月揭牌。“超快激光为解决室温超导材料制造、超高速计算等关乎国家重大需求所涉及的底层共性科学问题提供了强大助力,是未来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中国科学院院士、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主任汪卫华说。

“东莞拥有超21万家工业企业,初步形成了激光与增材制造材料、激光器等协调发展的激光产业链,在超快激光应用上有着非常广阔的前景。”东莞市委副书记、松山湖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刘炜表示。

从“世界工厂”蝶变为科创新城的东莞,是奋进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广东的生动缩影。当前,广东一方面聚焦创新驱动,加快构筑新质生产力,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上聚力攻坚,让创新之花更好地结出产业之果;另一方面聚焦转型引领,加快优化产业形态,不断提高广东制造的“含智量”“含绿量”“含金量”。

创新驱动,令广东制造加速奔向广东创造。今年,广东深入实施基础研究十年“卓粤”计划,推动基础研究体制机制改革,完善“政府+企业+社会”多元长期稳定投入机制,加快构建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随着“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加速构建,广东新能源汽车、无人机等新兴产业全球领先。刚刚发布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3》显示,广东省创新能力排名保持第一位,连续7年居全国之首。

转型引领,令产业持续向着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跃升。技术改造,被广东视为保持制造业旺盛生命力的关键密码。“从‘手工打铁’到智能工厂,技改使我们的生产效率提高了50%以上!”在近日广东省技术改造现场观摩交流会上,广州白云电气集团信息中心主任刘盛说。今年前9个月,广东已推动7315家工业企业开展技改、焕新升级。

为加速打造工业“升级版”,日前广东发布了“技改十条”,推出财政金融、链主带动数智化转型、绿色低碳改造等十方面的支持政策,引导工业企业开展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改造。其中提出,推行“政府贴息、银行让利、保险增信、租赁补贴、风险共担”的金融组合政策,力争引导1000亿元资金投入技改;在重点领域方面,既支持食品饮料、家电、水泥玻璃陶瓷等传统优势产业提质升级,也支持半导体、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让技改红利惠及各类企业。

优化环境拓宽发展新空间

对于正全力打通显示面板全产业链技术的TCL惠州华星而言,研发少不了“真金白银”的投入。“政策红利的叠加为企业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TCL惠州华星财务负责人曹志福说,去年公司累计减免企业所得税超2000万元。同样得益于税收优惠支持,专精特新“小巨人”广东菲鹏生物有限公司今年上半年享受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金额达5600万元。

从超高清显示到生物医药,一个个朝阳产业从“跟跑”迈向“领跑”,离不开肥沃的政策土壤。2022年广东研发经费支出约为4200亿元。国家税务总局广东省税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助推下,近年来广东企业研发投入连年增长,形成了“政策引导—研发投入—税收减免—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的良性循环。

当前,制造业领域的国际竞争日益加剧,广东正在进一步挖掘政策红利、空间红利、市场红利,以用好新型工业化这一“制胜武器”,赢得战略主动。

一方面,广东出台多重惠企政策,强化精准高效服务,打好减税降费增利“组合拳”。前不久,广东出台《降低制造业成本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聚焦企业税费、用电、物流、融资、社保等领域推出针对性举措:对于先进制造业企业,落实制造业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先进制造业企业增值税加计抵减、集成电路和工业母机企业税收政策;对于对电价敏感的大工业企业,降低用电成本;对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优化贷款贴息奖补政策……一系列举措有力提振了企业信心。

另一方面,广东内外双向发力,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开辟产业发展新空间。近日,粤港澳大湾区佛山官窑“海铁联运”班列首发,满载电器、家具等货物,经盐田港、南沙港被运往美国、墨西哥等国家。“有家就有佛山造”,这条便利的出口新通道,将进一步助力佛山制造畅销全球、粤企融入新发展格局。

为打造粤企国际竞争新优势,走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工业化之路,广东出台《促进外贸稳定增长若干措施》等政策,聚焦企业订单不足、贸易通道不畅等核心关切,持续新增和加密海、空货运航线,组织200多场“粤贸全球”境外展,带动“千团万企”出海拓市场。

同时,广东积极向县域、向海洋、向区域协作要潜力要空间。今年,广东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推动产业有序转移,鼓励制造业企业充分利用粤东西北地区的广阔空间,以“总部+基地”“研发+生产”等形式投资布局。当前,广东正以高标准推进7个大型产业集聚区和15个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建设,打造30个“万亩千亿”产业平台,让新型工业化平台更高、天地更宽广。

THEEND

最新评论(评论仅代表用户观点)

更多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