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集成电路产业链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2年版)》印发

浙江经信
集成电路是信息社会和数字经济的核心基石和关键要素,是电子信息产品的“心脏”和国家的“工业粮食”,是保障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集成电路广泛应用于消费类电子、计算机、网络通信、汽车电子、物联网、云计算、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医疗电子等领域。

本文来自浙江经信公众号。

为贯彻落实《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浙江省数字经济标准化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浙江省实施制造业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行动方案(2020—2025年)》《浙江省数字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浙江省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新时期促进浙江省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等文件精神,进一步增强我省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优势,不断巩固产业核心竞争力,有效提升产业链国内外标准话语权,特制定本指南。

现实基础

集成电路是信息社会和数字经济的核心基石和关键要素,是电子信息产品的“心脏”和国家的“工业粮食”,是保障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集成电路广泛应用于消费类电子、计算机、网络通信、汽车电子、物联网、云计算、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医疗电子等领域。随着行业分工的不断细化,集成电路产业可分为集成电路设计业、集成电路制造业、集成电路封装测试业、集成电路设备制造业、集成电路材料业等子行业。

我省集成电路产业已初具规模,整体进入国家第一梯队,具有完整的产业链环节。近年来,我省集中创新资源,重点布局以杭州、宁波、绍兴、嘉兴为中心的环杭州湾集成电路核心产业集聚区,辐射带动金华、衢州、丽水半导体材料支撑产业区和湖州特色产业基地,大力推进杭州国家“芯火”双创基地以及杭州、宁波、绍兴、嘉兴和衢州等5个省级集成电路产业基地建设,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我省集成电路产业已形成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在集成电路设计、装备、材料、特种工艺晶圆制造和封装测试等领域均处于全国先进水平,具有较强竞争优势。“十三五”期间,集成电路产业全行业共获得各类技术专利1.6万件,3家企业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浙江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之江实验室、阿里达摩院、西湖大学和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等高校、科研院所在集成电路前沿领域取得了一批创新成果,集成电路创新体系基本形成。

集成电路产业的高速发展对现有的产业链标准体系提出了新的需求。目前,国内现行的集成电路领域标准以翻译和套用IEC或JEDEC等国际通行标准为主,存在关键标准被国外垄断、标准之间兼容性差等突出问题。随着我国集成电路产业规模不断增大、产品种类不断丰富、创新水平不断提升,集成电路产业亟需尽快建立完善的标准体系,推动产业创新成果加快转化为标准话语权,支撑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我省在集成电路产业链标准体系建设方面基础较为薄弱。近年来省内行业协会、重点企业仅参与若干项团体标准制定工作,缺乏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高能级标准制(修)订的经验。

因此,开展集成电路产业链标准体系建设,对进一步提升我省集成电路产业链的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一是能够摸清产业链各领域标准现状,为填补标准空白、修订滞后标准、打通产业堵点提供有力支撑,确保“稳链”发展;二是能够从全局出发,在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等关键领域,以及EDA软件、制造装备与零部件、原材料等重要支撑环节,主动布局核心技术攻关和关键标准制(修)订,促进技术、产品、标准“三同步”,破解“卡脖子”问题,助推“强链”发展;三是能够引导科研机构、企业研究院等平台载体加快将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标准,保障“畅链”发展;四是能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协同攻关,围绕新技术、新应用,打造行业应用示范,促进相关标准落地应用,发挥标准对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五是能够强化标准体系对行业发展的规范作用,通过将部分现有的行业标准、团体标准升级为国家标准,强化标准的引领作用。

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高质量发展中奋力推进“两个先行”,紧扣保障集成电路战略性技术产品供给、关键领域标准供给的总体目标,以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等集成电路产业链关键环节为核心,以EDA软件、制造装备与零部件、原材料为重要支撑,构建技术创新体系、提升标准供给水平,实现集成电路产业链、创新链与标准链的深度融合,合力打造千亿级集成电路产业集群,推动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基本原则

——加强统筹规划。结合我省集成电路产业链现实基础和发展趋势,加强产业链标准体系的顶层设计,明确标准研制的重点领域和方向,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对我省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服务能力和引导作用。

——坚持需求牵引。强化企业在产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突出市场需求对标准体系建设的方向指引;突出标准体系与我省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趋势的协同作用,健全核心技术、专利与标准的协同推进机制,促进产业链内部协作、生态优化、协同攻关。

——对标国际趋势。积极跟踪国际集成电路产业技术发展趋势,积极采用先进适用的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加强集成电路产业国际交流合作,推动我省集成电路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国际标准,加强我省在集成电路领域的标准话语权。

(三)建设目标

建立和完善具有浙江特色的集成电路产业链标准体系,不断增强我省集成电路产业的标准话语权,打造产业细分领域深度融合的产业生态,增强集成电路产业链的保障能力,促进我省龙头企业形成一批具有先发优势的关键技术,提升我省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水平。到2025年底:

——标准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推动我省集成电路企业在优势细分领域发力,开展技术创新,强化标准研制,逐步建立和完善集成电路产业链标准体系。重点关注基础设施建设、数字电路芯片产品、模拟电路芯片产品、IP核设计及相关EDA工具、芯片制造过程中的生产控制、芯片封装基板、芯片检测设备、特定应用领域芯片产品等方面的标准研制工作。

——标准话语权进一步提升。制(修)订集成电路领域国际标准3项以上,国家标准15项以上,行业标准24项以上。争取集成电路领域国际、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工作组(TC/SC/WG)秘书处落户浙江1个以上。

——标准化示范效应进一步释放。培育一批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测、设备、材料等领域掌握标准话语权的企业,建设标准国际化示范、试点单位2家以上,开展省级以上标准化试点1个以上。

——标准引领作用进一步加强。按产业链需求逐步建立健全协调配套的集成电路产业链标准体系,提升我省在集成电路产业领域的技术竞争力,促进我省集成电路产业规范有序竞争、快速健康发展,助力我省打造世界级集成电路产业集群。

组织实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建立由省级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协调推进的集成电路产业链标准体系建设工作机制,成立省级集成电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统筹推进集成电路产业链标准体系建设。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产业联盟、高校、科研院所等的作用,加强对相关标准的研究剖析,协同开展集成电路产业链标准体系建设,促进我省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强化政策支持。加大对集成电路产业链核心技术攻关、融合创新应用等方面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鼓励科研机构、企业充分发挥标准制(修)订主体作用,加大标准化工作投入、提升标准研制能力。支持我省相关企事业单位开展集成电路领域标准化试点建设,对取得显著成效的单位给予资金支持。

(三)突出重点标准研制。围绕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特征,有序推进标准制定和修订工作。聚焦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等核心领域,提升标准研制水平。围绕集成电路产业关键技术,推动“技术—产品—标准体系”协同优化,突破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瓶颈。主动谋划和开展标准布局,加强对产业新兴领域标准制定的支持力度,力争通过标准体系建设工作,促进产业新增长点的培育和发展。

(四)加强宣传引导。通过多种渠道宣传集成电路产业链标准体系,营造良好工作氛围,扩大标准体系建设工作的影响力,激发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社会团队等主体参与标准制(修)订工作的热情,形成技术创新和标准研制协同发展、相互促进的良好态势。

(五)建立评价体系。持续迭代更新集成电路产业链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完善集成电路产业标准实施信息反馈和评估机制,针对重要标准开展实施效果评估,提升标准制(修)订工作的质量。及时推进标准复审和更新工作,适应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趋势。研究制定集成电路领域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评价体系,发挥标准化示范项目的带动作用,提升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的辐射效应。

(六)加强人才培养。实施集成电路标准化人才培养计划,联合科研院所、社会团体等智库组建集成电路标准体系建设团队,建立标准体系建设人才库。联合国家级标准化研究机构、高等院校等开展标准化人才培训,逐步建立我省高水平集成电路领域标准化人才队伍。

THEEND

最新评论(评论仅代表用户观点)

更多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