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建设中 谁在混水摸鱼

中国职业经理人杂志
米果
近年来,各城市建设智慧城市的呼声愈发高涨。但仍然出现了“瑟瑟秋风春雨来,迟迟不见梨花开“的场景,究其原因原来是有个别城市只摇旗呐喊没有付诸行动。那么,“智慧城市”的大戏,谁在假唱,...

近年来,各城市建设智慧城市的呼声愈发高涨。但仍然出现了“瑟瑟秋风春雨来,迟迟不见梨花开“的场景,究其原因原来是有个别城市只摇旗呐喊没有付诸行动。那么,“智慧城市”的大戏,谁在假唱,谁在真唱?

智慧城市近年有多火?

仅在8月、9月,在重庆、江门、宁波就举行了三场与“智慧城市”相关的“智博会”,其内容莫不与城市的智能生活、生产、运营、管理有关。

与智慧城市相关的市场究竟有多大?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前景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2018年,与智慧城市相关产业的市场规模将达到7.9万亿元,2021年将增长至18.7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32.64万元。

于是巨头们纷纷入局布点,阿里、腾讯、百度、华为、平安等企业相继宣布了与智慧城市相关的战略计划。各地政府也竞相提出了智慧城市计划,生怕错过了这般列车。

然而自“智慧城市”这个概念提出近10年来,人们发现“智慧城市”依然离自己很遥远。大部分的“智慧城市”计划沦为空谈,少数企业推出的相关智能化项目也很不“智慧”,“智慧城市”对企业来说,仿佛成了巨树上的果实,可望而不即。

在如此“火热”的情况下,人们巴望着“智慧城市”早日落地,享受科技带来的各种“快感”。然而,6年来,在试点城市里,只见不下雨的“云”、不流动的数以及不连接的网。

住建部原副部长仇保兴指出,还有不少则是“忽悠”,甚至有些地方的“智慧城市”在规划上就是错的。工信部2014年6月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超大型数据中心的投产率仅为1.8%;大型数据中心的投产率仅为21.5%,而中小型数据中心的实际利用率仅为40%。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原主任李铁称“很多地方政府把智慧城市建立在政绩观的基础上”,因此一提到智能技术、智慧城市,就与建设超大规模的大数据中心或者云计算园区画上等号,这样未能真正理解智慧概念,动辄就几十亿的投资,让许多项目建成后缺乏合适的应用,只能将设施闲置,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

仇保兴甚至指出,部分试点城市所谓的“智慧”并不能解决任何一种城市病,有的是被IT企业“绑架”,成为企业推销产品的渠道;有的是被政府部门“绑架”,部门之间形成信息孤岛互不往来。

这不禁让人想到一些企业在“智慧城市”方面所做的各种花样尝试,其中较为典型的是“无人超市”和“人脸识别”。

无人超市的初衷是在降低运营成本的基础上更方便顾客购物,但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因维护成本过高、过度依赖网络、不尽人意的使用体验等问题让整个行业饱受争议。人脸识别,凭借各行业力推的“刷脸”应用,如支付、转账、门禁等,的确带来了一定“方便”,但其安全隐患以及精准性一直受人诟病。

其实,智慧城市“不尽人意”已有数据支撑,2017年9月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发布的2017年度《中国城市之力智慧化水平评估报告》显示,在全国293个智慧城市中,智慧化平均水平得分仅有45.1分(满分100分),也就是说这些年被一直吹嘘的智慧城市的水平实际上离及格分数都还有相当的距离。

在技术应用层面也面临类似的问题,按理说,云端服务、物联网、移动智能等技术上的突破理应成为提高城市管理效率的福音,然而真正到了实际运用中,很多地区对智慧城市的理解依然停留在技术的叠加堆砌上,没有实现真正的互联互通和智能化、智慧化。

最为典型的就是现目前比较流行的智能政务,各地各部门各搞一套系统互不相通。据《中央部委办局政务APP评估报告》显示,当前26家中央部委局开通了35个APP,而其中过半的APP下载总量不足万次,有的甚至沦为“僵尸APP”。

这种从定位、推广、运营思路和用户体验方面都存在着诸多问题的技术性粗暴堆砌,表面上高戴着智慧的“帽子”,实际上与智慧城市建设的初衷背道而驰。

同时,与智慧城市相关的核心技术和基础建设依然还在“云端”,无法落地。要实现人与物、物与物的连接,就需要一个庞大的物联网体系,一个能容纳海量信息传输的基础通道。而这一切,必须建立在成熟可靠的5GW网络和解决网络地址有限的IPV6协议。要成功搭建5G网络和实现IPV6协议,需要大国力量的博弈与妥协,从目前来看,要2020年之后才有希望。

虽然,“智慧城市”已成为很多企业大佬和政府官员的“热词”。各地都做智慧城市,各企业都想分一杯羹。然而,该概念提出10年来,“智慧城市”仍然高在云端,可望而不可即。在5G网络与IPV6等基础建设没有解决前,再高的热情也仿佛是一阵“虚火”。

(原标题:“智慧城市”大戏,谁在假唱?)

THE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