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关于人工智能领域的重磅新闻接连不断。继下棋、写作之后,人工智能又开始进军艺术领域。5月16日,微软小冰发布了自己的新歌曲《我知我新》,人工智能开始接近人类歌手水平。
他们都顺应潮流
他们问为什么改变
青春灼灼花样翩翩
却不向前
当世界还在变迁
若时间无垠
若探索无边
认知就不再有极限
——《我知我新》歌词节选
截至5月25日12时,这首单曲在网易云音乐收获了超过1800条评论。点赞数最多的评论写道,“小冰是现在唯一秒回我的女生了吧”;点赞数第二多的评论收获了195个赞,这位网友认为,小冰的“作词水平领先周杰伦两条街了,未来可期”。
“这首歌小冰参与了歌词的创作,同时也是小冰自己演唱的。” 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人工智能创造事业部副总经理袁晶向中新网记者介绍,“虽然这次的曲子不是小冰创作的,但之前也发过它作曲的作品。所以其实小冰是可以作曲演唱的,只是这次用的曲子是人类创作的,可以认为这是联合创作。”
袁晶告诉记者,和此前的写诗类似,人工智能创作歌词也需要通过大量的歌词去“训练”。在经过上万次“学习”后,才能在一些触发源之下刺激它输出。
袁晶向记者展示“训练”小冰的过程。从中可以看出,在最初阶段,小冰写出的歌词难以读懂;但当迭代上万次后,小冰写出的歌词已接近人类水平。微软供图
“我们训练用了大概一千万行的歌词。在训练中模型我们也会做一些优化,针对曲调的韵律、节奏,会有一些优化。所以这首词生成出来完全是AI的作品。”他说。
创作歌词之后,让小冰把歌词唱出来又是另外一个过程。
在微软的科学家看来,小冰唱歌的原理和虚拟歌手“初音未来”或“洛天依”演唱的原理并不一样——虚拟歌手需要录制好的声音库,再通过重新拼接声音库中的片段形成歌曲;而小冰唱歌是根据输入的信号做出发声的反应。
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微软小冰首席语音科学家栾剑直言,在拿到曲子后,会根据小冰的风格,调整曲子的细节。“如果完全按照简谱的节拍和音符来唱,会非常机械,不好听。这部分我们是有模型来做的。”
在人工智能识别了曲子后,就需要用到“另一个模型”——用小冰的声音演唱出来。而这个模型并非简单的发声装置。
栾剑告诉记者,这次使用的唱歌模型已经是第四代了。“我们的第一代版本挺像一个普通人唱歌,虽然唱得挺自然,但有时候不太在调上;到第二代时,我们解决了基本音准;后来不断迭代模型、优化算法,在音质、自然度,包括衔接上做改进,升级到第三代。”
“第四代唱歌模型主要改进了三个方面——一个是我们加入了换气的声音。我们跟一些音乐人做了交流,觉得加入这个会提高演唱的自然度;第二是我们让这个模型变得更复杂了一些,加入了控制因素,使得它在字和字之间、转音地方的一些小技巧,能更加流畅、平滑;第三我们加入了更多训练数据,使模型更加稳定,在风格上更加成型。”他说。
“以前小冰在唱主歌和副歌的感情色彩基本是一样的,虚拟歌手唱歌的时候通常会有这样的问题。而现在可以看到,小冰在唱主歌和副歌的感情、音色是有区别的。副歌的地方情绪会更加激烈,音色会更加高亢。”栾剑觉得,这是新版本与此前三个版本区别最大的地方。
小冰创作的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
事实上,对于创造人工智能的科学家们而言,让小冰更像人类一直是他们的目标。“我们在小冰身上主要探索两点,一是情感,一是创造。”袁晶觉得,这两点其实某些时候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当你做创作的时候一定有情感,当有情感的时候就会想要表达一些东西。”
在他看来,这样的研究不仅仅是在尝试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内容创作领域,同时也希望让人工智能的这种能力帮助到人类。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创作的欲望。只是有的人比较擅长创作,成为了画家、音乐家,有的人虽然有这样的创作欲望,但他没有这样的能力,或者说没有很高的能力创作出这样的内容。我们觉得,是不是能让AI帮助每一个普通人,都能具有这样创作自己个性化东西的能力。比如说,给他自己或者朋友写首歌。”袁晶说。
栾剑同时也强调,人工智能的发展并非要替代人类,而是将来“帮助人去处理一些很重复的、没有必要的脑力劳动”。
“况且AI现在还处于很基础的阶段。”栾剑觉得,发展人工智能的目标是将来辅助人类去探索更多未知的领域。“比如在唱歌方面,AI很可能创造一些新的东西。而这并不会替代原有的,却会刺激后来的歌手从中汲取所需的养分,创作出新的东西。这是挺有意思的事情。”
谈及小冰的未来,袁晶表示,将来会有很多方向可以去尝试。“比如能写诗,是不是可以去试着写散文,之后是不是还可以写短篇小说,是否可以从事专业类文本的撰写。当然难度会一个比一个大。”
在音乐方面,栾剑认为,现在小冰有自己的风格了,但风格还比较单一。“我们会尝试让小冰做出风格上的变化。另外,目前发出一些不太常见的声音对小冰来说,仍比较困难,比如摇滚中那种比较重的嘶吼声。这方面我们还在探索。”(完)
(原标题:继下棋、写作之后,人工智能开始接近人类歌手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