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医疗:互联网医院案例介绍

健康界
佚名
基于北大医疗集团优势,面向健康医疗机构的医生和药师、广大具有健康医疗服务需求的人群以及服务过程监管角色,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基于互联网链接特性下的医疗服务模式的创新。 一、案例概要 国务院发布《国务...

基于北大医疗集团优势,面向健康医疗机构的医生和药师、广大具有健康医疗服务需求的人群以及服务过程监管角色,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基于互联网链接特性下的医疗服务模式的创新。

一、案例概要

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鼓励医疗机构应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为患者提供安全适宜的医疗服务;鼓励医疗机构搭建互联网信息平台,开展远程医疗、健康咨询、健康管理服务;鼓励医疗机构之间开展预约诊疗、双向转诊、远程医疗等服务。

本案例充分发挥北大医疗集团优势,面向健康医疗机构的医生和药师、广大具有健康医疗服务需求的人群以及服务过程监管角色,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基于互联网链接特性下的医疗服务模式的创新,并旨在解决以下两个核心问题:

1)、完善“互联网+医疗健康”支撑体系,形成集团医联体及区域医联体网状架构。同时医疗集团的各综合医院、专科医院通过平台亦可链接当地的医联体机构,体系化的快速推进及复制机构之间的协同、将医疗资源上下贯通,实现根据患者病情完成网状医联体内最优路径的会诊及转诊、构建“重症上转、康复期及慢病稳定期下转”的有序分级诊疗格局。

2)、建立“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体系,提供线上线下一体化的优质医疗服务体验。通过互联网等技术,开展健康管理咨询、慢病宣教与管理、药师在线用药指导等医患沟通服务;同时核心医疗机构的医生为基层医疗机构提供远程医疗、极速问诊、绿通转诊的在线支持,并支持患者授权同意下的诊疗数据的互通共享。在北大医疗互联网医院平台为旗下各医疗机构提供患者移动端功能植入,通过移动端串接诊疗流程的同时,极大地提升了患者的就医体验。

二、服务对象

本平台服务于健康医疗需求的人群的微信,包括各健康医疗机构服务的人群;北大医疗集团健康医疗机构及医联体机构的医生、药师、技师及护理人员;基于线上服务模式,所涉及的运营人员、客服人员,以及医疗服务过程监管人员。

本案例的核心功能是通过微信端、PC浏览器端与APP端为医护人员、健康医疗需求人员以及运营人员三方提供医患沟通、服务运营、诊疗服务支持的新渠道。

三、服务内容

配合国家医改政策,以促进医疗供给资源流动,全面赋能医疗资源、优化医疗机构服务流程为目标,北大医疗集团践行互联网+战略,探索打造医疗场景互联化应用功能,从院内到院外,建立O2O服务模式。根据不同用户需求提供的服务内容如下:

针对患者、有健康管理需求的用户人群:

平台提供全科医生咨询、专科医生咨询以及用药咨询服务。在不同的咨询服务场景中,医生咨询的侧重点也会不同,也更会有针对性地为患者解决健康困惑。例如全科医生咨询主要提供体检健康报告解读、化验报告分析、就医指导等服务;专科医生咨询面向有明确就医诊疗需求的患者,医生可持续跟踪患者院外病情变化,提供康复、治疗咨询;用药咨询则由医院药剂科药师主要为联合用药、特殊人群、慢病等各类患者提供专业用药指导建议。其间,如医生判断有就诊需求可代为其预约,患者也可通过扫描医生二维码,一键关注医生,持续与医师线上沟通,并可自助预约其门诊号;患者可在线查看其在院就诊记录、体检报告、线上咨询记录。

针对集团机构:

第一,随着集团信息数据平台的搭建,逐步集成集团下辖机构的患者数据、健康诊疗数据,确定患者唯一身份识别标识,作为诊疗数据流转闭环的基础。支撑医生在线上平台,看患者在集团医院就诊记录。

第二,作为健康信息服务平台,为集团医院提供微信服务端的线上咨询、慢病管理功能。另外,平台支持以集团医院为中心机构,连接其医联体,提供双向转诊、远程会诊、极速会诊服务;提供对外标准传输接口,力求打通就诊数据信息,实现基层首诊数据随患者上转,治愈转归后数据随患者下转,形成连贯诊疗数据闭环。如对接机构不具备系统级对接,转诊医生也可以直接登录集团平台查看转诊状态、诊疗情况、以及下转计划。除此之外,集团自身多业态的医疗机构也形成了集团内的医联体,平台支持集团医疗机构间的转诊、会诊以及专科协同。最终,形成了独特的网状机构服务模式。

第三,通过搭建集团检验诊断中心平台,为中心医院检验科针对外部送检委托机构的外送样本,完成从送检申请、物流追踪到报告发布回传的全流程系统跟踪管理服务。

针对集团医联体服务机构:

基于医联体机构诊室无外网及无专线联通情况下,通过集团网络安全技术保障,为医联体基层机构提供在医生APP端和电脑PC端的简便转诊功能、在线极速会诊、远程会诊功能。

针对商保公司:

为集团医院签约的商保公司提供统一的商业健康保险快赔解决方案以及接口服务,通过集团商保结算平台,实现商保患者的结算数据与保险公司保险理赔数据按需同步,反馈保险公司核赔信息,结算赔付。

四、关键技术

北大医疗互联网医院依托三端开展业务:患者通过集团平台微信服务号或接入医院微信服务号选择业务入口和与医生沟通;医生通过移动端APP或PC端B/S架构页面响应需求订单和开展图文对话、视频通信等业务;运营人员通过PC端B/S架构页面管理产品策略、服务流程和医生资源。

PC端、微信端前端页面及特性均以ES6标准构建,在特定设计场景中向下兼容低标准;与后端接口部分由REST API全面切换为GRAPHQL API,降低了前端结构化参数、前端数据形式定义、后端资源模式定义工作量;服务端基于NODE.JS开发,为高响应性、大吞吐量的业务模式提供分布式应用服务器支持;APP端采用React Native架构开发,以满足大部分场景下一套代码同时兼容Android/IOS等不同操作系统平台的需求,降低原生APP开发工作量,同时提高前端开发人员的可复用性。

在整体方案设计中也极为注重数据层面的集成与统一,构建了基于HL7 V3消息标准模型和CDA标准规范的集团信息集成交互平台。信息交互平台集成了医疗集团客户关系管理(CRM)、患者主索引管理(EMPI)、主数据管理系统以及资源管理系统的信息交互,实现了患者统一身份管理,整合集团客户信息,术语及字典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进而达成院间信息的全面集成共享,提升集团内整体信息交互水平。

五、成果分享

自上线以来,充分发挥集团医院平台优势,改变传统条线分割、烟囱林立的业务服务模式,打通各个医疗服务机构的系统接口,实现跨机构、跨地域的业务联动模式和全程管理的协同服务模式,发挥优质医疗资源的辐射作用,提高优质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的同时,极大的整合了医疗资源。

图文咨询业务成果:针对不同患者咨询需求,形成以就医导诊、体检报告解读为主的全科咨询服务,以及以院后指导、诊前咨询为主的专科咨询服务。通过互联网连接方式,完善院前与诊后的就医服务,也为看病难、急病乱投医的患者提供了更为便捷的与医生沟通的渠道。

用药咨询业务成果:北京大学国际医院药剂科积极打造线上药师服务团队,经过考核确定了9人用药咨询队伍,设立不同用药领域擅长方向,明确线上服务职责。其凭借用药咨询服务在“第三届药学服务创新大赛”评选中,获得互联网+医院业务系统深度整合在药学服务中的应用,获得大赛三等奖。

转诊业务成果:在上转过程中,为解决社区基层医生通常受到与医联体机构无专线,本地内外网隔离的困扰,特利用二维码高密度、高信息含量的数据便携特性,自主研发了名为“转诊助手” 小工具,即将其安装在社区医生本地电脑上,通过后台抽取本地系统中的转诊患者信息,并编码转化成二维码。在给基层医生用的转诊APP中通过扫描二维码,即可带入转诊信息,免去医生重复录入的工作,形成了一套独特转诊新方式。

检验中心平台成果:已打通以北京大学国际医院、鲁中医院为核心医疗机构的实验室业务系统接口,实现送检机构外送样本的闭环管理和临检中心外送样本的闭环管理,不改变原有本院样本检测习惯,简化跨机构样本检验流程,提高样本检测安全性、高效性、稳定性,形成中心机构检验与送检机构信息共享和临检服务协同的互联互通新业务模式。

六、经验教训

北大医疗互联网医院项目经过反复论证、模式探讨,明确了项目整体功能架构以及发展方向,但也仍处于在新技术下新模式不断探索。现阶段业务仅在咨询方面深度挖掘患者需求,随着大数据应用、AI、医疗信息化程度不断加深以及相关出台政策逐步明朗,线上服务与线下诊疗的划分将会清晰,线上服务的深度、广度也可以更加明确。

在调研医疗服务互联网化实现方式的同时,体会到更应注重对医疗数据的收集分析利用的探索。为患者量身定做健康档案,涉及从体检到挂号再到诊疗的就医全流程的患者数据。上线移动端转诊平台、移动端视频会诊等多种服务模式,在试点推广的过程中,根据患者、医院、科室、医生的反馈不断进行调整实施。

七、未来展望

将会探索更多与新技术结合的领域,例如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将线上咨询回复内容处理分析,形成结构化数据、咨询小节等。另外,后续产品紧密定位于“互联网+医疗”目标,逐步深入挖掘用户健康痛点,加强融合,优化医、药、险三方交互环节,例如复诊线上处方及药品配送流程、与商业保险做更方便的接入方式、推进线上申请单化验单开出、医疗机构之间完成互认等。针对患者实现诊后随访、打通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化,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医疗服务及更方便的就诊体验。

THE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