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银行的钱德拉塞卡切角

原创
赞同科技:宋广毅
一年多以前,南方的一个客户提出希望就“智慧银行”这个话题进行一次交流,这个任务迫使我沉下心花了数日的时间,去尝试寻找“智慧银行”的真正诠释。随后我发现,我得到的这个答案,与外界普遍...

一年多以前,南方的一个客户提出希望就“智慧银行”这个话题进行一次交流,这个任务迫使我沉下心花了数日的时间,去尝试寻找“智慧银行”的真正诠释。随后我发现,我得到的这个答案,与外界普遍的发声存在诸多不同,甚至可能鲜有提及。这种情况更像是一颗超过钱德拉塞卡极限的恒星,有概率塌缩为体积为0、密度无穷大的黑洞,他们同样都是某种意义上的盲区。我今天就是站在这样一个特别的角度去剖析主题,虽不免管中窥豹,还是希望能与各位产生一点共鸣。

“智慧银行”这个名字,像“场景”一样,已经被各种使用到快要榨干,但是大家依然都在用。究其原因,是因为觉得找不到更好的词去替代。因为似乎没有一个词,能够覆盖现在关于网点升级(以自助化+精装修+动线设计+人性化服务为主流)、咖啡网点、无纸化、人脸识别、智能投顾、直销银行、精准营销等等所有类似项目,而且可以在名字上能够与广泛认可的“智慧城市”等国家级战略名词如此契合。

其实上述这些都只是普通项目而已,是一点新技术与特定业务或服务的结合产物,是金融这个领域长期缺乏强力竞争的历史欠债,还远远谈不上“智慧”二字。“智慧银行”如果用两个词来概括,就是:“知”、“悦”。如果再大胆一点,用一个核心词概括,那就是:“真正懂得”。说得再直白一点就是“运营”。

银行如何真正知晓最终客户的需求、恰到好处的满足,如何站在运营的角度,利用各类资源挖掘和发现客户的需求,并最终站在运营的角度利用多方资源充分满足这些需求,其间大有可为,存在几乎无穷无尽的业务组合和商业机会。

基于此,我尝试对智慧银行进行定义:

1. 智慧银行是自觉运营数据和需求的;

2. 智慧银行是批量产生二阶金融价值的;

3. 智慧银行是自觉联合第三方共同运营各类价值物交换的。

首先,假如可以突破金融本身的传统定义,我更愿意抛开货币和资本二词,定义一个全新的“二阶金融”,即在以长期货币金融行为积累的极高信用背书框架下一切价值物的信任式交换过程。金融的二阶价值,便产生于这个过程。这个过程,比传统商品交换过程更加高效,数据的回馈效率和行为透明度更高。其次,这种价值的生产过程,天然就是银行业深度服务实体经济、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期间产生的数据更是可以进一步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因此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更为高级的形态。

在这个框架下,如何产生强烈的交换需求是根本。因此,我认为,智慧银行与传统银行的第一个区别是:智慧银行是自觉运营数据和需求的;而传统银行自觉运营的仅仅是传统金融产品。

设柜发卡、移动信贷、全息贵金属等,都是当前银行产品的直接表达,相当于告诉客户,银行有这些产品,请客户选择买单。银行各种类型的业务系统、分析功能、销售系统、考核指标,都是围绕着具体某个产品设计的,目标是卖出多少指定的产品,如卡、理财、存款、汇款、承销发行等等。可以这样讲,针对可售产品,传统银行已经运营到极致。无论再多努力,都非质变。

而与此同时,客户真实的需求是什么,银行业鲜有问津。关于数据的价值,有一个关于买披萨的通俗例子想必大家早有耳闻。其实现实毫不夸张,仅凭无客户备注的银行转账流水,我们就可以知道谁想买房,谁跟谁有借贷关系,谁在P2P触礁,甚至谁可能在非法集资。我们其实很容易发现连客户自己都搞不清楚的金融非金融需求,如小企业主不知道可以使用家庭理财资产为自己的企业申请贷款,差旅人士不知道自己可能需要一个定时慰问家庭病人的提醒。

一提数据,我们通常会最先考虑的工作之一都是如何采购外部数据。其实银行持有各行各业中质量最高的客户数据,也更容易以最低的成本由客户直接补充数据版图的不足,也比较容易以银行信用为基础建设公共数据交换集市吸引多个数据供给方参与交易,甚至可以建设需求交换集市吸引各方参与交易。这些都是银行运营数据、挖掘并运营需求的一些可选模式,在积累数据的同时,还能产生新的非息收入。同时,银行的各类客户也会以较低的脑力劳动付出获得更好的自我管理、综合消费及组合式金融非金融服务,对银行产生更高的依赖,并几何级地提升贡献度;银行也会从中发现一系列新的资本机会、新的业务产品机会。

因此,关于银行数据类的工作,这里有一个特别诚恳的建议:分析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数据的收集,而且,这可能会是银行业对于数据价值真正觉醒后第一阶段的核心工作。通常来说,技术的沟壑可以跨越,但数据和时间的壁垒难以逾越。我们用4年这个时间来举例,看看如果错过这个时间的数据,你将失去什么?4年后,现在的象牙塔将涌出一批人,他们在校期间的金融社交历史你将永远失去再次获得的机会,他们当中谁最有可能是未来潜在的小企业主或中产阶级,你将失去提前判断力;4年后,现在的若干小微企业变成规模企业,他们在规模以下时的上下游没有经过你的系统,你将失去为某个曾经的上游企业提供转型建议的机会,失去针对某个上游企业的最高性价比的PE投资机会。长远来看,这些信息的缺失与否,将对于银行间的竞争力差异带来极为本质的影响。

在自觉做好数据运营,并挖掘到客户的全面需求之后,如何满足这些需求,就成为智慧银行与传统银行的第二个区别:智慧银行是批量产生二阶金融价值的,其工作的长期重点是以银行信用为基础,匹配多方的金融非金融价值交换物;传统银行是偶尔产生二阶金融价值的,其工作的长期重点在销售单一金融产品或简单组合。

客户的真正需求,不仅是存贷汇、理财、代缴费,更是企业经营、家庭生活、个人爱好的方方面面。而这些需求,通常缺乏可信任的服务提供方,在各种行业里,银行得天独厚。银行在充分发挥这种优势的同时,可以精准地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协助自身进一步优化金融资源配置。

中等收入家庭意识到我需要有机食品,但不清楚什么途径可以得到真正可信的有机食品,银行可以按地理区域每年考察订制,甚至委托公司执行,并教育客户如何分辨;小企业知道要招聘人才,但是没有高水准的HR专岗雇员,银行可以为其对接人力服务公司,并引入第三方监督;中高收入者每年安排家中老人跟团游,银行可以为其对接高端订制旅行公司,安排深度路线、贴身健康服务,并发起圈子增加交流空间、稳定消费。所有的预付款、流量、日流水,都可以反馈回去作为企业融资的重要参考优化间接融资服务、甚至为直接融资服务提供依据。凡此种种,围绕高信用和高匹配度,银行可以获得商户担保金、商户员工新开户、支付流水、上下游数据、客户的深度信息交换意愿、社交信息、个人及家庭的实时动态和真实资产全貌,并因此而加强风控、提升信贷和交易效率,回馈并提升银行信用,同时在交换过程中获得增量的、多种类型的非息收入。

这种批量二阶金融价值的产生与传统的银行电子商城存在本质的不同。电子商城,本质是银行线上货架由内而外的延伸,银行从卖基金卖理财变成了卖电脑卖电影票。而二阶金融价值的产生只需要仓库,不需要货架;他只满足需求,不直接推销产品;他以极大丰富的组合产品库直面挖掘出的消费者的立体需求。假如一定要有货架,此时货架上摆放的是故事,是消费故事、社交故事、爱情故事、育儿故事、创业故事、经营故事、融资故事。故事不是场景,是场景链,并覆盖银行客户的终生。所有一切只关需求,直抵需求,直达心底。

在有能力对接满足各方需求,实现金融的二阶价值之后,我们会发现,一家特定的银行,或者说所有银行,不可能独自完成客户所有需求的匹配和相关服务,因此,智慧银行与传统银行的第三个区别是:智慧银行是自觉联合第三方共同运营各类价值物交换的,而传统银行在该领域缺乏自觉意识、偶尔自发涉足。

在最近的一系列商业银行与互联网巨头开展战略合作的消息中,有一些传闻,描述了某些银行机构会将数据传给互联网巨头们去分析,最后再拿到分析结果。我们暂且不论其真假,但至少可以从其背后担忧数据安全的逻辑发现,基于海量数据的计算托管业务可能是一片全新的蓝海。银行可以其特殊背景,与各级政府共同推动大数据计算托管产业的诞生。这个产业可能需要列入负面清单的范畴,并需要约定其数据的围栏原则,甚至对数据的公民物权性进行立法。但是无论如何,这片蓝海足够大,银行可以与互联网巨头们共同投资、分享技术、分享收益、确保数据安全,并携手利用海量数据的分析结果提供行业深度咨询和创业咨询,服务供给侧改革,服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上面举例说的是产业,如果具体再涉及某种商业模式或者业务系统,就会有更多的例子。比如,银行在互联网门户的植入。银行可以从门户获得汹涌流量,互联网企业可以从银行获得信用植入。只不过在未想清楚后者的情况下,门户们自然不愿意将前者拱手奉给银行。很多时候,其实只需我们主动向前再迈出一小步。

再比如私募。私募的门槛限制影响了中产以下阶层的财富投资渠道和积累速度,私募较长的封闭周期和债权转让惯例更是坑爹到要么彻底丧失流动性、要么彻底丧失投资性。那么,私募产品的GP和LP的撮合、私募产品可依据最终收益按年划分并按历史债权人分润追返等革命性功能均可以分别扩展成一个极其庞大的运营产品。既可以由几家银行、投资机构共同发起新设公司,也可以挂在某个银行内部去运营。这个市场的基数,在2017年2月份已经达到了11万亿的体量,而这只是一个开始。

总之,一旦跳出传统银行的框架,就充满了无限的新式机会。而与此同时,这种变化,也会给银行业的上游传统IT服务商带来全新的商业模式,他们可以提供的服务提交物,也会从PPT、Word、IT系统,向运营延伸、向资本延伸。上下游同步升级。

这个过程,可能要走十年、二十年,甚至更久的路。这个时间的长短在整体上取决于国内银行业的整体竞争度,取决于鲶鱼们的决心、力度,取决于金融消费者的觉醒速度。

如果从这个角度再往前看一步,看所谓互联网金融和银行业的关系。前者由于自身生存或资方的压力,其决心是飘忽不定的,但是他们有能力快速唤醒金融消费者群体,一旦能够实现大规模唤醒,这个趋势将会迅速转换为互联网企业的坚定决心。而与此同时,其与银行业信用背书的巨大势差是其影响力的天然弱势,无法跨越。即便BATJ,其当前的信用价值仍旧远远不足,但是如果其能够迅速提升并运用其控股民营银行的背书价值,合理植入传统银行业背书价值,合理运用其公民信用平台背后灌注的国家意志,并将多者整合,其整体信用背书将可能得到快速提升,整个银行业转变的过程会加速。其实,业内不乏有能力、有眼界的银行,当前阶段主要还是历史欠债太多。在外力不足的情况下,各家银行大都倾向于边走边看,稳扎稳打。

我自己的思考习惯是喜欢刨根究底,所以关于智慧银行的思考,我得到的结论可能难免偏执。所述内容,可能会有所闪光,也可能会偏之甚远。关于这个话题,大家通常有从各种维度解剖下去的不同看法。仅以我的同事兼朋友梁锐为例,他就有一些相近但却不尽相同的观点,我认为是极其精彩的。故本文仅做抛砖引玉,并为赞同期刊的百家争鸣做一垫场。

THEEND

最新评论(评论仅代表用户观点)

更多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