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东莞电子遇见佛山制造可互补智能制造

南方都市报
佚名
随着大湾区日渐成型,资源要素加快流动,城市面临再分工。佛山、东莞两者之间能否跨越珠江,从早期的竞争到如今携手发力创新驱动,成为创新型一线城市呢?

“在珠三角很难得有两座那么相像,也有互补的城市。”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系教授林江以此来解读,8天内佛莞两地一把手的互访考察。

佛山、东莞两座城市常被比较,如万亿俱乐部成员、“中国制造2025”、广佛同城pk深莞合作,而这一次是创新。

稍早前的4月4日,科技部官方微信发布了《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支持新一批城市开展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函》,广东两个城市入选,就是佛山和东莞。一时之间关于“创新哪家强”再次成为焦点。

5月17日,佛山市委书记鲁毅带队到东莞考察;8天以后的25日,东莞市委书记梁维东带队到佛山考察。一把手们都说,“我们是来学习创新的”,寻求更多的经验交流。

随着大湾区日渐成型,资源要素加快流动,城市面临再分工。佛山、东莞两者之间能否跨越珠江,从早期的竞争到如今携手发力创新驱动,成为创新型一线城市呢?

互访“我们是来学习创新的”

媒体报道显示,5月17日,在东莞市委书记梁维东等陪同下,佛山党政代表团一行,参观了中子科学城中国散裂中子源项目、华为终端总部项目及东莞市规划展览馆,实地了解东莞推动创新发展及城市规划建设等方面的经验。

而8天后的5月25日,梁维东带队到佛山学习,参观了顺德区行政服务中心、顺风公园、和园、美的全球创新中心、灯湖社区、佛山西站、南海区紫南村。

双方希望,在包括产业互动、人文交流、科技创新等领域,加强全方位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赢发展,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共同为广东省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作出两市的努力。

如果说,东莞党政考察团到佛山是学习政务服务、城市规划、创新经验的话,那么佛山到东莞考察目的更明确,那就是创新驱动。

从两场考察交流来看,佛山市委书记鲁毅毫不吝啬对东莞创新的赞美。鲁毅认为,东莞紧抓创新驱动发展不放松、紧抓科技金融融合发展不放松的做法非常值得佛山学习。特别是要学习借鉴东莞建设松山湖、中子科学城等重大创新平台,加快规划建设佛山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季华实验室等一批重大平台载体,而在更早的2017年11月,佛山市副书记、市长朱伟就曾带队到东莞考察过。当时走访的地点包括:滨海湾新区、松山湖、散裂中子源、华科产业孵化园、华为南方工厂等重大创新载体和创新龙头企业。

“我们就是来向东莞学习的!”座谈交流会上,朱伟开门见山道明来意。他表示,佛山、东莞都是制造业城市,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东莞走在佛山前面,值得佛山好好学习。他希望这次考察,成为两市今后深化互动交流的新起点。

显然,考察收到了效果。当前,佛山的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直指松山湖,被媒体称之为“佛山版”的松山湖,而华科产业孵化园正在佛山布局,一个新的孵化园即将落地。

探索

创新驱动东莞先走一步

创新是第一动力,关于佛山与东莞过去的讨论,更多是制造业,而这一次是创新驱动。

“在全省地级市中,佛山未来的主要竞争者是东莞。佛山应在创新发展方面对标东莞、超越东莞,以此夯实‘走在前列’的基础”。今年5月9日,中共佛山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郭勇在媒体上发文表示,佛山高新区综合排名、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有待提升、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这些方面,集中体现为创新能力相对不足和发展质量相对不高。

郭勇建议,不遗余力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完备的企业为主体、政府为引领、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而东莞是对标学习对象。

梳理佛山和东莞两市的创新驱动史,东莞起步更早。早在2006年,东莞就推出“科技东莞”计划,年扶持资金为10亿元,随后不断加码,2018年甚至高达30亿元。东莞也从中尝到了甜头,高企作为创新驱动的牛鼻子,实现了爆炸式增长;高企数量,从2015年底的986家,增至2017年底的4077家。

在创新驱动上,东莞反应迅速。如2017年10月12日,《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规划》原则通过20天后,东莞就举行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工作动员会。公开介绍东莞段规划情况,在松山湖和滨海湾两大省级平台上,打造更多创新平台和更多创新节点。以此带动高端创新要素加速集聚,形成创新发展新局面。

今年初,东莞在全省率先召开创新驱动大会,布局2018年的工作重点。并发布一系列政策包,布局全域创新,打造创新驱动升级版。

佛山则是在2012年,结合十八大的精神和佛山产业与城市转型升级的实际,提出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战略部署。

虽然起步稍晚,但总体成绩不俗。去年佛山G DP约9500亿元,如果按R&D约250亿元计算,则约2.63%,相对于2016年的2.32%来说是大幅提高。2017年,佛山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547家,同比增长83.5%。全年新增省(企业)重点实验室4家,省级重点实验室数量达到21家;新增省级工程中心233家,累计达628家;省级工程中心新增数和总数均居全省第二,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达49.07%,建有率居全省第一。

在科技创新的多个纬度,这成绩单都可以称得上“跨越式”。但每每谈到科技创新、创新驱动这些关键词时,佛山的主要领导仍然反复提醒各部门、各镇街领导需要清醒认识,向远处看,有无锡、宁波;往身边看,另一个创新型城市———东莞。

在创新驱动方面有两个指标可做参考:其中一个是“在全省组织的创新驱动发展工作考核中,我市连续两年获得全省第三名、地级市第一名;连续三年荣获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多项指标位居全省前列”。在东莞市促进莞港澳科技人才交流合作座谈会上,东莞市科技局局长吴世文表示。

另一个则是,2017年12月27日,福布斯中国发布“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排行榜”,并推出“创新力最强的30个城市”子榜单。其中,创新力最强的30个城市,第一名为深圳,东莞排名20位,佛山紧随其后为21位。

创新指数是由新申请专利数(人均及总量)、专利授权量(人均及总量)、发明专利授权量(人均及总量)、国际专利/PCT申请(人均及总量)、科技三项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比例等一系列反映创新的指标组成。

重点

制造业迫切需要转型升级

佛山与东莞的创新驱动战略布局,皆源于对自身发展的清醒认知:传统要素驱动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创新驱动才是发展的新动能!

作为制造业城市,佛山、东莞两地一把手均在不同场合强调,“只是制造业大市,而不是制造业强市”。制造业作为两市发展根基,创新驱动自然也离不开这个基础。因而,劳动密集型企业转变为知识密集型企业,制造业转型升级是两市创新驱动主要阵地和目标。

佛山正以智能制造作为产业转型升级主攻方向,促进传统产业向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发展的新探索。顺应制造业企业对“互联网+”的迫切需求,2015年就出台了《佛山市“互联网+”行动计划》,引导1022家企业开展“互联网+”应用推广。

2016年初,佛山又提出了建设中国智能制造先进城市的目标,大力实施“百企智能制造提升工程”,在陶瓷、纺织、家电等传统行业中广泛建立机器人示范生产线,打造柔性化生产、场景化应用的示范工厂,全力打造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龙头城市。2017年,全市1229家企业投入技改金额772亿元,技改企业数和金额均居全省第一。

而在东莞这一端,“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是东莞发展的命脉和根基。”2月份召开的东莞市创新驱动大会上,现任东莞市委书记梁维东分析认为,提升实体经济发展是东莞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因此,扩大倍增计划政策效应、推动制造业升级、打造新的优势产业成为了2018年东莞经济发展的战术手段。

坚定优势制造业升级的同时,两市开始布局新的产业。如东莞点名选择了新能源产业、人工智能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原因是,东莞作为制造业大市,产业链配套完善,要充分发挥优势,积极培育人工智能产业链条;生物医药方面,松山湖有两岸生物技术产业合作基地,有针对性吸引台湾优质生物企业落户。东莞有龙头医药集团、企业,加强新药研发,可重点在高性能医疗器械方面取得突破与进展;新能源方面,东莞抢抓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机遇和市场机遇,以松山湖高新区和麻涌镇为核心,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建设,加快培育整车和关键零部件品牌,稳步发展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

转变

从内部创新走向区域协同创新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企业的创新驱动投入体现出地区发展的潜力。

2017年,佛山市主营业务收入5亿元以上工业企业实现研发机构全覆盖,总数达595家,超过深圳的512家、广州的348家、东莞的305家,位居全省首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达49%,也是排名全省第一,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正在快速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意愿强烈。

创新包括技术创新、服务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领域。早前的创新布局正在逐渐显现,尤其是佛山大型企业集中,创新的效果在地区G D P上也是显而易见,助力佛山迈入万亿俱乐部。

区域协同创新正成为趋势。过去更多依靠企业内部的创新,而内部创新往往只专注在产品升级,而忽略行业方向,因而当前创新驱动升级版中,朝着招引外脑的思维转变,主动吸纳外界创新资源,组建一个内外互联互通的创新体系。

从企业开始改变,以佛企美的为例,目前已在深圳、上海等国内9个城市,美国、德国、日本等海外11个国家建立研发中心,与麻省理工、普渡大学、谢菲尔德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科院、华中科技大学等几十所国内外一流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公司进行科技合作。同时,通过收购库卡、东芝白色家电、合资日本安川机器人公司,投资美国soundhound人工智能公司等一系列动作,加速公司海外布局和全球化能力。按照计划,2018年美的研发投入预算占销售收入5%,而未来5年,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要达到10%。

而东莞这一方面,智能手机知名企业OPPO,其研究院总部设立于深圳,下设北京研究所、上海研究所、深圳研究所、东莞研究所、日本(横滨)研究所和美国(硅谷)研究所,在软件、硬件及标准三大领域展开研究工作。同时,OPPO将加强与全球高校的合作,与斯坦福大学A I人工智能实验室建立了OPPO-斯坦福大学联合实验室,共同探索人工智能前端技术及应用。

再从全市总体范围来看,两市积极引入创新科研团队。吴世文就介绍,东莞大力引进处于国内外先进水平、对东莞市产业转型升级有重大影响、能带来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创新科研团队,今年有6个团队获得省第七批立项,资助资金达1.8亿元。目前,东莞市累计引进省市创新科研团队74个,其中省创新科研团队数36个,连续七年稳居全省地级市第一。

东莞与国内知名高校组建研究院,围绕东莞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精准引才。建立一个包含企业、科研机构、高校、政府等在内的创新体系。

特色

园区经济支撑片区发展

创新载体打造,园区经济是东莞创新驱动发展上的一个亮点工程,也是佛山考察团考察的重点。

2001年,东莞时任主政者在大岭山、寮步、大朗三镇交会处划了一块地,也就是松山湖的前身。经过17年的发展,松山湖如今成为创新代名词,成为东莞经济的创新引擎,在全国高新区排名跃升至第23名。

梳理松山湖发展史发现,高标准打造、主动对接外界资源,是它成功的两个重要要素。

松山湖着力打造“4+1”现代产业体系,围绕高端电子信息产业、生物技术产业、机器人产业、新能源产业及现代服务业高标准择商引资。目前,园区累计引进华为、中集集团、宇龙通信、生益科技等4000多个优质项目。

随着科技企业的进驻,大量科研机构也相继进入松山湖。2005年4月,东莞与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举行签约仪式,在松山湖共建广东电子工业研究院,这是园区首个新型研发机构。目前,园区新型研发机构已达29家。研发机构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服务,是松山湖增添内生动力的重要布局。

数据统计,松山湖培育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53家,高企保有量居全市第一;现有新型研发机构29家,科技成果转化功能日益凸显;拥有孵化器40家,其中国家级8家;省级创新科研团队26个,市创新科研团队15个。2017年企业研发经费总支出43.54亿元,R&D占比预计达12%。目前,松山湖拥有各类人才8万多名,其中院士19名,省、市创新创业领军人才62名,市特色人才139名。

当前,松山湖园区经济正辐射周边,发展成为片区经济。2017年东莞推出园区统筹组团发展,松山湖园区联合周边6个镇街组成松山湖片区,以期迸发出更大能量。

而在佛山方面就参考松山湖的模式,高标准打造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集聚更多创新资源。

短板

核心技术的缺失

不过,创新驱动路上,佛山和东莞不得不面对一个共同短板———核心技术的缺失。

作为传统制造业大市,佛山的中低端产业仍占较大比例,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效益还不明显,制造业质量效益水平距离世界先进水平差距较大。数据显示,去年全市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8.1%,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8.8%)。以上述顺德区R&D数据为例,中小企业最为集中的南海区,去年R&D的投入不到顺德区的六成。

朱伟在今年科技创新大会中,尤其强调佛山基础研究过于薄弱。事实上,在佛山去年250亿元的研发投入中,创新投入主要集中在改进生产工艺流程、促进产品更新换代、提升企业生产效率等层面,投向原始性、系统性、全面性研发较少。

最为尴尬的是,去年全市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经费仅占R&D总经费的1.6%,约4亿元,与全省平均水平(12.3%)差距明显,其中基础研究经费仅占0.3%,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4.23%)和全国平均水平(5.2%)。

这也导致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能力相对薄弱,在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攻关上难以取得实质性突破。比如,佛山以工业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制造产业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但在国产工业机器人的关键零部件中,伺服电机、减速器和驱动器80%以上仍然依赖进口。

珠江东岸的东莞也有如此的困扰。日前,《东莞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蓝皮书(2017)》发布,直指东莞虽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已经达到全省第三,发明专利产出也丰富,但是东莞高新技术产业中缺乏真正掌握产业和信息技术的链核式企业,高新技术产业仍然处于价值链低端。

以东莞的支柱产业———电子信息产业以智能手机为主导产品,但是智能手机的芯片、屏幕、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或核心零部件往往都是在外国厂商手里,很容易被国外“卡脖子”。另一方面,核心技术或关键零部件缺乏,导致行业整体盈利能力有限。以工业增加值率为例,去年全市工业增加率仅有20.2%,在珠三角排名倒数第二,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3.4%,更远低于深圳、上海等一线城市的水平。

利器

科学装置提升科创能力

创新要素资源争夺日益激烈,一线城市集聚效应越发明显,作为广深的邻居,东莞、佛山均面临虹吸效应,创新成本升高是必然趋势,而在核心技术缺失这一短板前,无异于雪上加霜。要解决,怎么办?在创新体系尚未建立之前,必然需要经历阵痛。

如今,两城放出大招,尤其是历经10年打造的散裂中子源,正式面向用户开放。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散裂中子源今年3月成功建成并通过国家验收投入使用,弥补了东莞基础研究领域的重点空白,为东莞集聚世界级高端科研人员创造了重大机遇。4月,松山湖材料实验室挂牌,由中科院院士王恩哥担任实验室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卫华任实验室主任。实验室初步经费预算超50亿元。实验室将对标国家级实验室的高标准建设,并引入国际国内材料科学领域的高端团队从事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有望从根本上提升东莞基础科研薄弱的问题,增强东莞产业发展后劲。

而东莞最大限度发挥“近水楼台先得月”优势,以省材料实验室、散裂中子源、南方光源等为核心,高标准规划建设中子科学城(规划面积达53.3平方公里),加快推动相关高端科研机构、创新型企业等创新要素进驻,提前布局发展新材料、新能源、医疗健康、新型电子信息等产业集群,大力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孵化,为东莞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中子科学城被认为是东莞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最大的底气。

面对目前科技创新格局,佛山一方面积极补短板,另一方面也全力提高现有资源,就目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毫无疑问是重中之重,全省四个省级实验室之一的季华实验室也落户在此。朱伟明确,必须以此契机加强基础应用和基础研究,从源头上提升科创能力。

佛山市委、市政府在经费保障上,从2018-2022年,市、区两级财政每年共投入不少于10亿元、共计55亿元用于实验室建设发展;2022-2031年,在实验室成熟阶段,调动包括社会资金在内不少于100亿元支持科研成果产业化。

抢占军民融合高地是佛山的另一“招”。省委书记李希在佛山调研时提出,坚决支持佛山创建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要求佛山积极推动“军转民”、“民参军”,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凭借佛山装备制造业发达的基础,实现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佛山制造业未来一个重要的转型升级方向。

佛山未来将打造一批军民融合创新平台,如广东国防科技工业技术成果产业化应用推广中心、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佛山军民融合技术推广中心、广东空间网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德雅军民融合创新研究院、广东智慧智造研究院等,瞄准海洋、太空、网络空间、生物、新能源等军民共用性强的领域,培育发展智能装备制造、智能穿戴制造、生物智能。

互补

创新资源共享

“在珠三角很难得有两座那么相像、也有互补的城市”。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系教授林江以此来解读,8天内佛莞两地一把手的互访考察。

如此相像的两座城市,可以如何合作呢?去年11月,朱伟到访东莞时表示,东莞电子信息产业与佛山装备制造业具有强大的互补优势,珠江东西两岸携手,两大制造业城市强强联合,前途不可限量。朱伟还希望,两市在创新驱动上深度合作,在关键核心技术上联合攻关,科研成果由两市企业共同分享。

林江分析,在广东的制造业奇迹中,佛山和东莞均贡献出成绩。“当前正是制造业新时代,单纯靠出口外销不够,但是完全内销也不能让消费者有信心。虽然提出中国制造2025,但是当前本土品牌与日本、欧美顶级仍有差距。那么如果‘对外开放+对内开放’结合,佛山在内销方面积累经验,东莞在外销方面是佼佼者,两者之间在内外销方面可以互相借鉴发展经验,加强联合,提升品牌形象。除了开拓海内外市场,同时也可以拓展商品领域,佛山党政考察团两次到访散裂中子源,那么佛山的制造业升级拓展如何共享到散裂中子源的科研优势呢?东莞的支柱产业电子信息业,刚好遇上佛山的装备制造业,那么智能制造也是可以寻求合作的,东莞佛山两者互补空间大。”

另外,林江警醒,虽然创新驱动显示出来的数据比较好看,但是要注意创新驱动与本土经济的联系,是否真正发挥到支撑作用。“东莞4000余家的高新技术企业,如果它们是代工企业,做的仅仅是某一个环节,或者是为别人做配套的,不是产品而是一个工序,这一种研发未必拥有核心竞争力,对产业层次提升有限。所以不能单独看数量,要将数量转变为质量,加强对经济的支撑”。

粤港澳大湾区规划方案即将出台,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进程加快,深中通道、深惠城轨等交通基础设施的陆续建成,东莞、佛山地缘区位优势将被逐步削弱。如何应对这种传统区域优势的弱化乃至消失,将传统竞争优势向现代的营商环境、城市品质、产业配套、技术及人才支撑等竞争优势转变,将是未来一段时期对东莞、佛山转型突破的重要考验。

面对挑战的同时,也有机遇,粤港澳大湾区将整体成为“一带一路”的重要枢纽,东莞和佛山作为其中重要的制造业城市,集聚高新技术企业,有望成为全球高新技术产业集聚中心,有更多的机会和平台对接海外优质资源,打造一个面向全球的创新体系,为我所用。

大湾区的要求就是资源要素的流动,东莞和佛山这一次的互访引人回味。佛山和东莞都是粤港澳大湾区重要城市,双方可从顶层设计上强化合作,共同提升两市在大湾区的作用。尤其在创新驱动方面,可以共享创新资源,打破沟通壁垒,全方位开展深度融合,发生更多化学反应,也真正践行了大湾区从一群城市到城市群的转变。

在珠三角很难得有两座那么相像,也有互补的城市。佛山在内销方面积累经验,东莞在外销方面是佼佼者。两者在内外销方面,可以互相借鉴发展经验,加强联合,提升品牌形象。除了开拓海内外市场,同时也可以拓展商品领域。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系教授林江

THEEND

最新评论(评论仅代表用户观点)

更多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