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智能化引领高端化升级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态势不断彰显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厅
近年来,重庆坚持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大力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努力构筑产业智能化发展新优势。

1.png

图为重庆隆鑫机车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党的十八大以来,重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精神,转化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始终以只争朝夕、不畏艰险的精神状态,坚持“工业强市、工业兴市”发展战略,聚焦高质量、供给侧、智能化持续发力,务实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竭力稳住增长基本面,高质量发展态势更加明显,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

坚持产业发展量质齐头并进转型升级步伐更加坚实

党的十八大以来,重庆始终把工业放在经济发展重要位置,既注重量的扩张,更注重质的提升,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2万亿元大关,达到2.27万亿元,年均增长11.1%;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3%,占全市GDP的比重达28%;规模工业利润年均增14.9%,利润率达5.9%;工业企业资产总额达到2.23万亿元,年均增长10.6%;工业投资年均增长13%。重点支柱产业加速发展优势显著,汽车产业提质重效优结构,华丽转身进入提速升级阶段,单车价值提升43%,获批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新能源汽车产量达4.3万辆,智能网联汽车产量达23.6万辆;电子产业克服逆全球化的重重挑战,实现规模质量双提升,构建起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仪器仪表、家电等多个百亿级产业集群,“重庆造”智能终端规模全球领先;此外,装备、材料、医药、消费品、能源行业多措并举延伸产业链、扩大增长面,2020年合计对全市增加值增长贡献率达42.3%。

坚定实施智能化发展战略制造重镇建设成效显著

近年来,重庆坚持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大力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努力构筑产业智能化发展新优势。智能产业加速崛起,“芯屏器核网”产业架构逐渐形成,基本构建起以功率半导体为主导的集成电路产业体系,新型显示实现全产业链布局,智能终端建成全球重要的生产基地。智能制造加快推进,大力推动数字化装备普及、企业上云、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集成电路、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手机等一批重点项目相继实施。产业数字化提劲加速,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建设加快推进,累计实施智能化改造项目2780个,建成智能工厂67个、数字化车间359个,示范项目生产效率平均提升54.3%、产品不良率降低39.5%、运营成本降低21.9%、单位生产能耗降低18.3%。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加快形成,标识解析顶级节点注册量突破6亿,解析量超3.3亿次,接入二级节点19个,集聚工业互联网平台及相关服务商近200家,“上云”企业7.1万家。工业和信息化部评选的15家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中已有11家落户重庆。累计建成5G基站4.9万个,占全国总数的7%。全市两化融合发展总体水平达到59.2,居全国第七位。高水平举办三届智博会,智能化已成为重庆经济社会发展新坐标。

以壮大新兴产业规模为突破口产业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

聚焦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战略趋向,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持续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规模,传统产业提质升级,全力构筑全市经济发展新优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及智能网联汽车、节能环保等产业链持续完善。到2020年,全市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增加值1560亿元,占工业比重达28%;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066.5亿元,占工业比重达19.1%;软件信息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19.1%,亿元以上企业超400家,初步建成两江软件园、仙桃国际大数据谷、重庆软件园等重点软件产业园区。集成电路领域已初步建成“IC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及原材料配套”的全流程体系,产值规模居全国第13位。工业机器人初步形成研发、整机制造、系统集成、零部件配套、应用服务全产业体系,工业机器人产量2822台(套)。物联网基本形成硬件制造、系统集成、运营服务“三位一体”全产业生态。传统产业升级步伐加快,技术改造投资占全市工业投资比重达3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37.1万元/人,较2012年增长45.5%。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化解过剩产能取得重大成果,其中化解钢铁过剩产能工作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绿色工业发展进一步巩固,规上工业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水耗较2012年分别下降35%和48%。全市建成绿色园区10个、绿色工厂115个。支柱产业质量持续提升,规模工业增加值率达25.5%,产值超百亿元的工业企业20家、千亿元级企业2家。

增强技术创新第一动力着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坚持把技术创新摆在产业发展核心位置,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强基础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转化,积极培育新动能、激发新活力。引导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企业2345家,规模工业研发投入强度达1.6%、居全国第四位,较2012年提高0.69个百分点。加快构建多层次研发体系,联合微电子中心、英特尔FPGA中国创新中心、康佳光电技术研究院、工业大数据创新中心等高端研发机构建成投用,建立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6家、独立法人新型企业研发机构78家;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7家。加速创新成果转化,全市进入技术创新指导性目录的新产品数量达2650个,新认定市级重大新产品402个;一批先进技术正在加速形成,硅基光电子成套工艺技术填补国内空白,全球最小间距Micro-LED显示技术引领未来方向,汽车智能主被动安全一体化设计技术处于国内领先。着力培育发展工业设计产业,建成6家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和71家市级工业设计中心,吸引无限空间等一批知名工业设计公司落户,涌现了长安UNI系列等一批优秀原创设计产品,率先在全国建立工业设计职称评价体系,设计产业生态不断健全。

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服务产业发展环境持续优化

全面强化综合服务,不断提高政府服务效能,努力打造更具竞争力的产业发展环境,加快形成优环境促发展的强大合力,积极构建产业发展良好生态。在全系统持续开展服务区县、服务园区、服务企业的“三服务”专项行动,累计深入企业2786人次,为企业解决问题1426项,“三服务”已成为全市经信系统服务企业的“金字招牌”。工业领域“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工业项目、专项资金申报审批流程和时限大幅压缩,服务效率不断提升。在全国率先建立应急转贷机制,转贷额突破750亿元;商业价值信用贷款改革成为全国产融结合典范,授信额度达60.7亿元,平均利率仅为4.76%。对标世行标准,推动企业用气报装“六减”和办电“三零”“三省”改革,用电、用气条件极大改善。园区建设蹄疾步稳,建成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13个,形成以两江新区、重庆高新区为双核的“2+10+36”园区发展架构体系,建成区面积超700平方公里,特色产业产值占全市和园区规上工业产值比重分别提高到49%、57%以上。中小微企业蓬勃发展,累计达95.1万户。其中,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659户、“小巨人”企业60户、“隐形冠军”企业30户;国家级“小巨人”企业累计达65户。川渝产业协同务实推进,与四川签订框架合作协议和汽车、电子信息等专项协议,启动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和产业合作示范园区等项目建设,两地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加速融合。

初心如磐,使命在肩;征途漫漫,惟有奋斗。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通过奋斗,披荆斩棘,走过了万水千山。我们还要继续奋斗,勇往直前,创造更加灿烂的辉煌!”奋进新时代,重庆豪情壮志,步伐坚定;奋斗新征程,重庆力量澎湃,砥砺前行。重庆将始终坚持工业强市、工业兴市发展战略,立足新发展阶段,落实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主题,奋力推动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建设,谱写重庆制造美好新篇章。

THEEND

最新评论(评论仅代表用户观点)

更多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