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AI),随着最近几年的渐入人们的眼线,也逐渐被人了解人工智能(AI)为何物,起到了很大的科普作用。人工智能(AI)在一些领域中大展身手,减轻了人工劳动,例如在物流快递中,快件的分拣。
图-2 人工智能(AI)在快件分拣中的应用
但是最近几年,也出现了一些人工智能(AI)浮夸风现象,特别是2019年,各大新闻媒体及一些企业,为了蹭人工智能(AI)的光和热度,过度的吹嘘当前人工智能(AI)的发展水平,甚至一些所谓的“砖家”还杜撰恐怖故事,造成在一部分人群体中产生了人工作智能(AI)恐慌。
图-3 当前AI的发展水平
而当前的人工智能(AI)的科技发展水平,还处在弱人工智能(AI)时代。当前的人工智能(AI),只能解决重复性比较高、复杂度比较低的一些见简单行为工作,前提比较有大量翔实的的数据做基础。跟一些不负责任的媒体夸大所宣传的人工智能(AI)发展水平,还有很大的距离。
图-4 新冠状病毒
于是,在最近,道哥,遇到不少行外之人咨询,既然人工智能(AI)发展的这么神乎,怎么搞的,连一个新冠状病毒都解决不了?道哥,甚是无奈,这是人工智能(AI)浮夸风后遗症的表现。
图-5 AI在病毒防御的前哨站
当然在这次,抗新冠状病毒中,人工智能(AI)和大数据(BD),在抗击新冠状病毒中,病毒传染检测和防控、病毒基因序列排序和分析、研发抗病毒新药新疫苗等抗疫中,起到了巨大作用,大大有效的促进了抗疫。
当前,处于弱人工智能(AI)的初级阶段,是人机共存的时代,完全靠人工智能(AI)来解决,以当前的人工智能(AI)科技发展水平,很不现实。
图-6 深度学习算法三位创始人
主要是,人智能(AI)中,一个举足轻重的算法——深度学习算法,遇到一些发展劲瓶。深度学习算法,不是新产物, 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已经被Yoshua Bengio, Yann LeCun, 以及Geoffrey Hinton提出。只不过受限于当时计算机计算能力有限和相关技术,再加上当时缺乏可用于分析的海量数据。深度学习算法,在模式分析中并没有表现出优异的识别性能。
图-7 图灵奖
这几年,随着软件硬件的进步,深度学习算法达到了以往不可能企及的效果,而重新被热炒起来,特别是深度学习算法三位创始人获得了2019年的图灵奖。但是,随着数据红利的消失,深度学习的天花板也逐渐显现。
图-8 Gartner Group公司
Gartner Group公司,是第一家信息技术研究和分析的公司。该公司在每年公布的科技趋势曲线,会聚焦在将来的5到10年间,表示该科技可能在行业发展中产生巨大的竞争力。
图-9 Gartner 发布的2019技术曲线图
在图-9中,我们可以看到,深度学习算法,在发展已经到了劲瓶期,而与之相相伴而行的知识图谱,还处于初期起步阶段,更不用谈,脑机接口和通用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图-9中,已标记为黄色三角,也就说,起码在未来10年会后才能到达高原期。再者说,实验室的理论到生产环境中的落地,还有问题不少亟待解决和突破。
图-10人工智能(AI)实现场景
在现实中,人类可以轻松完成各种动作,但对于机器人来说,完成这些简单的动作,以当前的人工智能(AI)科技发展水平,比登天还难。对于此,此理论被专家们称为“莫拉维克悖论”。
图-11 人工智能(AI)革命真的来了吗?
吴恩达导师——Michael I. Jordan,世界着名机器学习专家、着名的计算机科学和统计学家,曾在《哈佛数据科学评论》上发表文章,当前许多自誉为人工智能(AI)的领域,严格而言是机器学习,而真正的AI 革命还尚未到来。
图-12 人工智能(AI)依然是寒冬
从这几年的商业角度来看,从事人工智能(AI)行业的公司,主要靠故事和远景,很快拿到了融资,而从盈利财务报表上,真正可落地可商业化产品,即使有,由于其成本过高,在市场销量少只又少。故此说,人工智能(AI)行业,仍处于培育阶段。
图-13 期望2020,是初春
2019年,已有一大批的初创人工智能(AI)企业已死于寒冬。期望2020年,对于人工智能(AI)企业,不是寒冬,正如着名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西风颂》: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