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技术在政务服务场景中的应用实践

张陆/王健/张云飞
越来越多的市场监管部门也开始尝试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审批服务等领域,但当前区块链应用于涉企行政审批服务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不仅应用的部门少,成本较高,且应用的业务也相对简单,主要集中在数据共享方面。 海淀区电子政务场景中的区块链技术应用探索。

北京市海淀区市场监管局立足区域定位,以优化企业体验为导向,探索“区块链”技术运用场景,重构登记服务程序,创新政务服务理念,全力打造高效便民营商环境。

区块链技术的应用现状

《中国区块链技术与应用发展白皮书(2016)》认为,区块链是一种按照时间顺序将数据区块以顺序相连的方式组合成的一种链式数据结构,并以密码学方式保证不可篡改和不可伪造的分布式账本。也就是说,区块链技术可以通过一种独特的记账方式,建立一个安全、可信、去中心化的分布式的“时间轴数据库”。

区块链技术自诞生以来,已经延伸应用到物联网、智能制造、供应链管理等多个领域,电子政务领域也一直密切关注并积极推动这一技术的应用场景。比如爱沙尼亚政府被认为是世界上首个采用区块链技术的政府,采用区块链技术进行居民身份管理。迪拜与IBM、ConsenSys等合作,计划在2020年将所有政府交易转变为区块链模式。我国真正将区块链技术与政府治理及公共服务相结合,近三年才开始,并逐渐被写进部分地方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目前,区块链技术已在多个政务场景中得到探索实践,包括政府审计、数字身份、数据共享、电子票据、电子存证、出口监管等。2018年9月7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互联网法院审理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十一条,首次确认电子签名、可信时间戳、哈希值校验、区块链等可作为验证电子数据真实性的技术手段。

越来越多的市场监管部门也开始尝试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审批服务等领域,但当前区块链应用于涉企行政审批服务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不仅应用的部门少,成本较高,且应用的业务也相对简单,主要集中在数据共享方面。

海淀区电子政务场景中的区块链技术应用探索。

笔者认为,从目前的登记注册流程看,并不是所有的环节都需要或者适合运用区块链技术,同时区块链技术也并不是万能的,因此如何将区块链技术更妥帖地应用在企业开办和退出的各个环节,应主要考虑各环节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考量的因素主要包括:业务中需对多个参与主体的数据信息进行记录或追踪;当前业务流转环节中存在不必要的成本和复杂性;对办理时限有一定要求;有验证需求,需在各方之间建立信任。

目前,海淀区已经在“企业开办”及“不动产交易”等的区块链技术运用方面展开了深入研究,下面笔者将以区块链技术在海淀区企业开办住所证明材料中的具体应用为例,说明区块链技术在优化营商环境、推进政务服务中可发挥的作用。

第一,现行住所证明材料核验环节存在的问题。

经营场所作为市场主体登记的必备信息,传统的住所证明材料核验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提交或者上传材料复杂,申请人在企业开办过程中往往需要提交房产证明复印件、产权人同意企业入驻的意向证明等相关材料;二是流程复杂,申请人需要重复提交房屋产权证等材料;三是存在伪造房屋产权证等材料的安全隐患,实践中,也存在部分伪造房屋产权证复印件或者冒用产权人签字或者盖章等情况。

第二,区块链技术在住所核验上的应用模式。

海淀区市场监管局通过在住所证明材料核验上运用“区块链”技术,实现政府部门间数据信息共享互认,让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主要做法是:第一步搭建平台,让相关数据上链。构建涵盖不动产登记部门、企业登记部门、公安部门及房屋产权人在内的区块链服务系统,打通各部门数据接口,将不动产登记部门的房屋产权信息上链,并通过微信小程序为房屋产权人开通数据接口。

第二步房屋产权人发起核验,生成“数字证书”。房屋产权通过活体认证确认身份进入系统,并与已上链的房屋产权信息进行匹配,进而对该处房产登记企业情况进行确认。产权人通过授权的形式对该房产与将要入驻企业的信息进行确认,授权使用并生成“数字证书”。

第三步校验“数字证书”,完成住所登记。企业登记部门通过登记专网提取数据,搜索拟登记的企业名称,在住所登记界面自动对住所“数字证书”进行校验,从而完成住所证明材料核验。

第三,该模式应用效果。

一是简化了提交材料。通过将房屋产权信息上链,并通过区块链技术对数据直接进行验证,减掉了住所登记中上传房产证复印件等证明产权信息的材料,申请人仅提供申请书中的“住所证明页”即可。

二是优化办事流程。通过区块链服务系统及微信小程序接口,房屋产权人不需来登记机关进行房屋产权的确认,通过线上随时发起住所核验,系统通过抓取链上信息自动完成审核校验,进一步提高“一网通办”服务水平。

三是高度保障数据安全。区块链因其技术特性能够有效保护数据安全,上链信息只有得到授权后,使用者才能查看涉及的相关业务数据,当办理结束后授权即刻失效,能够避免使用者以任何形式查阅隐私信息、伪造注册地址等行为,同时也能极大降低窗口人员履职风险。

区块链技术在构建新型政务服务模式上的探索

目前住所证明材料核验区块链服务平台初步成型,下一步海淀区将借助区块链技术逐步拓展各政务服务领域。

第一,企业开办其他场景探索。

场景分析:目前依托北京市市场监管局上线的企业开办“e窗通”系统,企业开办1天全办结,在提高企业开办效率的同时,一些问题仍存在,如电子营业执照在各部门之间的推广应用还有障碍,各部门信息孤岛以及数据堵塞等依然存在,身份证等文件材料在各部门之间重复提交现象依旧普遍等。

运用区块链技术有望解决:一是高频证照的重复提交,借助公安系统调用股东身份证信息,减少办事人员上传身份证照片等材料;二是企业设立完成以后,营业执照以及股东姓名、出资额、公司章程等信息可以上传至区块链平台,企业后续办理刻制印章、税务报到以及银行开户等手续时,可不再重复提交。

第二,企业注销登记全程电子化场景探索。

场景分析:现行的注销全程电子化流程中主要包括身份认证、业务信息填写、上传关键材料(备案通知书、清税证明、分公司注销证明等)、业务确认、审核通过生成注销通知书及电子档案五个模块。通过梳理可以发现:在身份认证和业务确认环节均涉及人员身份信息的核对;清税证明在企业登记注销以及银行户口注销中需要重复提供,且在注销全程电子化中工作人员很难辨别上传的清税证明的真假,从而可能导致未清税企业被注销的情况,增加履职风险。

运用区块链技术有望解决:一是通过区块链技术,可从公安系统接口调用身份信息,避免身份信息的多次提交;二是可通过区块链平台共享企业的税务完结信息,通过将清税证明等推送至企业登记机关、银行等部门,减少重复提交;三是可将生成的电子注销通知书上传至区块链平台,使其能被需要的部门使用,减少重复提交。

第三,档案查询场景探索。

场景分析:各方对企业的工商登记档案有很大的查询和使用需求,以海淀区的情况来看,工商登记档案总量超过5000余万页,每年提供线下档案查询超过7万户次,提供浏览打印超过530万页。目前查询需求量大,但查询效率不高,且部门之间还存在较大的信息壁垒,企业“多进门”“多跑路”现象突出。

运用区块链技术有望解决:区块链技术可加强档案的安全性,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据是不可篡改的,具有高信任性和高安全性。企业登记生成的电子档案如果通过电子签章和防伪处理后,作为链上环节供各部门使用,可最大限度地提高行政效率。

未来政务服务新模式建设的建议

首先,未来政务服务需建立在信息化系统的高度融合上,形成统一的服务管理、政务服务共享平台,统一身份认证系统,确保政务服务事项在“一张网”上运行。

其次,未来政务服务需重视信息安全体系建设,建立政务服务数据信息跨区域、跨部门、跨层级的数据交互机制,确保数据的安全。

再次,未来政务服务需强化数据在部门间的流动通道。建立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电子证照平台,有助于网上办事“一次认证、多点互联”和多渠道服务的“一网通办”。

最后,未来政务服务需激励各部门链上提交数据,构建推动区块链电子证照全部门实施的生态机制。在这样的机制下,各部门增量数据的上传将基于自身需求,也为存量数据的上传提供了驱动力。

THEEND

最新评论(评论仅代表用户观点)

更多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