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我的价值所在

快资讯
用户1914670830
你可能是一位教师,55岁临近退休,却迎来一场教案大改革,感叹时代变迁;你可能是一个工人,40岁每天仍重复劳动,被工厂新的几个机器人代替,惶惶不知所终;你也可能在金融审查员的岗位,熟练应用AI,前途无限…...

你可能是一位教师,55岁临近退休,却迎来一场教案大改革,感叹时代变迁;你可能是一个工人,40岁每天仍重复劳动,被工厂新的几个机器人代替,惶惶不知所终;你也可能在金融审查员的岗位,熟练应用AI,前途无限……在遇上AI之后,一切职业变化皆有可能。

随着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帷幕拉开,七大“AI+主题”体验展的大门也缓缓打开。劳动报记者深入探访参展企业,采访了七位不同角色的职业人:在AI时代全面到来之前,他们是怎样看待这一“竞争对手”或“职业助手”?又是如何面对其中的失与得?

AI+教育

“可进行更有创造性、更个性的教学”

被采访人:孙越(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信息部主任)

智能英文听说教考平台、“空间即屏幕”的沉浸式体验、智能批改……在“AI+教育”的主题体验展里,微软、科大讯飞、英语流利说等17家企业携一批新的教育场景让学习变得更快乐、更高效。而这些新应用的到来或将颠覆性地改变教师未来的教学模式。

“与其说AI会代替老师,不如说它是老师们的新助手。”上外附中信息部主任孙越告诉记者,去年底,上外附中与科大讯飞合作,引进了大数据精准教学系统。

这名AI助手,既能出题、又能批题,还能分析出错点,并针对性推送知识点和练习题,可以让教学活动更有的放矢。它收录每一个学生的平时作业、考试试卷,根据学生答题的大数据,判断出当前最容易提升的知识点,帮助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知识点的精准讲解,备课目标更明确。并针对不同学生的掌握程度布置练习题,逐渐“蚕食”学生们不懂的知识点,由易及难、由浅到深。

有了AI,教师不再是普世教学,而是有精力、有能力、有底气为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计划。

有意思的是,对于AI的到来,老师呈现出了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

“80、90后的年轻教师感到很兴奋,都迫不及待想要尝试。相反,40、50岁的老教师就比较抵触,应用AI教学意味着他们积累了几十年的教学模式被颠覆。尤其是数理化这些学科老师,压力最大。”

“就比如我,之前是计算机课的老师,但现在这门课不需要老师上了,00后的孩子本身就是数码时代的‘原住民’。”他开玩笑地说。

但他认为,人文艺术类的老师就不容易被取代。“AI是智能不是智慧,它还没有创造力,很难教学生需要创造力、想象力的学科。”

未来已来,面对人工智能的冲击,也许老师90%的工作内容(准备教案、修改布置作业)会被AI取代,但在把需要借助案例积累不断演算的工作交给AI之后,老师有了更多时间思考更有创造性、更多人文关怀和更多“个体化”差异的教学,发挥“AI无而人类有”的优势,从而让教育更有温度。

AI+健康

“减轻体力付出,为病人提供精准治疗”

被采访人:彭广卫(上海市第一康复中心康复治疗师)

在“AI+健康”展区,将有腾讯、达芬奇、傅利叶等9家企业,从图像识别、深度学习、虚拟助手、康复管理等方面向观众呈现,AI如何成为医生的“第二大脑”。在这一主题馆里体验一圈,你会发现,对于医生来说,有了AI加持,拥有“三头六臂”、练就“火眼金睛”或许不是天方夜谭。

上海市第一康复中心康复师彭广卫是这样为老年中风病人进行康复治疗的:他不时蹲下站起,根据病人身旁实时更新的仪器数据,为病人调整腿部绑着的松紧带。“你还是太紧张,眼睛要看前面。”“哎对,像这样迈腿就对了。”半个小时下来,彭广卫累得只能扶着腰,但仍然不断给病人鼓励,直到治疗结束。

这还不是最累的时候。彭广卫回忆8年前,没有任何机器辅助,治疗完全靠人力。“两三个人给一个病人做康复治疗。靠两根吊杆把病人吊着,我们在下面,一人一边抬着病人的腿。常常半个多小时,我们腰都直不起来了,病人实际上才走了十几米。”同样的治疗时长,在机器辅助下,病人半个小时可以走750米,甚至一公里路。

彭广卫带着记者看了一台上海邦邦科技提供的下肢康复机器人,它能帮助下肢瘫痪的病人重新找到“站起来走路”的感觉。机器人借鉴了平衡车设计理念,同时采用可调式结构和箱式防护,实现智能轮椅、康复训练、位移机等智能辅助移动功能。“有了它,病人就可以随意活动,可以‘走’到窗台看看,也可以在走廊里来回‘走走’。”

“病人乐于接受这些机器,我们很高兴看到这样。治疗师的最终愿望就是希望病人能够回归家庭、回归社会,既然科技能够助一臂之力,就是最好的结果。”对于医疗从业者可能受到的职业冲击,彭广卫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对于康复治疗行业而言,AI技术能够替代治疗师劳力性的工作,但对于病人的精准治疗、心理疏导以及治疗时的人工诱导,AI或许难以做到。

“康复治疗不仅针对病人肌体功能,同时也是对他们心理创伤的治疗。”彭广卫说,在AI辅助下,康复治疗师能为病人提供更精准的治疗,与此同时,对病人进行心理评估,实时关注病人情绪,与病人互动交流也是不可或缺的部分。

AI+交通

“解放了农民,创造飞手新职业”

被采访人:单涛(大疆无人机教练级飞手)

此次大会中,观众在“AI+交通”主题体验区里可以登录无人驾驶系统,感受新时代人车协同的宏大智慧,也可以直击无人机全自动机场。而自动驾驶技术不仅将变革人类的出行方式,也会加速社会发展和相关行业的文明进程,同时创造出更多新兴职业。

例如,随着农村劳动力短缺、人工费上涨问题的凸显,越来越多的农业大户对于无人机植保的接受度提高。植保无人机的专业“飞手”成了抢手的“饭碗”。

2014年,单涛带着一台无人机毅然辞去原单位工作,单枪匹马做起了植保“飞手”。如今他已是国内领头无人机企业大疆的教员级飞手。

相对于消费级无人机飞手而言,农业植保飞手的专业性更强。飞手除了学习操控和维修无人机外,还须学习农作物主要病虫草害、药剂学常识、施药技术、作业规范等知识。

说起植保无人机带来的变化,单涛给出了一组数据:若使用人工采摘,一个工人花2个月才能采完10亩棉田。而如果采用采棉机,虽然效率提高了,但机器在掉头转弯时非常容易带落棉桃,形成损耗在5-7%左右。

相比之下,植保无人机无论在效率还是质量上,都远胜前二者。“一台无人机,携带一桶10升的脱叶剂,一亩地打一升药水,一桶药6分钟消耗完。”单涛说,采棉机一天植保100亩地,无人机则可以做到6分钟10亩地,效率是采棉机24倍,而植保折损率为0。

如今,越来越多像单涛这样的年轻人走进农田,成为新农人,他们用科技为农民赋能,重新定义农业生产。

入行4年多来,单涛还有一个感触:“如果说植保无人机的出现是解放了农民,同时创造了植保飞手这个新职业,那么植保无人机的不断升级迭代,也可以说是慢慢解放了我们飞手。”

他说,过去为了精确,一台无人机作业往往要配备3个人力---1人操作飞机、1人拿着对讲机在田地处观察距离和高度、1人负责药水等后勤保障。

可随着无人机技术成熟,如今一架植保无人机配备1人就足以,“无人机飞行的高度、速度、药量等都能提前定点设置,这在节省人力和工作量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精准度。”他说。

AI+智造

“流水线工人被替代是肯定的”

被采访人:孙红(正泰新能源车间质检员)

在“AI+智造”主题体验展里,观众戴上AR/VR眼镜,就能观看工厂加工组装流水线全场景,通过时刻在岗的无人机监测户外机械设备工作状态。而在真实的制造车间里,“机器换人”也在加速上演。

在正泰新能源的电池车间,质检员小孙正在重复一系列动作:将一沓多晶电池片置放于质检架上,通过机械臂抓取、红外扫描,她要以秒级的速度去判断屏幕上这块电池片是否有瑕疵,并在“遥控器”上按下红绿键。

小孙身旁,装载了阿里云ET工业大脑的AI质检员也在完成同样的任务。上任两月来,这位AI“质检员”24小时无休地对电池片进行质检。通过深度学习和图像识别算法,此前,AI质检员已集中学习了4万多张瑕疵样片,凭借自己的“工业大脑”,它能快速将红外图像转换为二进制语言,将有瑕疵的电池片分类放置,“眼速”是人工的两倍以上。

传统的人工质检平均速度大约在2秒一张,一天要看上万张红外图像,而整个质检过程需要工人时刻紧盯屏幕,即便一台质检机器两人一组三班倒,手误、误判等情况仍不可避免。 但即便小孙和她的人工质检员同事已经“手脚并用”全力以赴了,AI质检员的到来仍然带来了一个残酷的数据对比:人工质检的准确率在93%到97%,而AI质检可以稳定在95%以上。小孙坦言,人工质检只需判别瑕疵和没有瑕疵,而AI质检对瑕疵的分类更细。对于这位另类同事的工作能力,小孙是服气的。

那么,AI质检员来了,小孙担心自己的工作被替代吗?答案是肯定的。虽然目前,工厂为保证质检员的“眼力”,仍然需要人工质检岗位实行轮岗制。但随着技术更迭,小孙们又将何去何从?对于这个问题,小孙还没有想过答案,但她也懂得居安思危的道理,在她看来,自己或许可以转型服务业,或许可以专注一门手艺,“总之是去做一些更需要人性化、不容易被替代的工作。”她说。

AI+服务

“有了机器人,拣货不再日行5万步”

被采访人:冯飞龙(上海苏宁物流快递中心经营副总监)

“AI+服务”展示应用分布在各个场馆。它是扫地机器人,也是语音助手;它是物流机器人,也是生活管家。它为人类带来更好的生活状态,体现“人机交互、在你身边”。对于那些散落在各个服务岗位的人们来说,AI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对于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海苏宁物流快递中心经营副总监冯飞龙早有关注,他说,“人工智能就在我每天的实际工作中,今后机器人将拥有类人的思考和交互能力,赋能经济生产和社会生活方方面面。”

在位于上海奉贤的苏宁物流仓里,1米多高的货架自己做着高速漂移、旋转,两个货架如果碰头了,一方还会主动让道,就如同两个人一样。在这间5000平方米的仓库内,消费者在网购平台苏宁易购上下达的订单,源源不断地涌入。

这头,70713号机器人接到一条新指令。它立即动身,用约每秒2米的小滑步,平移向一个货架。货架有6层,其中放着手机、平板电脑等各种货物。只见70713号直直地钻入货架底下,驮起重达数百公斤的货架后,快速向着拣货区移动。

那头,冯飞龙正站在一排白色的分拣箱旁等着它。根据面前电脑屏幕上的空间图提示,他从第三格取出一款小米手机,又在略低一点的第五格取了一个移动电源。取完货物后,根据屏幕提示分别放进眼前标着编号的分拣箱,冯飞龙按下一个白色按钮,表示取货完毕。

“有了这些机器人,拣货可比以前快多了。”冯飞龙一边把货物放进购物箱里,一边告诉记者,以前消费者下单后,拣货员需要自己到货架前找货物。由于一个订单往往含有几件、几十件货物,拣货员需要在仓库内来来回回跑动,“最多时,一天要走5万多步,相当于一个马拉松。”

可就算用100米冲刺的速度奔跑,一个小时,一位拣货员也只能拣100多件货,一天下来最多拣货800件。而有了搬运机器人搭档,他只要站在原地,等着机器人把货物送到跟前,拣货速度比过去快了5倍不止。“现在一天下来,算上中午吃饭,拣货员的步数只在2000步左右。”冯飞龙说。

劳动报记者获悉,目前,上海苏宁物流AGV机器人仓中一共有270组机器人。单件商品平均拣货时间为10秒,整件商品拣选效率超过10倍人工,小件商品拣选效率超过5倍人工,拣选准确率可达99.99%以上。

而对于仓库一线的操作人员来讲,冯飞龙认为,人工智能并不是完全取代人,而是帮助他们在减轻体力劳动的同时又能提高效率。“虽然走路比以前少,但其实有效工作时间则变得更多,”冯飞龙说,“现在,拣货员需要一直站在操作台前持续不停工作,不然,一旁排队等候的机器人就要‘堵车’了。”

AI+零售

“接触不同环节,晋升通道更宽”

“看脸吃饭”“靠脸购物”等零售活动,将在AI+零售体验展被遇见。在这里,深兰科技、亚马逊、仪电等10家企业将让观众感受到智能的购物体验、更丰富的购物场景。与此同时,你还将注意到零售行业的从业者如何被科技重构。

无人系统、自动收银等技术席卷零售圈后,在沪上一家以互联网思路开起的网红便利店---猩便利,收银岗已完全消失。

19岁的李江原先在全家便利店工作,如今,他是猩便利长宁店的一员。“在传统便利店工作,收银占据了很大的比重。每天工作10-12小时,最吃重的工作就是站在收银台前,除了收银找零外,还需要不间断热食。”李江告诉记者,特别是在用早、午、晚用餐高峰时段,要兼顾收银和热食的工作,非常忙碌。“在高峰时段消费者排队十多分钟是常事,作为工作人员,我们则一刻不停歇,人挪不开脚、连补货的时间都没有。”

无人收银后,他的工作从便利店的收银员变成了一名“导购”,往来店中有老人、也有年轻人,他需要按照货架上“下载APP、注册、扫码,完成结账”的顺序,指导往来顾客学习如何“自助下单支付”。

相比过去有人收银的便利店,他认为现在的工作更轻松、收入也更高。李江说:“现在我对如何更好地服务顾客有了更多经验,在工作中也比以前主动了。比起收银,现在的模式能够接触不同环节,晋升通道更宽。”

AI+金融

“运用微表情,知人知面更知心”

被采访人:郭鹏程(平安金融壹账通高级总监)

作为“AI+金融”应用体验区,1号油罐内部被改造成一个无人银行,围绕无人理财、智慧风投等方面展开。其中,一个微表情互动的小游戏,不仅能体验到人脸识别的趣味,也让观众了解到,AI技术是如何辅助信贷员识别欺诈。

“以信贷行业为例,目前业界贷款的不良率较高,金融风险主要存在‘骗贷’行为。”平安金融壹账通智能金融高级总监郭鹏程,向记者道出智能“微表情系统”的开发初衷和运行原理:当涉及大额的贷款申请时,金融机构在批放贷款之前都会让信贷面审员与用户进行一个十到十五分钟的问答。起初会核对用户的基本信息,在用户回答的过程中,金融壹账通的人工智能技术会为用户进行一个微表情的侧写,记录一个用户回答问题的习惯。

现场演示中劳动报记者看到,一位技术产品经理在微表情识别机器前面,AI机器立即按照他的抬眉、瞪眼、眯眼、嘴角等面部表情进行数据分析。据金融壹账通资深AI算法工程师徐国强介绍,目前金融壹账通的微表情技术能识别54种微表情、39种面部动作单元,例如抬眉可分为内角、外角;仅嘴唇就分为嘴唇向上、嘴角上扬、嘴角收紧、嘴角下沉等8个维度。 随着面审员问题的深入,用户在回答之后的问题时,若出现了违反他之前回答习惯的情况,例如眼睛从直视屏幕转为眼睛往上瞟或往脚下看,系统则会为其标记一个异常,当整个面审环节结束后,系统会根据之前记录的异常次数、等级进行一个综合评估反馈给信贷面审员。

“如果申请人感到心虚,一瞬间的面部表情变化都会被AI读取。”郭鹏程表示,人脸的表情由几百条细微的小肌肉控制,比如眼角肌肉的生物反应等。即便是骗贷者,他的表情也很难做到完全自主控制,非常细微的表情变化也许人类看不出,但机器完全可以。

如果前后差距过大,就意味着从基础问题到追问环节,此人的情绪、心理变化较大,如此就可提醒面审员此人有一定风险,要做更多地调查,以更好地降低风险。

郭鹏程指出,人工智能的确可以替代金融行业中一部分机械性、重复性的工作,但目前核心业务还是要依靠人类来完成最后的决定性判断。就拿信贷审核来说,人工智能作为辅助无疑可以起到提高金融机构面审员的效率和水平的作用。

THEEND

最新评论(评论仅代表用户观点)

更多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