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能制造之路该如何走?

工人日报
佚名
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蓄势待发,如今,智能制造已经沦为新一轮竞争的主战场,世界主要发达工业化国家都在加大对智能制造的投入和研究,我国也不例外。近年来,虽然我国智能制造相关产业发展迅...

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蓄势待发,如今,智能制造已经沦为新一轮竞争的主战场,世界主要发达工业化国家都在加大对智能制造的投入和研究,我国也不例外。近年来,虽然我国智能制造相关产业发展迅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但制约我国智能制造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依然存在。

前不久,在天津召开的第二届世界智能大会智能制造论坛上,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围绕智能制造的出路和方向进行了深入探讨和解答。

高速增长的人工智能产业

在此次智能制造论坛上,有关专家透露,从2015年开始,人工智能产业受到资本市场的持续关注,年投资额逐年递增,2017年达到580亿元,比2016年增长50%,2018年增幅预计将更加巨大。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毅判断,中国人工智能将成为新的“风口”,更大的科研投入、更新的人才培养机制和更多的创新创业公司诞生,将出现一批估值上千亿元的“独角兽”企业。

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副司长王瑞华表示,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以智能制造培育新动能,以新动能促进新发展,成为世界产业变革的重要方向。近三年来,中国通过试点示范、标准体系建设、系统供应商培育,积极推进智能制造,成效明显。

以工业机器人为例,近三年保持了产销两旺势头,保持高速增长,2017年达到了13万台(套),同比增长68.1%。

国家有关部门推出《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后,各地政府相继出台诸多政策和优惠举措,尤其是长三角、粤港澳和京津冀地区,对智能产业的培育更为突出。

2017年,围绕打造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的功能定位,天津出台了智能制造专项行动计划,致力于提升装备制造能力,推进相关产业智能转型升级,全力打造智能制造中心。

深度融合待破题

语音识别、人脸识别、无人驾驶、手机支付……随着智能技术的广泛运用,智能产业正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社会发展的加速器。

虽然智能制造的发展带动了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制造业领域的应用落地,但是在第二届世界智能大会上,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南开大学原校长龚克指出:“中央提出来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结合这样一个问题,特别是怎么和先进制造深度融合,仍待深入破题。”

目前,我国智能产业的产值仅占GDP总值的万分之一点八,要达到2020年核心智能产业总产值(1500亿元)的目标,意味着未来三年人工智能产业要有十倍以上增长。

在第二届世界智能大会智能制造论坛上,李德毅认为,我国智能产业的现状,可以说还处在孕育的阶段,产业的爆发期还远远没有到来。

有专家认为,为适应“人类和机器人共舞”的新时代,应该积极制定新的法律法规,改进生产消费等基础设施,深入研究前沿课题,如有人驾驶汽车与无人驾驶汽车的道路共享问题、建立机器人的职业操守等。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卢山认为,智能制造是一种生产方式,在加入传感器和操作系统的基础上,要把产品从一个单元变成系统,人机共存是生产制造产品线上的新常态,智能制造需要每个工厂都要有自己的独特方法论。

“要实现制造什么产品,怎么制造和用什么生产方式制造,这三个转变的过程是非常复杂的。设备、控制等各层次要改变,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也要改变,只有一条主线是不变的,这条主线就是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卢山认为。

培育智能产业生态环境

李德毅建议,要大力培育智能产业生态环境,建立有门槛的智能产业联盟,包括智能教育组、智能制造组、智慧医疗组、智慧金融组和国际合作组。

“在每个细分行业中,会员企业定期沟通,脚踏实地推动行业标准的制定修订,构建互惠互利的产业链。产业链中居于上下游的联盟成员,将有机会在这个平台上沟通合作,建立可信的合作伙伴关系,推动行业整体发展。”

而在智能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中,源头创新能力被认为是“实现全球领跑的关键”。

有关专家指出,目前我国智能产业的近八成分布在应用层,而不是在基础层和技术层。智能产业的基础不牢,需求牵引力大于科技原动力,必须下沉,集聚自主原动力,在基础层和技术层下大功夫。

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总结其语音交互技术达到全球领先水平的经验时认为,必须要有自己的源头创新和底层平台,才能在智能制造领域跟跑、并跑,进而争取领跑地位。

王瑞华表示,我国在智能制造供给服务能力明显存在着短板,尤其跨界人才比较缺乏,必须大力培养一批促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人才。

(原标题:智能制造路在何方)

THE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