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张三个月营业额10万美元 IMAX VR影院探了一下路

为之网
佚名
开张三个月,票房流水$10万+,关于IMAX的VR影院,我们基本已经场场不落地报道过了。对这种“用旧瓶装新酒”的商业模式充满探讨的兴趣。援引来外媒的一组数字:自今年1月6号,位于洛杉矶的第一家IMAX VR影 ...
开张三个月,票房流水$10万+

开张三个月,票房流水$10万+

关于IMAX的VR影院,我们基本已经场场不落地报道过了。对这种“用旧瓶装新酒”的商业模式充满探讨的兴趣。

援引来外媒的一组数字:自今年1月6号,位于洛杉矶的第一家IMAX VR影院开张以来,共卖出去了15000个体验,平均每周客流量达到1363人。这里面包括了每位观众购买一张入场券消费超过一个以上体验的情形。

IMAX VR的销售模式是:观众可以花10美元体验其中一个项目,也可以花25美元买张通票,体验全部项目。像进电影院一样,观众需要选择时间段来进行体验。按每个体验的票价算下来大约在7-10美元之间。按照IMAX公布的销售数据,第一家LA门店三个月内大概卖了10万+美元的“票房”。

谈任何收入之前先看成本

谈任何收入之前先看成本

再来看一下IMAX VR@LA的配置:整个影院被分成14个小格子间,每个格子间约为5平大小,上方有低垂的LED灯照亮。设计了储物柜给观众存包,同去的朋友既可以在旁边等着,可通过房间中的屏幕观看体验者的实时画面(不想剧透的怎么办?)。

所以这样一间VR影院配备各种硬件设备14套,人均使用面积至少是按照HTC Vive使用说明书要求的(跟北京市出租屋对人均面积的要求一样)。而且每位观众都有一对一的专业人员服务。按照IMAX VR在洛杉矶的地理位置,房租自然不会低,人工估计也不是北京大型商超B3层帮你开蛋椅的小哥能相提并论的。

所以你觉得三个月10万+美元的营业额还好吗?

所以你觉得三个月10万+美元的营业额还好吗?

相比之下,设备和内容的成本真不算什么。如果你经常去Oculus上买个打折游戏什么的也会明白,票价跟线上销售平台非常有得拼。问题在于客。流。量。

IMAX给的是平均每周的客流量,倘若计日均,有可能周一的客流量是个位数。鉴于LA这家体验中心的位置还是相对独立的(附近有个大商场),IMAX想的是,以后要跟影院和大商场绑在一起,可以增加客流量。这个思路肯定是对路子的——成本也会水涨船高。然而这样能把周一到周四的日间客流量往日趋接近成本的方向做吗?问问传统影院和大商场周一到周四是什么客流?

IN2觉得还是有希望的,毕竟千禧一代们的消费习惯和理念还是棒棒哒。影院运营是一门学问(比如为什么周二影院半价而不是周一周三)到了VR影院这门买卖上,估计光学习参考既有的学问是不灵了,得有脑洞发明一门新的学问。比如今天早上我们小伙伴早餐会探讨能不能把VR影院做成溜达版(划掉重写是流动版)。至少某些时段溜达某些时段坐班呢?

杀手级产业应用不仅是内容变现模式,也是技术普及

杀手级产业应用不仅是内容变现模式,也是技术普及

内容变现,是时代主题。到了讲究精准垂直的时代,每一种内容各有其变现方式。vr电影体验也有自己的赢利模式。是不是参照传统院线?是不是模仿互联网?在没挣到钱之前还有太深的水要试。有一点是肯定的:试过各种深水区之后,是完全有可能趟出一片陌生的水域的。这不出奇。

昨天我们在报道IMAX联手华纳将推出《正义联盟》等VR体验时说,在这三部影片的VR体验发行上,有可能真的会采取传统影院“窗口期”方式:即限定日期内的“独家”形式登陆IMAX线下体验店,之后才会登陆Oculus、Steam等平台进行付费分发。

好吧,只能说电影产业还是有种:你们互联网有流量,我们有院线,而我们还有带劲儿的IP你们有咩?从行业角度看,也是好事,能有内容渠道之争的行业说明VR电影还是能挣钱的。过去互联网那种覆盖各行各业的所谓产品的“杀手级应用”概念,在一个日益垂直和精分的市场中已经out了,或许未来只有针对某项技术的“杀手级产业应用”——用整个刚需的产业来推动技术的普及。目前看来,电影有希望成为VR的“杀手级产业应用”。

在中国开线下体验店,先考虑房价

在中国开线下体验店,先考虑房价

IMAX未来几个月将在加利福尼亚、纽约、英国和上海开设更多的VR影院。

“世界剩余部分”不说,单说宇宙中心。讲个真事:过年去京郊别墅看朋友,小区门口有一家口碑小食店,人气一向爆棚,很多人不惜长途奔袭过来一饱口福。年前关了张。老板说,再火爆的买卖抵不过把自家的铺面随便出租给别人划算……

所以要靠VR体验店挣钱(事实上包括所有落地的买卖),是在一线城市商业中心开呢?还是在3-300线城市开呢?不说结论。一个基本点:目前的经济,房价决定一切。

THE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