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手机解锁到政务办理,从安防监控到金融支付,人脸识别这项基于生物特征的身份认证技术以其便捷性、精准性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然而,当“刷脸”成为生活常态,这项技术带来的隐私焦虑也更为凸显——强制采集、数据滥用、算法歧视等问题引发了人们对人脸识别技术安全性的担忧。
在数字时代,APP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APP侵犯个人隐私的问题也日益凸显,给用户的信息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等四部门近日联合发布《关于开展2025年个人信息保护系列专项行动的公告》,明确2025年将进一步深入治理常用服务产品和常见生活场景中存在的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典型问题,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在网络空间合法权益,着力提升人民群众满意度、获得感。
以大模型为核心的人工智能技术是创新范式变革与产业升级的关键引擎,越来越多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始推进大模型私有化部署,广泛应用于企业办公、科技研发、公共服务等领域。然而技术跃升与安全风险始终伴生演进,如何强化模型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赋能AI行业向好向善发展,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课题。
为了规范应用人脸识别技术处理人脸信息活动,保护个人信息权益,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公安部联合出台《办法》,对应用人脸识别技术处理人脸信息的基本要求和处理规则、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规范、监督管理职责等作出了规定。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通知,部署做好2025年信息通信业安全生产和网络运行安全工作,要求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按照“三管三必须”要求,进一步树牢安全发展理念,着力提升行业本质安全水平,坚决防范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