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环境企业必须升的级

曹曼博士
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是机制的变革,包括组织机构和制度流程。生产过程的数字化和远程管控,是人创造和操作的,若人的思想观念没有变化,不会学习掌握拥有数字化及相关知识技能,也就不可能胜任数字化转型的工作。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Dr曹曼”,作者/曹曼博士。

近来,我国环境企业业绩下滑再次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几位专家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见附件),既有深度,也有高度,受益匪浅,借此机会向各位专家的倾心奉献表示衷心感谢!环境企业包括所有做环保和环卫的企业。

这里,从各行各业都面临数字化升级转型的角度,来看环境企业的发展,会有不同的认知和启示。数字化升级是环境企业的必然选择,是完成我国环境企业大洗牌的重要时点和手段,怎么做才能顺利完成这次历史性升级转型,需要重点讨论公司机制变革、跨界团队建设、开源节流与降本增效重要举措等。以下基于近十年来天人环境进行数字化升级转型(已荣登2023中国工业互联网500强,排名环境行业第1名),并成功开发Eiiplat环境产业互联网平台(简称E平台)的亲身感悟,给出个人不成熟的观点,有一定局限性,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机制——组织和制度的革新

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是机制的变革,包括组织机构和制度流程。生产过程的数字化和远程管控,是人创造和操作的,若人的思想观念没有变化,不会学习掌握拥有数字化及相关知识技能,也就不可能胜任数字化转型的工作。整个生产过程的数字化,涉及生产全过程的方方面面,包括人力行政、财务、供应等生产保障系统,不是一个或几个人能完成的,需要全员参与团队作战,并需具备与之配套的组织机构和制度流程体系。

明显的变化是:从传统线下现场操作,变成以线上远程操作为主+线下线上互动,现场办公人数大幅度减少,理论上可以做到无人值守,即变成无人工厂或黑灯工厂,直接导致组织机构和制度流程的变革。人员减少的背后,是人工作方式的改变,从用手转向用脑,从操作设备转向操作电脑;是操作精细化程度的提升,包括准确性、全面性和完整性,如设备代替人从事高危作业和精准操作;是运营时代的到来和生产效率的提高,运行条件能够控制在优化状态下进行,而且可以通过自学习进行持续优化,实现降本、增效、提质、绿色和安全的目的。

认识上的误区:(一)数字化升级转型是对原工艺技术的颠覆,是技术工作和技术人员的事。其实颠覆的是组织机构(如从有人到无人),数字化是对原工艺技术的赋能,在工艺技术设备的基础上,增加或改换的是少部分设备配件,主要有传感器、自动阀和边缘服务器;(二)设备智能化和运维平台化是高大上的工作,需要增加很多投资。其实总投资是降低了,可达30%以上,主要在于人用的基础设施(如办公楼)不需要了,原材料可以直接供应,平均减少两个中间环节;(三)用传统经营理念对待服务商,与平台公司进行甲乙方关系合作,需要调整为一个共同的利益进行的平等关系的合作,不是简单的利益共同体,而是事业和命运共同体,即都把它当成自己的事来做,没有双方的信任,就没有数据的相互开放,就做不到利用大数据进行优化。

数字化未来的变化是:理论指导从传统经济学转向数字经济学,发展到产业融合阶段,通过数据实现产业之间的互联、互通、互动,数据在产业链间流动形成闭环,对数据的挖掘没有了边界,等于对生产的优化增效没有了天花板,进入增效无边界的可持续发展状态。当然,数字化升级转型是个创新和创造新价值的过程,如果实现是对传统经济学理论的颠覆。例如,生活垃圾处理回收各种废弃物,就有机废弃物而言,可以做成有机肥还田生产有机食品,生产全过程可追溯能为有机食品做背书,提升食品的价值和价格,废弃物处理加工业主可以分享为食品生产业主带来的增效。

环境产业具有公共属性,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机制变革需要政府主导。特别是数字化升级转型是国家战略,涉及新基建和通用信息技术创新等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产业之间的互联、互通和互动与产业融合,以及各行各业国家级大数据中心、“互联网+监管”和政务服务一体化大数据体系建设计划的落实等,需要按照国家发展规划与其它行业协同发展。也就是说环境产业的发展受国家发展大势的影响,不是行业内政府主管领导和企业家所能左右的。就数字化升级转型而言,部门之间线下条块分割不利于线上一网统管(或一张网)的实现,需要对分散运行(信息孤岛)的应用软件和网络平台(主要功能是可视化和数据统计)进行升级改造,并统一连接到具有智能化功能并被工信部认定的网络平台上。其中的机制创新需要各级领导参与,领导对此认识到位并达成共识需要时间。

二、团队——知识和技能的跨界

企业做工业互联网是一把手工程,数字化升级转型需要跨界团队来完成,这几乎是国内外有关人员的共识。跨界团队不仅是由不同专业的人员组成,而且团队中有跨专业的成员,最好是领导人和项目负责人。跨的专业至少是所在行业和IT,如做环境产业互联网的,拥有环境和IT两大专业。跨专业要做到知行合一,即不但有专业知识,也有相应的技能,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不能会说不会做或知道做不到。

没有跨界团队,就没有跨界的事业,这是毫无疑问的。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首要任务是打造跨界团队,我个人的体会是,无论用哪一种方法,必须由领导带头。就打造方法而言,可以分成“培养”和“组建”两大类,各有利弊:前者用时长,稳定性高;后者用时短,稳定性低。至于选择哪种方法,需考虑三大因素:所在时期、行业和公司实际情况。如早期社会上没有跨界人才或跨界人才稀缺,只能靠自己培养;又如物流和机械设备制造业生产属于物理过程,比较容易学习理解,社会上人才供应比较充足,培养和招聘新人都能较快到位,选哪种办法可根据公司现有人员情况来定(若领导有经验可选择培养,否则可聘请有经验的师傅)。

难点在领导带头上,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跨界人才本来就很少,能做领导的更稀缺;(二)领导的培养主要靠自学,请来一位领导的话,不但代价大,风险更大,一旦流失,基本上要从头再来;(三)自学与企业性质有关,最难的是国有企业,原因有多方面,包括会议应酬多、时间难保障,缺少试错机制,给个人的压力不够大等;(四)企业和个人的发展阶段,没有到不得不转型的地步,很难做到置之死地而后生,过程中很容易放弃、放缓或搁置,很快掉队或被超越。

需注意的是,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我个人的感受是困难程度远超过了我之前的想象。对企业来说,主要在跨界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培养上,面临的主要困难有:(一)没有可以学习用的教科书,也没有可借鉴的成功案例;(二)培养老员工跨界,让老员工放下多年的沉淀和积累,等于让老员工归零,等于革老员工的“命”,短时间内难以改变其捍卫原有认知的本能;(三)要承受大量人员流失的压力,尤其是核心和关键人员,难度超乎想象,能适应和坚持下来的人必然是少数,随时做好从头再来和只剩自己孤军奋战的准备,必须学会能亲自操刀干革命。

对政府来说,需要新成立一个专门的组织,因涉及和关联主体多,需做大量的沟通协调工作,工作难度和效率超出想象。上海市的做法是新成立城市运行管理中心,专门负责城市“一网通办”和“一网统管”的运管服工作,值得借鉴推广。但用政府编制人员来组建团队,基本上没有可行性,不是能力原因,而是该工作需要有这方面经验的跨界团队,特别是生产过程的监管控制和网络平台的持续迭代,团队中须有各细分行业有运维经验的跨界人才。可行的办法是成立类似上海城市运行管理中心的专门组织,负责委托和监管专业化的网络平台公司(不卖软件,靠运维平台创造新价值获得收益;现行应用软件和网络平台,基本上都是由专业化卖应用软件获得收益的公司提供的,与真正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公司的商业模式明显不同)。

三、盈利——降本和增收的实现

近年来,很多国有企业进入环境产业,并通过并购方式很快做大,新领导班子处于行业“水土不服”和新老人磨合期,有的还处于先“安内”的“调整”中,主要精力不在开拓和精进业务上,必然影响盈利能力,上市公司业绩下滑和高管离职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更不利的因素是经济大环境不给力,突出问题是政府财政困难,环境产业的资金主要来自政府补贴,等于上游源头缺水了,下游企业的自救能力变成企业当下的核心竞争力。

众所周知的自救办法是开源节流,对应的是增收降本,问题是如何做和怎么做好。就开源而言,还面临经济萧条是个普遍现象和大企业难调头的现实困难,也就是说这条路很难走,至少短时间内难有成效。就节流而言,主要发生在企业内部,受大环境影响小,相对于开源,是一个较好的选择。无论是开源还是节流,都要靠自身的努力奋斗和颠覆性的创新,包括上述机制变革和以下技术革命,简单的修修补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节流的办法有多种,包括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生产效率两个方面。最好的办法是一举两得和多得,即采取一种手段能同时获得降本增效的成果。历史经验告诉我们首选是技术革新,又分整合利用和自研原创,哪一种办法为主?我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前者,主要原因:(一)自研周期长、时间上来不及,投入大、资金能力不允许;(二)正处在DT时代,有可以利用的数字技术红利,尤其是我国有先进的数字化基础设施;(三)数字化技术产品研发周期长,投入大,成功率低,特别是其平台属性,也不适合企业自研自建(这个问题很多人不理解,就此问题下面用一段来介绍)。

自己研发智能化技术产品建设互联网平台的话,将面临以下问题:(一)同时拥有智能化产品和互联网平台,才能得到行业和产业融合大数据挖掘的赋能,真正实现数字化升级转型。否则,无论企业多么大,都是自娱自乐的信息孤岛;(二)建成只能自己用,涉及商业和技术的保密,同行不会用,投入产出不科学合理,尤其是投入大周期长;(三)国家大政方针是大数据一体化,推行互联网+监管,要求一网通办和一网统管或一张网,而且是国家、省、市上下联通,要求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是愿不愿意,而是必须上统一的平台。

当然,对政府来说,关注的不仅仅是企业的盈利,还有政府开展政务服务和监管的高效方便,如城市运行的“一网通办”、住建部与生态环境部履行监管工作用的“一网统管”和“一张网”。但是,现行服务于政府的应用软件和网络平台,源代码和数据标准与接口不统一,网络平台系统功能简单,基本上都没有深入到生产全过程,没有基于行业大数据挖掘与模型优化的智能化功能。工业互联网平台可同时满足政府和企业以及公众的需求,如企业实现的降本增效能足于抵消监管给予的处罚,上下平台免费且自由(法律要求的监管除外),使企业上平台接受监管和监督由被动变主动。这样,平台的建设运维需要政府来主导,将政府和企业以及公众分散应用的软件系统,统一升级连接到“一网管控”平台上。即在原软硬件设施的基础上,做升级改造连接到符合国家有关部委要求的网络平台上,实现统一监管和运维的降本、增效、提质、绿色、安全之目的。

四、举措——老项目的升级改造

数字化升级转型既是企业的更是国家的发展战略,需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首先要明确是做平台公司,还是做应用平台的公司,二者只能选其一。根据消费互联网的经验,行业平台公司只能保留2-3家(如淘宝、京东、拼多多),大部分都是应用平台的公司,做平台的公司一般都是与行业没有竞争关系的外行(如消费互联网平台公司不是百货、华联和国美等公司),对于工业互联网来说,必须掌握行业know-how,且不能与行业内存在明显竞争关系,只能是行业内具有“专精特新”的小公司了。现在,大公司用平台需与做平台的小公司合作,这对大公司的气度和格局都是一次考验。当然要选择获得国家工信部认定并掌握平台基础设施(如标识解析和大数据中心等),有发展前途的平台公司。

为便于选择,这里进一步介绍两大类平台公司的特点:一类是搞IT出身人员做的平台,现行的消费互联网都是这一类,开发速度快,擅长的是人事管理和生产过程的可视化,由于不熟悉生产过程的know-how,很难深入到生产过程的智能控制和降本增效;二类是以环境行业人员为主导、IT协助做的平台,团队磨合时间长,开发进度慢,熟知行业know-how,可做到自下向上、从内向外开发,能够开发优化生产过程的模型和对应的智能化设备,满足企业降本增效需求。注意区分平台公司和卖软件公司,平台公司的商业模式一定是与用户一起创造新价值,而不是一次性的买卖关系。如我们推出的“分增效”模式,即与用户共同分享新创造的价值,不动用户原有的“蛋糕”,而且上平台免费(用户的个性化开发需求除外)。

为避免走弯路或少走弯路,分享一下我们的经验教训:(一)企业在数字化升级转型,一定围绕增效展开(而且投资回收期短),不能停留在好看不好用的可视化阶段,要真正做到降本、增效、提质、绿色和安全,否则就失去了做数字化升级转型的目的和意义,不围绕增效的任何行为都是不可取的和不能支持的;(二)合作不是一次性的,也不是交付关系,而是合作开发持续迭代关系,即一旦选择了合作,就要有一起做事的长远计划打算,双方各自做其擅长部分的工作内容,需要两方面内容的融合才能做出来量体裁衣的优化模型,因行业大数据永远无法取代自己的数据,类似每个人的基因不同。当然也不排除过程中有更换,只要提前做好约定,可以做到几乎不给平台用户带来更换损失。

在经济大萧条但有时代技术红利可以利用的背景下,首选老项目升级改造,尤其是智能化升级和平台化运维改造,可以同时实现低成本扩展新建项目。一个最简单直接的道理是远程管控容易实现24小时工作制,相对原8和12小时工作制,生产规模理论上可以扩张2倍,考虑到场地等因素,扩张1倍是可行的。不但缓解了企业资金紧缺的困难,而且解决了政府新征地和解决邻避效应的困难,是一举多得的明智之举。另外,设施升级改造投资不大(项目总投资的3%左右),增效明显(一般在20%以上),回收期较高(一般不超过3年,大部分1年左右),加上改造的同时可以扩容,显然比新建项目划算的多,也更可行(资金紧缺)。

通过以上分析,数字化是我国环境企业必须升的级,可以说别无他选。我国环境企业大洗牌早已是共识,只不过在什么时点完成和有什么重要手段能推动,尚未看到明确论述。我认为这次升级转型的过程,可完成我国环境企业的大洗牌,因数字化升级转型既是时点,也是重要手段。谁是赢家,与企业规模和性质没有什么明显的关系,那就看谁醒悟的早、选对了路、行动得快!

天人环境正是克服了以上四个方面的困难,才完成了数字化升级转型,并成立了国真智慧科技有限公司,开创了“三共”(共建、共营、共生)和“分增效”新模式,被工信部认定为首个环境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示范,并承担了环境行业标识解析二级节点站建设,专业从事环境产业互联网平台业务,为环境设施智能化升级和平台化运维提供可信赖的服务。欢迎大家光临指导,一起分享过程的经验教训,共同推动我国环境企业的升级转型。

THEEND

最新评论(评论仅代表用户观点)

更多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