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储芯片国产率不足1%,市场垄断格局有望打破

百家号
百家号
随着各种应用程序的越来越复杂,各种新兴场景的不断落地应用,例如: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5G等,需要存储的数据也越来越庞大。目前,信息数据已经不仅仅是数字,而是一种资产,大数据的运用使得互联网公司成为数据处理中心,互联网公司之间的竞争是流量的竞争,得数据者得天下。

随着各种应用程序的越来越复杂,各种新兴场景的不断落地应用,例如: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5G等,需要存储的数据也越来越庞大。目前,信息数据已经不仅仅是数字,而是一种资产,大数据的运用使得互联网公司成为数据处理中心,互联网公司之间的竞争是流量的竞争,得数据者得天下。

11.jpeg

然而,存储芯片是中国半导体产业的一块“芯病”。我国作为全球存储芯片最大的市场,相关数据显示,中国一年3000亿美元的芯片进口额中,就有超过800亿美元来自于内存芯片,包括了DRAM芯片和NAND芯片。国内大企华为也是三星和SK海力士五大客户之一,每年花费约10万亿韩元从韩国公司购买DRAM和NAND闪存芯片。但对比中国市场对存储芯片的高需求,中国存储芯片企业的市占却低得离谱

全球存储芯片市场占半导体市场的份额普遍维持在20%-25%。2019年,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为4123.07亿美元,存储器市场规模为1064.4亿美元,占比25.82%。此前,2017年、2018年曾高达30.07%和33.70%。存储芯片逐渐成为半导体行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IC Insights发布数据显示,2020,DRAM销售额约占整个存储市场的53%,闪存的比重约达到45%,其中NAND FLASH为44%,NOR FLASH为1%,近年来,随着新兴市场的崛起,NOR FLASH市场空间正逐步恢复。其他存储芯片EEPROM、ROM等也将会缓慢成长。

存储芯片行业竞争格局历经多轮洗牌,2006年开始市场集中度逐渐向韩国三星、海力士、美国镁光三大寡头转移。当下三大巨头垄断市场,占有率合计已超过95%,呈现三足鼎立之势。

在DRAM芯片领域,据国信证券2021年4月统计,三星、镁光、SK海力士三大海外巨头合计市场份额达95%;

在NAND芯片领域,据民生证券2021年7月统计,中国是全球第二大NAND市场,占比超过31%,但本土供应市占不足1%。

当前中国存储芯片在各领域的应用处于起步发展的阶段,可成熟应用各相关存储芯片产品的企业数量稀少。超低的市占率意味着存储芯片的市场定价和竞争力被海外企业牢牢把控,要想获得市场话语权,中国必须培养更多本土存储芯片厂商。

存储芯片产品不同于大部分的消费类产品,而是具有典型的大宗商品属性,差异化竞争较小,不同企业生产的产品技术指标基本相同,标准化程度较高,因此品牌化程度弱,用户粘性低。因此,对于存储芯片行业,只要技术参数上达到要求,不同品牌的产品可替代率很高,这也为后入者提供了弯道超车的可能。

此外,存储芯片制程发展到20nm-10nm阶段较难再进一步缩小,当下DRAM有望在2020年突破1z阶段,NAND目前制程基本到达极限。当下,厂商通过另辟蹊径从2D转向3D发展,通过增加芯片的堆叠层数来获得更大的存储容量。摩尔定律逐渐放缓,国内企业加快技术研发,将有望进一步追赶国外大厂步伐。

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发展政策,如《“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发展产业发展规划》、《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中国制造2025》等进行引导和鼓励。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基金也曾多次加大资金扶持,助力本土存储芯片企业加强技术研发,不断缩小与国外巨头的差距,打破垄断格局

据IC Insights数据,2021年全球存储芯片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552亿美元,预计较去年增长22%,且未来还将加继续增长,预计2023年超两千亿美元。川财证券研报显示,我国存储芯片市场规模预计2024年将突破500亿美元大关。

存储芯片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企业,尽管从整体来看,国产存储企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值得庆幸的是,近年来,在国产半导体企业的努力创新和国家政策扶持下,如长江存储、兆易创新、合肥长鑫、福州晋华等企业在存储芯片技术上已经开始崭露头角。除此之外,还有一大批优秀的中国芯企业活跃其中,奋力向前。再加上当下的天时地利人和大背景下,国产存储芯片发展空间广阔。

随着本土存储芯片企业研发动力的不断增强,中国有望在5年内提高存储芯片技术水平,提升产品本土自给率。到2060年,中国存储芯片市场规模有望达到5598亿元,占全球存储芯片市场比重达到40%左右。

THEEND

最新评论(评论仅代表用户观点)

更多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