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数字化转型真的很难吗?

东方风光尚拓
借用当下最流行的一个词:认知。也就是说,软件业,只是一个技术开发行业,要深入了解、洞察到企业的真正的数字化需求,以及提供解决方案,在企业与经营者不规范、不成熟的环境中,认知有局限,难以真正提供相适应的价值。

不少软件开发商经过不断地对企业服务的思考,近期对客户数字化,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开始实施自己的客户数字化开发路径。如果软件开发,能了解企业的营销、客户运营,就更好了。

埃森哲研究:仅7%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效果好

据报告,中国的企业数字化转型主要存在如下几大需要改善与提升的问题。

●一是“一把手”推动的问题。58%的“转型领军者”表示其转型是由企业最高决策者来部署和推动的,相较之下,其他企业的比例只有42%。

●二是品牌活性与客户关系的问题。企业需要时刻关注客户洞察,以此保持品牌活性以及和消费者的超高关联度。

●三是生态系统赋能的问题。企业需要培育生态系统思维,联合外部伙伴打造以开放平台为基础的数字业务,并通过开放式创新连通上下游以及消费者。

●四是数据驱动的问题。企业应当掌握前沿技术,打造坚实的数据供应链。

●五是打造动态组织的问题。打造专业、灵活和适应性强的员工团队,推动企业由静态组织向敏捷型企业转型。

企业要数字化转型是系统工程、组织工程、生态工程、老板工程、市场工程。但最基础的,可能是需要一个入口,而软件公司的软件就是这样的一个入口。

数字化转型效果不好,仅仅是因为刚开始吗

软件行业有同人认为,企业才开始,时间还不足。真正要有好效果,时间多了,就没问题。

笔者却不这么认为。笔者从事营销与软件业开发工作多年,在这方面进行过多次、多层次板块的探讨。主要有如下原因。

◆开发技术人员、创始人,多不了解营销。即使创始人了解一些营销,但认知也多局限在其曾经接触过的行业里。要开发适合多行业应用的软件,则往往被认知局限到了。

◆以卖软件为主的思维作怪,卖服务、贴身服务,为企业经营、业绩负责的能力弱。

◆以流程、管理等工具型,或所谓数字化为主,主观能动性不足。

借用当下最流行的一个词:认知。也就是说,软件业,只是一个技术开发行业,要深入了解、洞察到企业的真正的数字化需求,以及提供解决方案,在企业与经营者不规范、不成熟的环境中,认知有局限,难以真正提供相适应的价值。

管理软件的思想,而非经营软件的思想在作怪

在非移动时代,这种类型的软件可能还有一定的生存空间与发展机会。因为企业的需求也不复杂,只要电脑上有套软件,可辅助管理者管理即可。

随着企业管理层、员工、消费者用户等都在一个移动互联网上,这类没有经营思维的管理软件,就应作彻底的思维改变了。

如果给企业提供改革支持的软件开发者不能改变思维,那么他们开发出来的软件成效当然就不会太好。

数据没有运营

数据如果不运营,或者难以运营,则如同传统时代的企业管理者,叫员工每天填报表,但填完回来后,即永久性束之高阁一样,可能一点经营价值都没有。只是给安排了员工一项工作任务,而员工完成了一项填写任务而已。

数据的价值,一是来自可供决策。决策者信息不对称,需要得到第一手资料作参考。二是来自本身工作的改善,能从数据中发现不足、错误等。三是来自给相关部门的协同工作提供支持。利用数据将相关部门打通,实现工作在不同层面的融通。四是持续的数据,能看到发展路径、趋势、相关影响。五是在不正确的信息露出苗头后,还能利用改善机制,自动或人工进行工作改善。

如果数据不运营,如上几个方面的价值,均难实现。而数据运营,可能是客户信息数字化的重要方面。而不只是提供一个数据收集的入口。另外,数据运营,是活的,这对软件开发者也构成了一定程度的挑战。

客户数据到业绩中间的逻辑并不一定清楚客户数据,可能永远只是停留在收集、整理上。而将客户数据转化成销售业绩,则需要经历主动发起沟通、了解需求、寻找产品与服务价值、对接需求与产品服务、让欲望满足、产生购买、交易支付等环节。而这些过程,在传统时代,基本不太可能做到。软件当时只是节省了某些环节的工作时间而已。而有的软件,连时间都不能节省,甚至还会降低工作效率。只是感觉用软件“高大上”、前沿而已。

现在移动时代,也多是对数据,利用标签、分析、算法等,进行数据分析居多。所谓的客户数字化,也仅是一个数据的入口,或者说就是将原来的手写笔抄,变成在APP上点击,以及软件上输入、导出而已。

这个逻辑,就需要客户相关部门,包括营销部门、销售部门、渠道管理部门等,都要深度参与进来,才可能打通渠道逻辑,并将此逻辑应用到软件上。

THEEND

最新评论(评论仅代表用户观点)

更多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