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催生“抗疫”加速度

开口爆笑
此次疫情防控期间,一批智能制造企业在自动化车间、智能工厂等智能制造体系的支撑下,快速实现复工复产,承担了保产保供、转产扩产的重任,在产线转换、原材料断供、产业链阻滞的纾困解困中,催生了“中国智造”的“抗疫”加速度。

“请您配合我们进行体温监测,戴好口罩,有序排队,保持距离。”近日在中国航天电子技术研究院北京永丰园区大门口,由该院研制的双臂特种仿生机器人在为进出单位的人员测温。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除了能对人员测温、车辆信息识别外,该机器人还具备区域巡逻、安检与消毒作业等功能。

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像这样的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应用场景在国内遍地开花。作为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领域,2015年以来,工信部先后遴选了305个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583个新模式应用项目和19家标杆企业。此次疫情防控期间,一批智能制造企业在自动化车间、智能工厂等智能制造体系的支撑下,快速实现复工复产,承担了保产保供、转产扩产的重任,在产线转换、原材料断供、产业链阻滞的纾困解困中,催生了“中国智造”的“抗疫”加速度。

智能制造助力企业复工复产

■缓解人员流动难、劳动力供给不足的“痛点”,最直接的“解药”就是机器换人,实现无人或少人化。这正是智能制造的优势之一。

走进位于北京市的中国航天科工三院31所的一间智能制造车间,记者看到,宽敞明亮的车间里,10几位穿着浅蓝色工作服忙碌的身影,在一排排由数控机床组成的过道中来回穿梭,查看机床的工作情况。

“航空领域重点型号零部件生产丝毫没有受到疫情的影响。”中国航天科工三院31所副所长张海洲告诉记者,生产一线利用国产五轴设备软硬件自主可控的优势,集成应用机器人、AGV小车(无人运输车)等智能制造装备,开展重点型号零部件生产。与传统生产相比,智能制造不仅提高了产能,还大大减少了人员需求。

“由于疫情爆发,很多生产工作无法正常开展,装备的试验也相应停下了脚步。随着疫情的缓解,31所的复工复产也逐步展开。”张海洲介绍说,按照集团公司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复工复产,“两手抓、两手硬”,复工场所“人员最小化”的要求,目前31所设备系统综合利用率达70%,生产效率相比之前提升30%,人员需求缩减50%以上,确保了多型发动机零部件的正常批产交付。

“缓解人员流动难、劳动力供给不足的‘痛点’,最直接的‘解药’就是机器换人,实现无人或少人化。这正是智能制造的优势之一。”据工信部装备一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经过多年研制打造的行业首条智能化生产线,浙江巨石集团有限公司通过智能化改造,利用机器人自动卸筒系统、原丝筒自动定位摆放系统、全自动物流输送系统等一系列自动化设备,实现了玻纤生产全程的自动输送、识别、储存、分流,工序间输送无人工干预,识别和输送准确率达99.9%以上,避免了新冠肺炎的传播风险,降低了人工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实现了销售和出口创历史新高的佳绩。

智能制造助力企业快速转产

■需要什么,就造什么。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智能制造变身“加速器”,有力支撑了企业在应对材料、设备、质检及管理体系快速转换中的及时响应和有效协同。

需要什么,就造什么。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智能制造变身“加速器”,有力支撑了企业在应对材料、设备、质检及管理体系快速转换中的及时响应和有效协同。

疫情防控期间,为满足医疗机构对负压救护车、医疗废弃物转运车等医疗专用车型的需要,北汽集团运用多项前沿科技,在新能源汽车底盘上,改造生产了紫外线消毒车、疫苗冷藏车、负压消毒车、医疗废物转运车。

“以紫外线消毒车为例,该车型对车辆的要求越来越高,包括安全、性能、病毒的杀灭等,代表了今后移动消毒车的技术发展方向。”北汽昌河技术中心研发工程师房鑫亮告诉记者,北汽紫外线消毒车是国内首款配备病毒消杀设备的电动物流车,通过加装车载医用级紫外线消毒灯,可向外辐射波长为253.7纳米的紫外线,有效对车内细菌等进行消杀。该车可用于疫情一线口罩、防护服等相关医用物资以及日常食物、用品等物品的消毒和运输等。

工信部装备一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说,疫情发生以来,国内一些企业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实力比较雄厚、产业链较为完整、制造业优势明显的特质,紧急转产医用口罩、防护服,确保抗击疫情重点物资供应。

从1到100,用时20天。3月8日,广州国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第100台口罩机下线并实现交付。在“三无”(无经验、无零件、无技术人员)情况下,企业基于前期建设的柔性化生产模式及智能工厂,转产平面口罩机,仅用10天就完成首台套研制并完成压力测试,20天内完成100台口罩机下线并交付。“硬核”央企的柔性转产,再一次验证了中国“智造”的韧性。

浙江泰普森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利用智能产线的模块化优势,在从未涉及的医用领域奋力开拓,由户外用品临时转产医用防护衣等防护装备,在规划转产车间、采装关键设备的基础上,用7天时间便快速完成约5000平方米医用一次性防护服净化生产车间的改建,目前企业用于生产医用一次性防护服、隔离衣的7条产线,日产量达1.2万件以上。

据了解,目前一批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发挥智能制造的网络化组织能力,打通需求与供给,加快推进了各类供应链资源的在线集聚和精准匹配。如航天云网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联合相关单位共同开发的“医疗卫生用纺织品防疫物资应用服务平台”,有效解决了中国航天科工集团防疫物资生产过程中“三缺”(缺材料、缺设备、缺专家)难题。航天云网贵州公司开发的贵州省医药物资供应保障系统(网络平台),从制造企业、社会渠道、医疗机构三个方面实现了对全省医疗物资的信息统计、监控和汇总,提高了医疗资源调配效率,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参考。

“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意识到,智能不仅代表着效率,更是对冲风险的有效手段。”工信部新闻发言人黄利斌说,工信部已部署推动制造企业与信息技术企业合作,支持运用云计算大力推动企业上云。下一步,将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保障供应链的完整,做好生产协同。

THEEND

最新评论(评论仅代表用户观点)

更多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