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尚德通软
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特殊国情决定地方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承担着更大的责任。政府不仅承担着提供公共服务职能,还直接和间接承担着经济建设功能。

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特殊国情决定地方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承担着更大的责任。政府不仅承担着提供公共服务职能,还直接和间接承担着经济建设功能。随着中国经济量变,政府现代化治理能力建设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紧迫和重要。融合了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的电子政务建设正在成为助力政府精准把脉“放管服”改革“痛点”、深化机构改革、提升现代化治理能力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一、电子政务为政府职能转换、机构改革提供依据

当前我国经济体量明显增大,经济社会变化快速而深刻,政府事务显着增多,部分地方政府机构公务人员出现了快速扩编、膨胀的苗头,虽然缓解了政务供给压力,但也产生了行政资源错配超配、机构间沟通协调成本高等问题,显然与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简政高效的方向不相符。

电子政务的发展,形式上是将政府各项事务搬到线上或者设立各种形式的电子政务大厅,更重要的是通过技术手段采集到以往完全无法采集的数据,如居民点击数据、预约情况、流程办理环节、办理时间、资料提供状况等,还能够将分散在不同职能部门如民政、司法、公安等数据整合到一起。只要各级政府领导者具有一定的数据思维能力,就可以对这些数据进行深入分析,从而科学合理地调配政务资源,完善治理结构,倒逼各级各部门精准减权、放权、治权,提高行政效率,避免机构改革中职责不能充分有效理清、简单调整一刀切的错配局面。尤其是随着经济体量迅速增大和社会进步要求越来越高,面向经济主体和百姓的政府事务大量增加,再用过去简单的人海战术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勉强为之还会使机构庞大、人浮于事等老大难问题再次出现,使简政放权改革成效失色,而电子政务和大数据则为解决问题提供了更高效的手段。在组织结构中消除数据孤岛,构建跨部门数据共享平台,培养数据分析团队,制定数据驱动指标,将是治理未来城市最有效的方法。

二、电子政务建设成为提升政府治理能力重要突破口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建立健全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进行行政管理的制度规则”作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发展电子政务本质上就是在公共部门运用新技术,创新公共治理方式,优化公共服务流程,提高公共服务效能,推动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新形势下,政府如何处理好电子政务的技术标准规范和公共治理的价值理性的关系,让创新更多惠及全社会,需要更加科学、更加智能的公共治理模式。

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离不开新技术、新手段的支撑,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发展电子政务无疑是加快这一进程的重要路径,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经过十几年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电子政务统筹协调机制逐步理顺,顶层设计不断完善,专家咨询制度基本建立,电子政务在提升党的执政能力、改善公共服务、优化营商环境、提高公共治理水平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政务服务平台基本情况

优化政务服务改革,首先要明确什么是政务服务,有哪些政务服务?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看,人类社会由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后工业社会,越是进步发达,则社会分工越细化,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越复杂。如今,政府及其部门的行政行为十分繁杂,从行政法角度来划分,包括行政立法、行政规范、行政调查、行政许可、行政确认、行政给付、行政奖励、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征收、行政征用、行政合同、行政指导等;[1]从社会领域角度来划分,包括财政、税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民政、教育、医疗卫生、住房和城乡建设等几十个领域;从基本职能角度来划分,包括宏观调控、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公共服务,又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等。在如此繁杂的行政行为中,哪些属于政务服务呢?公共服务与政务服务是什么关系呢?

目前实践中,政务服务指的是政府及其部门或履行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依据法律法规审批期限对社会组织或个人办理相关业务提供的服务,包括行政许可、行政给予、税费等行政征收、行政确认、公共资源交易、部分公共服务等;在公共服务中,学校、医疗机构、图书馆等文化设施、体育馆等体育设施通常不纳入政务服务。通俗地说,政务服务就是政府及其部门或履行管理职能的事业单位为依法提出申请的社会组织或个人办事。根据“中国政务服务平台”的划分,政务服务事项分为个人办事事项、法人办事事项,其中个人办事事项包括生育收养、户籍办理、民族宗教、教育科研、入伍服役、就业创业、设立变更、准营准办、抵押质押、职业资格、纳税缴费、婚姻登记、优待抚恤、规划建设、住房保障、社会保障、证件办理、交通出行、旅游观光、出境入境、消费维权、公共安全、司法公证、知识产权、环保绿化、文化体育、公用事业、医疗卫生、离职退休、死亡殡葬、其他等31类;法人办事事项包括设立变更、准营准办、资质认证、年检年审、税收财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投资审批、融资信贷、抵押质押、商务贸易、招标拍卖、海关口岸、涉外服务、农林牧渔、国土和规划建设、交通运输、环保绿化、应对气候变化、水务气象、医疗卫生、科技创新、文体教育、知识产权、民族宗教、质量技术、检验检疫、安全生产、公安消防、司法公证、公用事业、法人注销、档案文物、其他等34类。截至2019年6月,中国政务服务平台公布了国务院46个部门的1142项政务服务事项,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71万多项政务服务事项。中国政务服务平台在政务服务事项之外还划分了便民服务应用,主要是资质证书查询等,截至2019年6月,公布的国务院部门便民服务应用为303个、各地区为501个。

四、电子政务为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新路径

总的来看,在深化“放管服”改革中开展的优化政务服务改革与之前此项改革相比,一是配套性更强,将优化服务与简政放权、放管结合统筹谋划推进。二是宏观性更强,不仅从部门“条条”的视角优化服务,而且更注重从地方政府“块块”的视角优化服务,实现集中集约、资源共享、纵横交错、立体推进。三是协调性更强,各级政府都明确领导分管“放管服”改革,并且成立了政务服务管理机构统筹协调此项工作。四是系统性更强,从服务项目、基本要求、服务主体、服务对象、服务方式、服务保障等方面全方位推进改革。五是先进性更强,以信息化、互联网“一网”建设为龙头来带动政务服务的“一门、一窗、一套材料、一次不跑、最多跑一次、办理时间减一半”。当然,优化政务服务改革永远在路上,目前在“一网”建设等方面还未完全落实到位,而且改革主要还是围绕服务形式来开展,在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服务内容方面的改革尚有一定差距,今后还需要继续努力。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创新行政管理和服务方式,加快推进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设”,从根本上讲,推行电子政务就是要改善政府管理、服务人民群众,推动政府组织结构和办事流程的优化重组,为社会提供内容丰富、功能集成、办事便捷高效、线上线下融合的一站式政务服务,构建集约化、高效化、透明化的政府治理与运行模式,实现政府办事从单部门循环向多部门协同、全流程优化的转变。

电子政务不是简单地将政务活动数字化,而是要面向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需求,对跨部门、跨行业的网络资源、数据资源和系统资源进行资源整合,推进政府业务协同,政务流程再造,提高服务能力和业务效能。电子政务是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工具,是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的有效抓手。助力提升决策的科学化水平,提高对风险因素的感知、预测、防范能力,使决策方式由“经验决策”转向“数据决策”、由“事后诸葛”转向“事前预警”。在方便群众办事的同时,电子政务在加强监管方面也发挥重要作用,通过“互联网+监管”可实时掌握违法违规、投诉举报、消费维权等信息,提前识别目标、发现隐患所在,增强政务监管和市场监管的智能化、精准化水平,实现监管事项的全覆盖、监管过程的全记录、监管工作的可追溯、监管问题责任的可追究,以及对监管的可监管,真正实现实时监管、协同监管、精准监管和跨部门联合监管。

THEEND

最新评论(评论仅代表用户观点)

更多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