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阿里云的发展看中国云计算行业的现状

企业应用研究
阿里云是阿里巴巴生态里的重要一环,其提供了一整套云服务。业务包括弹性计算、数据库、存储、网络、大数据、人工智能、云安全、互联网中间件、大数据分析、管理与监控、应用服务、视频服务、移动服务、云通信、域名与网站、行业解决方案在内的全产品矩阵。

阿里云是阿里巴巴生态里的重要一环,其提供了一整套云服务。业务包括弹性计算、数据库、存储、网络、大数据、人工智能、云安全、互联网中间件、大数据分析、管理与监控、应用服务、视频服务、移动服务、云通信、域名与网站、行业解决方案在内的全产品矩阵。

同时,阿里云研发出的ET城市大脑和飞天操作系统两大拳头产品进一步奠定了其在大数据和AI上的领先优势。

2019年阿里云已在全球20个地域开放61个可用区和230多个飞天数据中心,累计服务超过200个国家、280万以上企业客户,全面经受起阿里双十一、12306春运等极限并发场景。现已成为全球第三大云计算企业(前两名分别是亚马逊的AWS、微软的Azure)。

阿里云的战略意义

阿里云为电商平台的全链环节提供了IT支持,减少了人工维护的部分,极大地提升了平台的运营效率。

电商平台有一个特殊性,那就是在促销节日期间的流量远高于平日,服务器很容易崩溃,比如天猫在双十一前96秒,交易额破100亿,这么巨大的峰值对硬件的要求极高。

但是为了峰值流量而配置的服务器在平日里利用率较低。

而阿里云的出现,可以让公司将平日里多余的服务器出租给其他有需要的企业或个人,这减少了服务器的闲置率。此外,物流、票务等有类似性质的行业都将受益。

降低技术管理成本。统一上云的IT 策略涵盖了业务场景的多个环节,能够实现数据信息更快速的线上交互,减少摩擦成本,进而提升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

打通企业的业务线。在阿里大生态的战略下,分散的互联网服务产品将逐步打通融合,将集团塑造成为全场景布局的互联网企业。这需要中后台的技术支持,打通数据壁垒,实现对业务生态的支持。

顺应上云市场,创造收入。阿里云作为国内首家大型的云服务服务提供商,在市场上拥有非常强的先发优势,尤其是在基础设施IaaS市场。这为公司带来新的收入,以及未来巨大的潜在利润。

云计算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行业?

云计算的商业模式本质是IT服务化,就是将传统的IT产品运算能力通过互联网以服务的形式交付给用户,所以云计算的核心是提供运算能力的互联网数据中心(IDC),而IDC硬件设备主要是成千上万的工业标准服务器。

因此,从商业模式来看,对于运营商来说,通过出租自己强大的硬件资源优势、或出售运算能力来实现盈利;而对于用户(企业用户或个人用户)来说,通过互联网购买计算能力,可以避免大量的硬件投资,从而达到节约成本以及资源优化的目的。

简单来说,云计算运营商通过提供运算能力的服务而盈利,从发展较为成熟的海外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当前云计算已经大致形成了三种较为成熟的商业模式:IaaS、PaaS、SaaS,这三种模式对应不同的场景。

云计算产业链梳理及竞争格局

云计算的产业链较短,简单来说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上游的基础设施、中游的软件和下游的服务。

上游:云计算基础设施提供商。云计算的基础设施提供商主要可以分为三类:软件基础设施提供商、硬件基础设施提供商以及网络基础设施提供商。其中软件基础设施提供商包括操作系统(OS)、数据库、虚拟化、信息安全等厂商;硬件基础设施提供商包括芯片、服务器、储存等厂商;网络基础设施提供商包括网络设备和电信运营等。

中游:主要为云服务供应商。从国外的成熟云计算企业来看,云服务的供应商一般以实力雄厚、规模较大的企业向用户提供服务,其中全球规模较大的公有云公司主要包括:亚马逊AWS、微软Azure、谷歌GCP和中国的阿里云、腾讯云等。

下游:云计算延伸产业及增值服务。处于云计算产业链下游的延伸产业及增值服务商主要包括云计算规划咨询服务商、云计算实施/交付/外包服务商、云计算系统集成服务商、云计算运维服务商、行业解决方案提供商、云计算终端设备提供商等。

上游趋于寡头竞争,下游呈现多样化趋势。

一方面,由于产业链上游某一层可以为下游的任何一层或者终端客户提供服务,因此,越往产业链上游,标准化程度越高,终端产品差异化越小,竞争也相对更加激烈(如服务器、网络设备等硬件)。

另一方面,越往产业链下游,越接近用户,标准化程度越低,无法简单进行参数(稳定性、功能丰富性、交互体验等)的横向比较。

因此,产业链上游规模较大、技术水平较完备的企业相对来说竞争优势更强,容易将其他企业从行业内直接挤出,行业的马太效应较强,而产业链的下游则愈发呈现多样化的趋势。

中国云服务市场

根据 Gartner 数据,全球公有云市场总体规模在 2018 年为 1363 亿美元,同比增长23.01%。其中,IaaS 增速最高,为 28.46%。应用层 SaaS 规模最大,达到 871 亿美元。整体公有云市场预计在未来三年内 CAGR 为 20%。

细分到中国市场,根据信通院公布的数据,中国公有云市场规模整体增速高于全球市场,为 65.2%。

相较于全球市场结构不同的是,中国公有云市场 IaaS 占比最高,2018 年增速为81.8%,达到 270 亿元人民币。其次为 SaaS 市场,同比增长 38.9%,规模达到 145 亿元人民币。

2019上半年,国内IaaS市场增速稳健,同比增长72.2%,PaaS 市场增速有所回落,同比增长 92.6%。

阿里云作为中国公有云及 IaaS 的领导者,将持续受益于中国高速增长的云服务市场。

对比海外云服务市场,国内云服务市场的发展阶段相对滞后,IaaS 的市场比例更大。这意味着在 3-5 年内,国内 IaaS 市场将延续海外 IaaS 市场的成长轨迹,仍有较大的成长空间。

2018年阿里云全球市场份额(IaaS)增长近一倍,达到全球市场的7.7%,仅落后微软Azure的15.5%和亚马逊AWS的47.8%,位列全球第三。

同时在亚太云计算市场份额达19.6%,超过亚马逊和微软的总和。这是阿里云连续第二年位居亚太市场第一。

2018年全球云计算市场继续向头部集中,前三甲占据超过70%的市场份额,亚马逊市场份额下滑了4个百分点。

近几年来,得益于阿里大量的战略级研发投入,阿里云建立了丰富的产品和服务矩阵,同时阿里云在包括超大规模通用云计算操作系统飞天等在内的多个技术方向上取得突破。

2018自然年阿里云营收达到213.4亿元,四年间增长了20倍。

从东南亚逐步进军海外市场

2014年 5 月阿里云香港区开服,成为中国第一家提供海外云服务服务的公司,随后阿里云开启了海外市场扩张道路。

2015年 3 月,阿里云美西数据中心投入试运营;2016 年 4 月和 5 月,阿里巴巴集团分别和日本软银、韩国 SK 集团宣布合作,共同拓展日本和韩国云服务市场。目前,阿里云已进入全球 20 个区域,共有 61 个可用区。

在国际市场上,阿里云面对 AWS 及 Azure 等强大的竞争对手还有一定的实力差距。

目前,公司选择避其锋芒,发力基础设施较为薄弱的东南亚市场,在印度、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及澳大利亚设立了服务器。

阿里云依靠本地化、语言及价格的优势,帮助中国公司出海建立服务及当地中小型企业上云。

根据 Gartner 数据,在东南亚地区,由于中小型企业对云服务的需求增加,预计到2025年,云服务市场收入将达到 403.2 亿美元。

阿里云潜力:延续优势,当下果实仅冰山一角

先发优势。阿里云在2009年成立的时候,主要用于替换掉当时淘宝平台所使用的旧架构,这使阿里云的研发先于国内其他科技企业若干年,率先尝试云架构的IT部署。

规模优势。在公有云IaaS领域,具备规模效应的特点。规模越大,服务器利用率越高,成本优势越明显。

因此,阿里云的份额优势助力成本在竞争方面更加具备优势。从收入上看,2020Q2财季,阿里云实现收入92.9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3.9%,较国内第二名腾讯云的47亿元人民币仍有一倍的优势。

产业链优势。阿里生态旗下的产品能够作为应用层的帮手,协助阿里云提高行业解决方案上的竞争优势。

阿里作为国内顶级的互联网厂商,在应用层的软件产品拥有非常强大的技术实力和渗透能力。

阿里云在2019年北京峰会上公布了“被集成”生态战略。到7月的阿里云上海峰会,已经发布了100多款联合解决方案,覆盖新零售、数字政府、新金融等20多个行业大类、1000多种应用场景,支持8000多家合作伙伴。

Salesforce、西门子、SAP、金蝶、用友等国内外知名软件开发商与阿里云的合作不断加深。目前在国内有40%的500强企业和50%的上市公司以及80%的科技公司都在使用阿里云。

THEEND

最新评论(评论仅代表用户观点)

更多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