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互联网+精准脱贫”技术的社会适应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网
张国栋
精准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需要,体现了深刻的民生内涵。“互联网+”背景下,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嵌入精准脱贫的社会行动是社会创新的新举措。这种社会创新举措触发的技术与社会适应问题,主...

精准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需要,体现了深刻的民生内涵。“互联网+”背景下,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嵌入精准脱贫的社会行动是社会创新的新举措。这种社会创新举措触发的技术与社会适应问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对旧有脱贫方式方法的突破与创新,二是互联网技术嵌入精准脱贫形成新的“技术—社会”动态互构综合体。为了让贫困地区贫困人群分享“网络红利”,需要协调、平衡、治理互联网技术嵌入精准脱贫的社会创新行动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互联网+”

创新精准脱贫的监督与评价机制

2016年10月,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印发的《网络扶贫行动计划》倡导将互联网应用于反贫困的社会行动,“要实施网络扶贫行动,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让扶贫工作随时随地、四通八达,让贫困地区群众在互联网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是“互联网+”嵌入精准脱贫社会行动现实基础。

“互联网+精准脱贫”以互联网相关技术作为支撑,在脱贫的社会行动中对贫困人群进行识别与分类,提升了精准程度,构建网络平台,极大地拓展了帮扶新途径,创新了脱贫的监督与评价机制。“互联网+精准脱贫”能有效推进包括贫困的精准识别、监督、帮扶和有序退出等一系列举措的实施,摆脱以往脱贫方式存在的主观化、人情化、随意化。

“互联网+精准脱贫”的

优势与制约

互联网普及程度的逐年提升,为开展“互联网+精准脱贫”的社会行动提供了硬件基础。一是依托“+互联网”达到“互联网+”,进一步提升贫困人群社会连通性,避免社会隔离,促进社会融合,使“网络红利”在全社会得到均衡释放。二是通过接入互联网建立受助者同帮助者之间的联系,实现网络自组织功能,形成更具针对性的“一对一”帮扶。三是精准脱贫的技术嵌入可以遏制“数字鸿沟”加大的趋势。另外,把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作为软件基础,具体应用于精准脱贫的社会创新行动之中,进而可以提升精准脱贫的精准程度。

“互联网+精准脱贫”的软硬件基础已经具备。一是网络社会数据的可追溯性为精准脱贫工作提供了优选路径,目前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已经具备了技术积累,并在个别地区优先进行了试点。二是对特定人群行为数据的收集在技术上已经实现。三是我国长期一贯地开展反贫困社会行动,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开展“互联网+精准脱贫”提供了智力基础和实践指南。

但是,“互联网+精准脱贫”存在技术方面的社会适应问题,需要格外重视互联网技术对于精准脱贫影响的多样性,强化其正面影响,弱化其负面效应。互联网技术迭代的时间性导致了网络社会的形成及其演化过程具有阶段性和不确定性;互联网技术应用的空间特性构成了网络社会的地域特征;互联网技术同社会的“无缝连接”过程需要更多的社会政策和科技政策发挥粘连作用,以缓冲社会的适应过程。因此,在互联网技术推广、应用、治理的过程中嵌入精准脱贫社会行动,需要参与的行动者之间形成“无缝之网”,形成方向一致的合力。

从多方面关注技术的

社会适应问题

一是重点关注互联网技术迭代将产生的迭代效应。“迭代效应”有正负之分,需要扩大其正面效应,规避负面效应。在第四代网络通信技术过渡到第五代网络通信技术的过程中,运算能力与识别精度将进一步提升,包括人脸识别、生物信息识别等技术将会拓展到更多的社会应用领域,为精准脱贫带来更多的可供选择的方法与途径。技术迭代提升了信息收集的便利性,更多的信息将会被纳入采集范围,因此需要更严格的措施保障信息安全。

二是区别对待互联网普及程度与网络接入的地域性特征之间的匹配问题。网络发展程度存在显着的地区差异,“互联网+精准脱贫”需根据地域特点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具体措施。三是重视互联网技术应用的城乡差异。城市贫困人口行为特征和农村贫困人口行为特征不同,而我国城市类型多样化,所在不同城市的贫困人群行为特征数据也不尽相同,城市与农村信息分享的侧重点也不同。此外,农村地区贫困人口存在更为多样化的特征,需要更为精细化和精准化分类。

四是重视互联网技术在特定贫困人群的年龄层差异与性别差异。由于贫困人群中不同性别与年龄层在对互联网认识上的熟悉程度不同,导致其使用习惯与偏好上存在差别。在精准脱贫社会行动中,互联网接入特定人群的方式方法需要更具灵活性,应通过互联网技术的监测机制对特定贫困人群进行特别关注。

五是重点关注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在具体应用中的核心算法,妥善建立动态贫困识别与监督机制设置。识别与监督贫困的动态性不仅表现在贫困人群帮扶的策略上,还表现在由于技术迭代带来的贫困监督机制的变化更新上。应依靠网络技术,建立从贫困识别精准,到帮扶多元,再到有序退出的良好运行机制。

六是重点跟踪互联网技术社会嵌入特点在精准脱贫社会行动中的具体表现。网络技术嵌入精准脱贫社会行动,拓展了贫困人群的社会连通性,可寻求更为多元化的贫困帮扶新路径,转化多样社会资源为脱贫资源,提升精准脱贫的准确度。社会资源通过网络嵌入精准脱贫的社会行动,可以提供多样性脱贫资源。来自个人、企业、公益组织对贫困人群的帮扶过程是一种自组织过程,这种自组织客观上提升了精准脱贫的准确度。在精准脱贫过程中善于提供网络平台,谨慎使用“输血式”帮扶,采用资金来源多元化、技术帮扶多样化、教育帮扶多样化,“扶志”与“扶智”相结合的“造血式”帮扶。对贫困地区贫困人群动态监测过程中,要重视互联网数据接口的多样性,做到数据获取的不重复、不遗漏,保证综合全面的信息获取。

七是大力提升贫困地区贫困人群“信息素养”能力建设。贫困人群在接受新技术方面有其接受与习得的困难,需要政府和社会多方协同,帮助其提升网络接入能力,避免由于“信息素养”不足产生的负面消极影响。

THEEND

最新评论(评论仅代表用户观点)

更多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