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在引入智能制造新技术时应注意哪些?

企业家在线
佚名
如今,智能制造已成为制造业企业发展的标配。随着智能制造概念的落地和实施,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张开双臂拥抱“智能化”的到来。但众多企业在引入智能制造新技术的时候,有那么几个令人尴尬的瞬间,看看你...

如今,智能制造已成为制造业企业发展的标配。随着智能制造概念的落地和实施,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张开双臂拥抱“智能化”的到来。但众多企业在引入智能制造新技术的时候,有那么几个令人尴尬的瞬间,看看你的企业中枪了么?

“就要兴致勃勃地迈向工业4.0的时候,才发现连装备数字化和自动化等3.0的工作还没完成。” —— 某大型制造业生产主管

“最近发现某某某不惜重金打造智能制造,现在已经成为示范标杆,被电视台报道了。跟老板提了以后,他说我们资金有限,还是小步快跑吧。” —— 某大型船舶企业战略专员

“供应商不了解我们的真正需求,产品没法顺利用起来啊,我们需要拥有更专精的细分专业知识和更灵活的应对需求能力的供应商。” —— 某能源企业供应链主管

结论1:用户需求多样化,供应商团战打造生态圈才是王道

随着智能制造的推进逐渐深入,用户企业之间的差异性愈发明显,部分领先企业已经开始探索从3.0迈向4.0的道路,而还有大量企业还在装备数字化和自动化层面起伏;有些企业不惜重金打造示范,更多企业对成本十分敏感,希望花最少的钱达到最好的效果;有企业主雄心勃勃愿意尝试新技术,也有企业谨小慎微,只愿意小步快走。同时,随着应用行业领域的铺开,更多行业选择也对装备或解决方案供应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在本领域拥有更专精的细分专业知识和更灵活的应对需求能力才可能获得订单,赢得市场。

为此,越来越多的供应商们意识到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团队作战才是未来抢滩制胜的法宝。打造生态圈,将逐渐成为智能制造领域最热门的词汇之一。

结论2:系统集成商“心有余而力不足”,金融、保险或将跨界成为突破口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超级一线城市上海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商大部分固定资产规模在1亿以下,极少数体量较大的也不超过10亿。作为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关键角色,系统集成商的“轻资产”属性十分明显。这个特点同时也会带来贷款难的副作用。与此同时,系统集成商常见的人员短缺、现金流不稳、工期难确定等问题也仍然普遍存在,大大影响了系统集成商承接订单的数量和规模,制约了产业的快速发展。

为规避和对冲潜在风险,部分企业已经开始自主探索利用金融、保险工具与用户共担升级转化风险、共享升级转化成果的新项目推进模式。

结论3:新技术和制造业相互开放,才能共同进步

虽然说工业通常只对成熟技术感兴趣,但是智能制造的智能两个字让广大科研人员产生了无限的联想。

除人工智能外,像是全球最热门的CPS、窄带互联网、大数据、虚拟现实/增强现实、OPC UA+TSN、机器视觉等前沿技术都将智能制造看作为一个进入工业应用的敲门砖和试金石。与此同时,智能制造的众多需求,如数字双胞胎、信息贯通、柔性制造等也确实需要大量新技术成果的支持。

可以想见,新技术是否能有效对接和落地同样是未来几年内智能制造发展可能的瓶颈之一,这也同样是上海打造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的最大挑战。

结论4:智能制造的专业教育培训,或许是解决未来发展瓶颈问题的关键

成熟市场的培育和高端人才的培养是上海现阶段智能制造发展的两个最大瓶颈。

一个成熟的市场,往往有供需双方都理解一致的产品标准、商业模式和道德准则,以及明确的项目执行流程。智能制造的市场距此显然还有很长一段距离要走。

由于制造企业发展状况不平衡,以及对智能制造的理解不同,系统集成商与新客户的前期沟通交流成本极高;经过数月的培训式沟通,用户最终跳过集成商自行搭建系统的案例也并不罕见。

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对既懂信息化、自动化又懂工艺流程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很高,但是此类人才可遇不可求,能满足其中两者已属难得,而自主培育周期往往又很长。

通过培训,传播正确的智能制造理念、技术和价值观,实现市场的规范和人才的快速积累,或许是一条不错的路径。

这4个结论看似独立,背后却有隐含的联系。先要有需求,才有市场,但需求有了,要不就是需求不切实际、要不就是切实际的需求还无法实现。智能制造新科技系统供应商可能是创业公司,并没有足够的“成本”来投入更多,从而导致系统不好用、落地难,面对这样的现状,又急需既懂信息化、自动化又懂工艺流程的复合型人才进行指导和提升。所以可以理解为这是一个闭环。

在缺乏复合人才的情况下,系统集成商和传统厂商似乎有点太过“相敬如宾”了,表面上看起来走得很近,但其实互不了解,也存在自己不想让外人知道的“家里事”。

AR公司亮风台正在努力打破这一问题,希望通过深度的行业调研与专家论坛,以浅显易懂的方式,为工业结合高新技术带来一个契机。据亮风台官方对来自能源、汽车、制造等泛工业行业多名决策者的调研,我们发现有一半工作年限在5-20年的传统工业企业员工为AR的需求紧迫性打了三分以上,说明AR技术在企业中的需求已经出现,统计结果表明巡检检测规范流程协助作操作辅助培训和降低培训成本提高效率是需求量最大的前三项。

2012年成立的AR公司亮风台,曾于2018年初,发布耗时近3年研发、国内首款量产的双目AR眼镜HiAR G100,并搭载了曾获得SAP HANA峰会“最佳创新先锋奖”的远程协作与通讯软件HiLeia,在短短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就和工信部、上汽、施耐德等国内国际一线研究机构与制造商达成合作。“包容用户行为是做产品最大的逻辑,通过深度了解客户需求,才能打造最好用的AR产品。”亮风台AR产品经理说道。

亮风台将会亮相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指导,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中国自动化学会、《先进制造业》全媒体主办,于2018年5月8-9日在上海浦东绿地假日酒店举办的2018(第六届)先进制造业大会,并将作为唯一的AR企业分《AR,助力中国智造》“最烫手”的观点和案例。

希望与君共同面对4个结论,将智能制造落到实处。

(原标题:都说智能制造,却很少有人注意到一直在制约智能制造发展的4个问题)

THE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