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大数据平台汇集案件1.4亿

南方都市报
佚名
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同案不同判”预警系统是否准确?“电子卷宗自动生成”在法院系统是否已普遍实现?4月26日,全国法院第五次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在河北省石家庄召开。会议介绍...

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同案不同判”预警系统是否准确?“电子卷宗自动生成”在法院系统是否已普遍实现?4月26日,全国法院第五次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在河北省石家庄召开。会议介绍,最高法院建成的人民法院大数据管理和服务平台,每日大约汇聚7万至8万案件数据。截至目前,该平台已汇集全国法院1.4亿案件数据,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审判信息资源库。

首家互联网法院25分钟审一案

南都记者从会上了解到,全国各级法院普遍提升了诉讼服务大厅、科技法庭、执行指挥中心、信息管理中心等重点场所信息化水平,全国共建成3.4万多个科技法庭,部分法院还将科技法庭“搬上”巡回审判车,实现移动审判。

最高法院建成的人民法院大数据管理和服务平台,实时收集全国法院收结案数据,每5分钟自动更新一次,每日大约汇聚7万至8万案件数据。截至目前,该平台已汇集全国法院1.4亿案件数据,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审判信息资源库。同时,全面实现司法统计与大数据管理和服务平台并轨,能够自动生成全国四级法院138张司法统计报表,标志着法院彻底告别人工司法统计时代。利用汇集的案件数据,最高法院定期开展专题分析,目前已经累计完成280余项专题分析报告。

去年8月18日,全国首家互联网法院杭州互联网法院挂牌成立。自去年5月1日至今年4月15日,杭州互联网法院共立案7372件,审结4532件,网上立案率96%,已关联当事人的案件100%实现在线开庭审理,线上庭审平均用时25分钟。

北京法院电子卷宗生成率达90%

2016年8月起,最高法院推动全国法院应用案件卷宗随案电子化并上传办案系统,为法官网上办案实质化、审判辅助智能化创造条件。南都记者了解到,电子卷宗随案生成是指对集中扫描的电子卷宗进行数字化处理,将其变为可复制、可检索的电子卷宗,并实现立案、结案信息自动回填,程序性格式化文书自动生成。据统计,法官立案时间平均减少50%以上。

会上,北京市高院副院长吉罗洪介绍电子卷宗的深度应用时谈到,基于电子卷宗的网上阅卷、文书生成、类案推送、法规推送、远程调阅、信息回填等功能已成为法官日常办案必备工具。截至目前,北京市法院电子卷宗生成率达90%,不少法院接近100%。

值得关注的是,可以自动区分庭审发言对象及发言内容,将语音自动转化为文字,提高庭审效率的庭审语音识别系统,已经在浙江、安徽、北京等地法院广泛应用。江苏省苏州市中院院长徐清宇介绍,苏州中院已经使用该系统支持开庭2.7万余次,经对比测试,语音识别正确率已达到90%以上,庭审时间平均缩短20%-30%。

江苏法院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开发了“同案不同判”预警系统,自动分析公诉书和庭审记录,支持法官上传判决书自动预测判决结果、计算偏离度并自动进行预警,为法官提供量刑参考,截至目前,南京、苏州、盐城三地试点法院成功预警案件130多起,准确率达到92%,展现了良好应用前景。

声音

“法院信息安全怎样强调都不过分”

南都记者注意到,“法院信息安全建设”也成为各地法院院长发言中多次提及的词汇,多位院长均表示,信息化的逐步推进也使法院更注重信息安全。

吉罗洪对此介绍,北京市法院建设统一的数据安全交换平台,通过唯一出口,支持全市统一的司法公开和诉讼服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区域优势,推进基础网络升级。

同时,北京三级法院都通过了安全等级保护三级的测评工作,今年,各法院到北京市高院网络带宽将升级至千兆,人民法庭带宽将升级至200兆,确保基于语音、视频、电子卷宗和大数据的各项应用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法院信息安全的重要性怎样强调都不过分的理念要进一步强化。”深圳市中院副院长胡志光介绍,在整合部分应用系统时,发现有的基层法院上线的项目是租用互联网公司存储计算设备,对于系统的数据安全、内容安全等控制能力较弱,因此,深圳市中院对这些项目发出整改通知,今年将全面整改完毕。

THEEND

最新评论(评论仅代表用户观点)

更多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