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资源入表,“数据财政”接替土地财政?

卢爱芳
相关从业者喜大普奔,数据的经济价值获得了制度性的认可,这将成为数据资产化、资本化的开端。更有甚者认为,数据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将如过去二十年的土地经济一样,成为一大经济支柱,从而接替深陷困境的房地产经济。

1.png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科技资本论”,作者/卢爱芳。

不久前,财政部印发了《企业数据资源相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数据资源可确认为无形资产或存货,进入企业资产负债表,从2024年1月1日起实施。

这是继2023年3月《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中提出组建国家数据局以来,中国在数据战略上的又一重大举措。“数据资源入表”堪称全球首创、开国际之先河,到目前为止,全球还没有哪个国家将数据资源纳入企业会计报表。

相关从业者喜大普奔,数据的经济价值获得了制度性的认可,这将成为数据资产化、资本化的开端。更有甚者认为,数据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将如过去二十年的土地经济一样,成为一大经济支柱,从而接替深陷困境的房地产经济。

某券商机构甚至发布了一份报告,以深圳市统计局测算的2022年深圳全市业务数据要素支出超过1000亿元为基础,推算出2022年全国数据资产总规模为8.6万亿元左右,全国数据资产市场潜在规模超过60万亿元。

全国土地出让金收入——从2019年的历史最高点8.1万亿元降至2022年的5.1万亿(备注:财政部统计数字分别为7.8万亿和6.7万亿),该券商认为,数据资产规模够大,数据财政有望接力土地财政。

1.png

这样的推算方法是否科学暂且不论,我认为当前更值得讨论的是,数据资源入表对数字经济有何深远意义?数据经济有哪些发展模式和挑战?有没有可能成为各地发展经济的新抓手?

第一,必须承认数据资源入表有相当的超前性。

中国政府近几年一直致力于数据战略的顶层设计,我在《权威解读:为什么要组建国家数据局?》一文中曾系统梳理过政策脉络和布局思路。

2022年12月的《数据二十条》提出了建立公共数据、企业数据、个人数据的分类分级确权授权制度,以及数据资源持有权、加工使用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等制度,是中国数据战略的纲领性文件;

2023年3月提出组建国家数据局,负责协调推进数据基础制度建设,统筹数据资源整合共享和开发利用,统筹推进数字中国、数字经济、数字社会规划和建设等职能。国家数据局由国家发改委管理,数据战略有了明确的规划、执行、管理部门。

而数据资源进入会计报表,更是一个制度上的激励。虽然有会计方面的学者专家指出,因为数据归属权难辨认、数据资产难以计量、定价具有主观性和不稳定性等问题,数据资源入表可能存在虚增资产、误导投资者等风险。

但数字经济在中国经济总量的占比越来越高,2022年数字经济规模达到50.2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41.5%。尤其未来随着元宇宙的发展,现实世界映射进虚拟世界,数据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企业形态、生产方式也将发生变化,探索将数据资源纳入会计报表,对未来的企业管理也有深远的意义。

第二,数据资源入表可加快数据产业生态的形成。

自从“数据二十条”发布以来,围绕数据资产的相关配套制度也在逐步建立。知识产权局在北京、上海、深圳、江苏、浙江等8地开展数据知识产权的试点,数据知识产权登记证书可作为持有数据的合法凭证,用于数据的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和权益保护。

与此同时,金融机构开始尝试数据资产的抵押融资。2022年10月,北京银行落地全国首笔数据资产质押融资贷款,罗克佳华科技集团以双碳云图大数据为抵押获得1000万贷款。

如今,数据资产抵押融资的成功案例越来越多,以江苏为例,今年6-8月,苏州银行、南京银行等发放了多笔数据抵押的贷款。比如,江苏罗思韦尔电气公司以“T-BOX车联网信息数据”知识产权质押,从苏州银行获得1000万贷款;宿迁易通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以“园区平台企业经营能力计算与分析模型”知识产权质押,从南京银行获贷1000万元。

数据资产作价入股也正在探索中。今年8月,青岛的三家企业——华通智能研院、北岸数科和翼方健数——三方以数据资产作价成立了合资公司,成为全国首例数据资产入股的案例。

随着数据资源入表的实施,数据和资本市场的结合越来越紧密,相信一定会出现更多的玩法,让数据的价值得到更大的释放。而围绕着数据的资产化、资本化,将形成一个包括数据清洗、数据加工、数据评估、数据交易、数据融资、数据信托等在内的新型产业生态。

数据作为一种生产要素,的确可能形成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就如当年的土地经济。

第三,各地的数据交易有什么特征?能否成为地方经济的抓手?

伴随着数据战略的布局和落地,中国逐步形成了一个以数据交易为中心的生态雏形,而数据交易所又带有很强的区域色彩。

根据零壹智库的统计,截至2023年6月底,全国共有44家数据交易所,分布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中西部经济发达地区。其中广东、湖北和山东各4家,北京、江苏和河南各3家,上海、浙江和重庆各2家,四川、安徽和陕西等16个省份各1家。

这些交易所均由地方政府发起、当地国有企业主导、民营企业参与成立,甚至由地方政府百分之百控制。整体上来说,数据交易所是地方政府发展数据经济的抓手。

截至今年6月底,正式运营的有15家数据交易所,头部交易所慢慢呈现出自己的定位和特色。比如深圳数据交易有电商思维,主打品类丰富,既分征信、物流、零售、医疗等行业,又有针对不同场景,类似“零售便利店选址评估”这样的数据产品。

上海数据交易所则重点推出了金融和航运两大类数据产品;北方大数据交易所推出了“中央共享厨房”的理念,为数据加工企业提供从数据加工到产品封装的一站式服务;青岛大数据交易所则依托青岛的“电影之都”地位,推出了影视数据专区,产品贯穿剧本创作、影视金融和后期制作。

1.png

更多交易所的产品大同小异,无非当地的气象数据、运营商数据、征信数据、交通数据等,没有特色,而且开发程度很低,价格从几元到几百万元不等。简单粗暴地卖原始数据,这样的数据经济发展模式,跟卖地极其相似。

但不同的是,土地是国有的,交易无法绕开政府。而数据分公共数据、企业数据和个人数据,而且在地方政府主导的数据交易所成立之前,数据交易早就存在了,比如银行在发放信用卡、贷款等业务时要核验贷款人的身份信息、信用记录等各种记录,大型银行每年要花很多钱购买数据。数据交易在企业之间直接完成,这种场外交易是数据交易的主要方式。

此外,数据还存在大量的黑市交易。个人的手机号、微信号、QQ号、邮箱和信用卡、出行、医疗等数据,甚至企业的账户数据,在地下渠道应有尽有、明码标价,尽管国家一直在打击数据黑市交易,但据估算,这个地下市场规模仍达到1500亿元左右。

在这样的形势下,如果没有高附加值的、有特色的数据产品,数据交易所哪来的交易?事实上,如果登陆一些数据交易所,你会发现很多数据产品都是零交易。就如实体经济,如果一个地方没有支柱产业,光靠卖地也发展不起来。

第四,地方政府如何挖掘公共数据的价值?

除了数据交易所,水、电、气、交通等公共数据恐怕是地方政府手上最有价值的数据资产,好比土地。

“数据二十条”第四条“推进实施公共数据确权授权机制”做出了明确的指引:推动用于公共治理、公益事业的公共数据有条件无偿使用,探索用于产业发展、行业发展的公共数据有条件有偿使用。

北京、上海、成都、济南等地陆续针对公共数据授权出台了方案,9月1日,杭州市政府也公布了《杭州市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实施方案(试行)》,明确提出了探索将公共数据授权运营纳入政府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范围,反哺财政预算收入。

授权第三方利用公共数据开发有商业价值的数据产品,通过商业运营获利。这跟卖地有相似性——地方政府把地卖给开发商,开发商开发商业楼宇或住宅,自主定价、推向市场。不同的是,数据运营授权期更短,协议期通常为两年,而且有退出机制。参与者数量更多,有些地方会针对不同领域、不同场景引进不同的数据开发商。

公共数据授权其实很考验地方政府的规划能力,究竟如何挖掘当地数据资源的价值,推出有商业价值的数据产品。诸多地方政府发布的公共数据授权方案中,惟有杭州给出了金融保险、医疗健康、文化旅游等六大应用场景。

除了公共数据授权运营,还有人提出将公共数据证券化,但在我看来,这仍然取决于数据产品本身是否有价值。而价值并非很多人想象中的“入了表就有价值”,而要看市场需求有多大。

总之,卖数据比卖地复杂多了,以为有政策支持,数据财政就能轻松顶替土地财政,这种想法未免太天真。

THEEND

最新评论(评论仅代表用户观点)

更多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