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赋能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

民生时代
数字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且不存在完美的技术方案,建议从具体的业务流程中总结应用场景,并找到合适的技术手段,围绕客户经营开展创新服务。

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银行业的共识,5G的诞生将推动金融科技发展迈向新起点,基于5G技术的“大数据+”“智能+”应用将为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带来重要契机。

“5G+银行”应用场景分析

(一)“5G+银行”带来前中后台的变化

5G通过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VR/AR、音视频等技术的相互促进和协同融合,深化银行产品与服务模式创新,将给银行前中后台带来新变化和新可能。

2345截图20200908083720.png

(5G带来银行前中后台的变化)

银行前台:客户体验从平面到立体,服务更加多元。5G技术打破了空间距离造成的银行对客服务带来的限制,为视频通讯由现实到虚拟现实、声音画面由高清到全息带来可能。在5G网络环境下,大数据、人工智能、VR/AR、多媒体等技术在银行网点前台得以灵活运用,助力前台部门在客户营销、融合服务创新等方面取得良好成效,典型业务如:移动银行、8K直播、VLOG式全方位细致客户识别、远程视频专家服务等。

银行中台:数据驱动精准决策,防控能力全面提升。5G是支撑万物互联的关键技术,可依托多样的物联设备实时收集维度更广、可信度更高的数据。通过前台多种场景的数据沉淀,以及后台智能系统对多维度数据的计算和分析,可以进行较为全面的用户画像,为中台的政策与策略制定、产品开发,以及对市场环境、客户动向、内部资源的分析研判等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和决策辅助,做到事前的风险预判,更加精准的风险控制,也为前台提供科学的管理和指导。

银行后台:新技术协同融合,集中处理效率跃升。结合5G技术高带宽、低延时的特性,后台作业的集中与服务的共享将在整个业务上得以体现。5G网络切片的应用促进带宽速率倍增,端到端的网络延迟大幅下降。通过对实时、海量、多态、相互关联的物品数据进行分析,可识别企业或个人的关键属性、追踪其行为特征、掌握企业或个人的实时资产状态,以便开展更加有效的风险监控和全流程监测。这无论对于银行信用评估和风险监控水平,还是对中台的数据输出与数据支撑都将产生质的飞跃。

(二)“5G+银行”场景解析

智慧网点:智慧网点突破传统银行分区概念,建立从网点外到网点内的一整套客户服务,通过协同、共享打造智慧高效与娱乐互动兼备的客户服务场所。建立远程支持平台,进行业务办理远程指导及远程审核等服务,实现网点无人化、客户自助化;建立智慧网点物联总控平台,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和视频流分析等技术,实现智慧网点设备管理、运营管理、风险预警、环境监测、安全防控、行为分析等统一管控。国内的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浦发银行均推出了首家此类新型智慧网点。

远程虚拟银行:基于5G的能力,利用AR/VR等沉浸式技术提供新型虚拟场景化服务体验,创新银行与客户的交互模式,客户无需到银行网点即可办理业务,银行可以更顺畅地将远程服务、智能语音交互功能运用到手机或智能设备上,有效优化业务服务流程,减少客户的等待时间。

移动支付:5G时代,VR/AR云化将不再受到带宽和时延的限制,数据传输、存储和计算功能可从本地转移到云端,将为支付提供更丰富的决策数据辅助和更真实的场景,从而改变现有的支付模式和体验。同时与生物识别技术结合,未来的支付形态将催生微表情支付、脑电波支付、虹膜支付、声纹支付等多种方式,为客户在消费金融等领域提供更加便捷、舒适的支付体验。

智能风控:5G带来的新业务模式将改变银行的风险管理理念、模式和流程,推动风险监控更全面、智能、高效、精准。一是利用“5G+物联网”建立与企业的连接,形成企业产业信息化的数据入口,助力企业产业信息化转型升级;二是建设垂直行业的物联网SaaS服务。由点到面将银行信息触角从单一企业延伸整个产业链,实现产业链上游、下游、合作企业的数据信息整合,形成垂直行业整合一体化;三是采用数据分析手段挖掘企业客观数据,优化企业内部流程,消除信息不对称降低信用风险。

普惠金融:受限于自身能力、技术系统、信息不对称等因素,传统银行开展普惠金融存在诸多困难,无法做到人群的广泛覆盖。借助5G技术,汇集和挖掘海量个人和企业信息,一定程度上能够克服地域分散、信息不对称、风险可控性差、服务成本高等问题,还可以广泛延伸银行的服务半径,满足小微企业、三农和偏远落后地区人群的金融服务诉求,推动金融服务均等化。

开放银行:随着5G应用在金融行业的深入,传统银行业务如支付、授信将与各行业深度融合、跨界互联,充分拓展新渠道、新形式,即银行将各类行业整合至开放银行平台,再通过这些商业生态间接为客户提供各类金融服务,形成共享、开放的平台服务模式。

智慧资管:在5G助推下,智慧资管将成为新趋势。一方面,各种市场主体的资产属性识别上将迎来全新契机,有助于商业银行更好地打造全流程数字化银行,开展资产抵押和管理业务;另一方面,5G、区块链和大数据技术可以更好地提升资产透明度,提前预警风险变化,解决底层资产不透明及受托人暗箱操作问题。

存货融资:基于5G、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为存货融资的快速发展带来新的动能。通过物联网技术对供应链中的“人、系统和设备”进行实体感知、精确定位、实时监测、动态计量、自动预警、反欺诈等,使需求端和生产端等各环节的信息可以无缝对接,物品从需求的产生开始,到下订单、采购原材料、生产、销售、运输、仓储、使用、回收,全流程的物理数据通过物联网技术得以收集,实现对供应链各环节的智能化感知、全流程追踪管理,标准化监管与作业。

供应链管理:利用5G+区块链技术,可以针对一个复杂供应链搭建涵盖上下游原料商、供应商、厂家、物流商、分销商、商家、用户等所有利益相关者的联盟链,构筑共识机制,核心企业拥有链上信息穿透查询监管权限。5G大带宽、低时延性,提升了TPS性能、推动更多数据上链、降低数据篡改风险,保证数据在链上无损流动,避免数据造假、失真,帮助链上企业快速建立信任和契约,会员之间实现点对点交易,有助于分摊核心企业在传统模式承担的绝大部分风险,实现核心企业对供应链高效、透明、穿透掌控。

5G在商业银行应用面临的挑战

2345截图20200908083720.png

(一)行业监管挑战

跨领域监管适配。新技术在商业银行的落地,必然面临着技术、金融两个领域的双重管理。而随着5G应用条件的不断成熟,一些新技术应用的新规暂时缺位将影响新技术的落地。截至目前,中国内地仍无针对开放银行的监管政策框架或相关管理方案,难点在于数据隐私安全。监管上对于智能语音代替人工语言实现合规的要求也未明确表态,对人脸识别的有效性、视频交互认证目前都持暂不认定的态度,要求有多维身份验证及客户意愿验证方式。此外,5G+云计算、区块链等跨区域数据服务,与原有金融机构的核心业务不得外包、数据本地化的监管要求相悖。

(二)法律法规挑战

随着人们在手机安装APP程序和第三方支付软件的广泛应用,产生和绑定的个人数据越来越多,很容易造成个人信息的泄露。5G促进了大量数据的应用,很多不法分子从各种渠道获取相关数据,侵犯个人隐私。此外,由于软件运营商的技术不安全因素存在,也给犯罪分子窃取个人数据造成了可乘之机。此外,由于“风控黑箱”存在,银行通过对弱关系数据、非结构化数据(依据于非信用状况判定信息)的处理来调整用户利率、还款方式等内容,涉嫌侵犯用户知情权。

(三)标准规范挑战

5G在商业银行的应用与技术标准规范息息相关,根据3GPP公布的5G技术标准制定过程,5G技术标准包括R15和R16两个版本,其中R15重点满足增强移动宽带,该版本已于2019年3月冻结,R16于2019年12月完成,2020年3月冻结,存在不确定性,该版本将全面满足增强移动宽带(eMBB)、超高可靠低时延通信(URLLC)、大规模机器类通信(mMTC)三大应用场景的需求,是真正意义上的、完整的5G技术标准。在R16版本发布之前,URLLC和mMTC两类应用不具备正式商用的条件,此相关的应用场景将无法正式商用。

(四)网络技术挑战

一是边缘计算技术带来的挑战。5G时代需要采用边缘计算就近处理海量数据,边缘计算节点可以定制开发更多的金融业务,但也给开发业务、维护业务、管理业务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边缘云计算带来了数据处理能力和效率的提升,但也增加了网元数目,从而进一步增加了金融组网建设和维护的工作量,问题定位难度增大。

二是网络切片带来的挑战。5G网络切片在实际中还有不同厂家的切片互相操作的情况,金融机构需要考虑在切片的定义、部署、运营、维护等方面,如何在同一运营商网络的不同厂商的设备之间、甚至不同运营商的网络之间,共享切片资源,统一编排管理,开放资源,高效、智能地服务客户,并使用户体验保持无差异。

三是业务多样化带来的挑战。5G引入后,智慧网点、无人网点成为可能,金融交易由实地转变为虚拟化方式,视频流量极速增加,需要提升交互式体验,降低交易及操作时延。网络技术需要支持金融的多样化业务,按需进行多级SLA保障。SD-WAN根据细分SLA,自动选择MSTP/MPLS VPN/5G/Internet中的最优网络。

针对我行的对策建议

(一)夯实5G基础设施,为业务发展提供充足动能

1.增强IT系统的安全能力和稳定性

持续提供IT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提前做好相应规划、布局和建设,实现在业务高速发展的同时保障IT架构稳定,进而确保业务的持续发展。一是持续提升自身系统的防入侵能力,尤其要建立起核心系统高效的异常灾备体系,提升对外部入侵的免疫和抵抗能力;二是建立起强大的信息安全保重体系,确保各项数据,尤其是敏感数据的安全,为业务发展提供充足保障;三是增强IT系统的存储和计算能力,以应对5G时代丰富的创新场景、高效传输效果和数据量井喷的需求。

2.加大对“5G+金融”基础设施的投入

基础设施搭建包括软硬件两个方面。硬件方面,逐步推进智能网点、VR/AR设备、高清影视设备、机器人的建设投入,丰富智能金融所需的硬件载体;软件方面,基于5G带来的数据流量和边缘计算技术,要持续升级改进应用工具的智能化水平,为智能金融服务工具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提供保障。

3.提前锁定5G合作运营商

对于我行而言,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至关重要。通过与华为、阿里云、腾讯等科技型公司的外部合作,打造科技平台,攻克前沿技术难点,可以让其科技基因更好地融入到我行金融科技体系的搭建过程中,共建“金融+科技”新生态。此外,在当前形势下,我行需要与运营商加强紧密联系,围绕5G开展深度合作。

(二)借助5G浪潮,加快金融创新的研发和落地

1.提前做好5G应用规划布局,制定完善的数字化发展策略

一方面,持续跟踪包括移动通信、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在内的技术动态,在此基础上研究5G网络环境下其他新兴技术在推动金融业转型发展、场景适配、产品创新等层面的方向与趋势,推动新技术在促进金融行业转型、提质增效等方面的应用试点。另一方面,制定完善的数字化发展策略,包括目标定位、基建规划、人才培养等。根据业务属性和经营模式,为5G在金融中的应用制定相应的量化指标,有方向、有目的地推进5G应用落地。

2.高效推进金融产品的研发与供给,深入推进“5G+”应用

一方面,5G网络的通信速度有望达到4G的百倍,使得APP下载、安装等传统时代制约商业银行业务拓展的瓶颈被彻底化解,我行可积极研发基于APP平台的支付和消费信贷产品,如:虚拟信用卡、消费信贷的秒批秒放等,并积极通过网点、直销等各种渠道广泛推广,持续提升自身的获客和活客能力;另一方面,5G场景与人工智能技术存在较强的契合度,建议我行积极推进声纹、瞳膜、人脸等人工智能及支付与消费信贷的深度融合,进而全面、高效地服务于5G应用场景。

3.把握5G发展窗口,推进生态圈场景建设

5G正加速推进整个社会进入万物互联时代,必将衍生出新的支付、消费信贷等银行产品场景应用。B端方面,建议我行打通现有开放平台的接口数据,依托海量的数据资源和远程智能技术,为客户提供更广泛的平台格局,推动金融泛化版图不断扩大。C端方面,建议以客户为中心,切入社交、教育、购物、医疗等场景,打造因时因地的场景化金融服务模式,将银行产品和服务无界延伸,让“无感金融”深入客户生活的各个领域。

(三)正视5G技术带来的风险,完善安全防范机制

1.根据实际业务需要,寻找真实业务场景

数字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且不存在完美的技术方案,建议从具体的业务流程中总结应用场景,并找到合适的技术手段,围绕客户经营开展创新服务。

2.筑牢风险防火墙,防止新技术带来的跨界风险和操作风险

面对5G的安全隐患,要建立统一、可拓展的身份管理与安全接入机制,采用轻量级认证、分布式认证等技术,满足IOT(物联网)在内的各类终端的安全需求,并实现用户身份的统一管理、识别和溯源。

3.利用大数据之间的互联互通,实现情报共享

在维护好自身安全的基础上,建议我行主动对接政府部门以及电子商户等信息数据平台,打通内部各部门间的数据壁垒,提升信息采集和信贷审批效率。同时,依托海量的数据资源和远程智能技术,根据用户画像和风险偏好调整账户风控策略或投资组合的风险等级。

THEEND

最新评论(评论仅代表用户观点)

更多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