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数字经济与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

民生时代
数字金融的本质是通过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手段与传统金融服务的融合创新,虽然改变了金融交易的载体、渠道、技术和效率,但没有改变交易对象、支付、资产定价与交易的功能,没有改变金融业的风险属性。

2020年的春节,新冠病毒疫情不仅影响了全国人民的节日生活,更对中国经济造成一次至今仍未结束的冲击。这场变革裹挟着所有企业做出选择——数字化。这不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一道生死题。从表面上看,疫情不仅改变了大多数人的生活和企业办公方式,更是一场关乎效率、关乎数字化转型的变革攻坚战。

数字经济迎来爆发式增长

数字经济是当前世界各个大国竞争的高点。根据中国信通院测算,2018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了4.73万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二。此次新冠病毒肺炎疫情使全社会对于数字化发展的共识进一步提高,这将会极大地促进我国数字经济的发展。

(一)“宅经济”催生在线经济新形式

一是新零售有望迎来发展契机。根据欧睿统计,2020年春节期间京东、美团、饿了么、盒马鲜生等公司订单量爆发式增长,叮咚买菜App更是在大年三十当天实现订单量三倍增长,原因在于电商获客成本低,消费习惯集中养成,品牌效应强。传统电商采用的是类似大型超市的购物模式,而网络直播则通过与消费者一对一网络互动,再现了商场的导购场景。此外,AI、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运用将促进网络3D购物、自助结算以及无人超市的应用,更加匹配人们的个性化消费需求。

二是在线医疗成热门产业。自春节前夕至今,大量医疗平台都上线或者增加了在线诊疗、在线咨询的数量,发挥平台优势网罗更多专业医生为公众提供问诊等服务。这些平台企业之外,大量公立医疗机构也开发了线上免费问诊平台。根据易观千帆监测数据显示,2020年春节期间,互联网医疗在线问诊领域独立APP日活最高峰达到了671.2万人,最大涨幅接近160万人,涨幅为31.28%。经此一“疫”,在线医疗将受到更多关注。

三是在线教育渗透率显着提升。由于疫情蔓延,教育部提出了“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的指导意见。线下停课后,大量培训机构转向了线上。好未来、新东方等大型机构借助现有的线上平台可以直接转换,而松鼠AI、作业帮等小型培训机构则寻求与线上教育提供商合作。此次疫情间接培养了人们接受在线教育的习惯,对在线教育的普及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亦是拉低获客成本、提升盈利水平的机遇。预计未来双师教育、在线直播等会成为更受欢迎的教育场景。

四是移动办公应用将迎来高速增长期。受疫情影响,不少企业不得不迅速“求变”,以期渡过难关。2月10日,上海、深圳、北京等多地企业在这一天复工,企业微信数据显示,后台服务器请求上涨超10倍。实际上,远程办公由来已久,如钉钉、企业微信,很多企业早就在使用,技术也已成熟。此前迟迟未能普及,主要是受传统管理哲学以及实践中团队协作问题的挑战。像2020年这样大规模、普遍性的远程办公尚属第一次。此举促使远程办公正加速成为一种工作模式,并有可能在一些领域实现常态化,远程办公应用也将迎来高速增长期。

(二)传统行业加速数字化转型

根据历史规律来看,每次危机的发生几乎都意味着传统模式被替代。企业家在看到挑战的同时也会更积极地拥抱变化,给商业带来改变的契机。本次疫情的紧迫性、严峻性甚至长期性,让各行各业从思想上开始重视创新,并且持续推动“线下”商业模式变革。

一是制造业加速智能化、数字化转型。这次疫情将对推动产业互联网平台发展和提高传统企业的数字化经营带来重大积极影响。由于C端购物已趋近成熟与饱和,这次改变更多会在生产的B端,生产制造以及种养殖业的产业数字化进程受疫情影响将会提速,产业互联网、人工智能、VR等新技术将得到更广泛应用。预计此次疫情将会倒逼产生一批无人工厂、无人车间,可以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人工短缺,应对疫情期间的生产。此外,5G技术的成熟将会加速虚拟世界变成现实,以联想武汉工厂为例,手机生产线物料进场、贴片焊接、包装运输等都已实现自动化,疫情将加速制造业升级的进程。

二是汽车行业商业模式加速变革。乘联会最新数据显示,2月前半月汽车行业零售同比下降92%,跌幅创历史最高纪录。不过,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就像硬币的正反面一样。疫情对车市造成了沉重打击,但也让更多经销商意识到了加速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突然暴发的疫情倒逼经销商去转变营销模式,探索新的获客渠道。近一个月来,主动咨询线上展厅、3D交互看车、多重场景实时沟通等数字化工具的经销商明显增多。数据显示,截至2月9日,已有超过1.5万家经销商开通汽车之家智能展厅服务,较春节前增幅高达568%,为用户和经销商搭建了线下之外的另一座沟通桥梁。

三是传统影视娱乐产业面临数字化转型。危机是产业升级的外部契机,而技术创新才是产业升级的真正动力。伴随 5G、AI 以及数字生成技术的成熟,新的娱乐内容的生产方式已层出不穷。比如凭借AI 生成技术,通过文本快速生成音视频的能力,影视制作公司可以基于拍摄计划,让演员按照剧本要求在线提交基本声音、视频素材,然后交给后期团队生成虚拟的演员形象,完成在剧中的表演,大大节省线下拍摄、制作费用。又比如,在 5G 网络技术和 AI 能力的加持下,分布式实时录制正在走向现实。众所周知,5G 网络的超高速率、超低延时以及超大数量的终端联网支撑,让跨地域甚至跨国的同步直播成为可能。在之前,国内运营商与华为联合举办的 5G 多地合奏演唱会,也证明了多地同步完成演出的技术可行性。

数字经济呼唤数字金融

资金是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需要数字金融给予支持,原因在于:

一是数字经济产生的信息更丰富更多维,有利于消除信息不对称。金融机构是以信息不对称管理为立足点的机构,数字经济本身丰富的信息可以让金融机构获得足够的有效信息,从而改变原有的服务方式和业务模式,比如对无抵押小微企业的贷款。但是,由于传统金融机构的业务信息处理模式只能对抵押物等有限信息有效处理,还无法通过处理海量大数据来获取有价值信息,形成了较大的信息处理瓶颈。

二是数字经济信息变化快、周期短,和“慢节奏”的传统金融信息处理速度不匹配。数字经济下需求的特点是“急、快、短、频”,比如企业资金需求,常常是一周、甚至一两天之内就要求满足需要。而传统金融机构主要依赖客户经理等进行贷前调查、贷中审批、贷后定期走访工作,信息更新的周期长、速度慢,难以和数字经济相匹配,也难以有效防范数字经济里的业务风险。

三是数字经济信息传播快,关联影响更为明显,传统金融机构“单点式”风险防范模式难以应对。数字经济上下游以及关联主体之间的影响会迅速传递开来,成片、成圈、成线地影响相关企业和个人。而传统金融机构主要依赖单个主体的资产、经营状况以及相关信息掌握来防范风险。这种“单点式”风险防范模式在数字经济下会显得非常被动和无力。

数字金融应运而生 厚积而薄发

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正在创造一个个神奇的故事。我国几家新兴金融巨头的崛起表明,金融一旦与技术结合,便会迸发出无尽的力量,BAT(百度、阿里、腾讯)、TMD(头条、美团、滴滴)的充满活力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点。我国很多金融机构已经把信息化、智能化作为提升竞争力和转型的重要工作,积极确立数字化转型战略,构建数字金融生态下的核心竞争力,打造品牌、客户、管理和信息方面的综合竞争优势。可以预见,谁重视和发挥数字金融的潜能和优势,谁就能在未来发展中更加主动。以全国性商业银行为例,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一是利用金融科技重塑银行体系,推动全面数字转型。目前已有较多银行把智慧银行、智能银行作为数字化战略目标,比如建设银行把金融科技作为三大战略之一,对内打造协同进化型智慧金融,对外拓展开放共享型智慧生态;招商银行提出了“迈向 3.0 阶段的经营模式”的阶段性战略,实现零售金融3.0数字化转型,重塑批发业务经营模式等;平安银行全面推进AI BANK建设。

二是建立开放性银行。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要建立与外部合作伙伴的广泛连接。比如,招商银行建立“云+API“,打造开放型IT架构,2019年上半年累计发布API 130个;浦发银行探索实践API Bank开放银行专营路径;中信银行开放银行项目接入21个合作方。

三是重塑技术架构。传统的切片式技术架构不能满足数字化银行发展的需要,较多商业银行开始进行重塑。比如,工商银行向核心业务系统与开放式生态系统“双核驱动”的IT架构转型,打造人工智能、生物识别、区块链、物联网等企业级金融科技平台;建行建设一体化协同研发平台;招商银行搭建面向企业的统一数字化平台;兴业银行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金融基础服务平台建设,云原生、分布式、MASA架构全面落地;浦发银行构建大运营支撑平台。

四是布局线上线下一体化金融。为落实全行互联网金融中长期发展规划,我行自主研发了FIREFLY PaaS移动金融研发平台,全面支撑手机银行5.0、微信银行、直销银行、全民生活等App,打造“千人千面”的个性化、定制化贴身服务,为客户带来了更好的金融生活体验。

五是加强金融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邮储银行制定两年科技队伍建设目标计划,明确要在2019年末总行信息科技队伍规模翻一番,2020年末全行信息科技队伍规模翻一番;交通银行全面启动FINTECH管培生、金融科技万人计划、存量人才赋能转型三大工程。

中小银行方面,由于资本、规模、人才、科技等方面的限制,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和大银行相比分化比较明显。但是这两年,中小银行已从观望状态中走出来,更加重视金融科技的布局和落地,更加深入思考如何差异化、本地化实现数字化转型,已经从“我要做”转变到“全面做”,呈现可喜局面。

多力齐发 促进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

突如其来的新型肺炎疫情像一个放大镜,把我国商业银行的数字化转型成果呈现在人们的面前:多家银行快速升级企业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微信银行和银企直联平台,加快产品开发,满足疫情期间的投资理财需求,比如在手机银行里推出了“在家办”类似服务平台,客户足不出户就能通过银行App线上办理开户、转账、还款、投资、理财等多项金融服务,并将客户经理、网点负责人等通讯录镶嵌进手机银行里,随时随地响应客户需求。此外,通过免费数字技术输出、公共服务平台搭建、线上自动化审批等方式也为抗疫做出了银行人的新贡献。我行供应链金融信融E产品N+N融资模式,能做到线上申请、智能审核、多维度校验放款、远程开户、线上协议签署,并实现最终自动化审批放款。

疫情期间,银保监会也两次发文,“鼓励积极运用技术手段,在全国范围特别是疫情较为严重的地区,加强线上业务服务,提升服务便捷性和可得性”,“要加强全国范围特别是疫情严重地区的线上服务,引导企业和居民通过互联网、手机APP等线上方式办理金融业务”。不过,也要看到,较多商业银行的数字化转型还处在初步发展阶段,还存在服务面窄、业务单一、服务质量较低等问题,还需要从客户经营方式、组织文化理念、数据治理与运用方式等方面加快转型步伐。但是,数字化金融服务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以整个银行的数字化转型为基础,涉及到组织架构、数据治理等多个环节。我国商业银行的数字化转型重点要抓住以下三个方面:

(一)转变客户经营方式

我国商业银行提出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已经有二十多年了,但由于外部市场同质化需求旺盛,实际异化为以产品为中心,关起门来设计好了产品,直接拿到市场推销。这种模式在外部需求旺盛、同质化规模较大时有效,但在客户需求日益个性化的情况下难以为继,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从而真正转向以客户为中心:

一是增强洞察和聚焦客户需求的能力。要建立专门的市场研究队伍,研究社会、经济、行业、区域等发展趋势,洞察市场客户需求先机。同时,将银行所有的客户接触点变成客户需求信息的收集点,加强业务办理过程中的动作、行为、声音、图像等多方位的结构和非结构化数据采集。整合客户信息,建立统一视图的客户信息体系,加强客户数据多维度的挖掘分析,保持自己的长期战略定位和定力。

二是重塑有情感号召力的品牌形象。要改变传统品牌形象千篇一律传达实力和稳重的做法,根据市场目标客群特点,重塑有情感连接的品牌形象。比如新一代年轻人是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土着人,稳定已不是他们选择的首要因素,他们的品牌选择更注重情感释放、自我表达、精神自由的追求等内涵。

三是全面优化客户体验。要改变以往银行单纯以AUM(管理客户金融资产)为客户分层的管理思维,从专业和人文情感两方面满足客户需求。重视客户的个性化需求,要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深入挖掘和动态捕捉客户需求,根据客户自身的特征为客户定制个性化的金融服务和非金融服务。同时,要重视客户服务的自主性和参与性。要加快渠道融合,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发展,确保客户在所有渠道服务体验一致。

(二)转变组织文化理念

一是要融入平等、包容的创新文化。打破以往层级制“条条框框”的束缚,积极对标互联网公司,以项目制为抓手,跨条线跨层级组建灵活的敏捷组织/柔性团队。要建立机制,把决策权交给用户和一线员工,同时要构建专业的、从客户角度思考问题的新型风险管理文化。

二是建立开放、赋能的共享文化。商业银行要主动走出去,利用数字技术和外部第三方进行合作,共同打造客户在生产、生活、商务活动中触手可及、无所不在的服务。同时,改变以往银行“一厢情愿”单一输出思维,主动和第三方合作者一起,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和服务优势赋能合作者,共同打造更为优质的服务,提高客户的整体服务体验。

三是打造和谐、共生的生态文化。要充分应用数字化技术建立员工成长的新模式,鼓励企业多梯次数字人才队伍成长,打造良好的数字人才成长环境,实现与员工共同成长;要担当国之重器的责任,让自身发展与社区、实体经济和社会发展间形成良好的共生文化。

(三)转变数据运用方式

一是把数据作为银行的核心资产来管理。要加快数据治理,进一步健全组织体系,夯实数据基础,提升数据质量。加快业务用例管理和数据分析平台等建设,打造高水平数据专业团队,大力促进大数据规模化应用。

二是要实现数据运用和业务发展的深度融合。要从战略高度确定需要重塑的传统业务和数字化的新业务路线图,明确数字化目标,以业务价值为中心,建立有效机制,通过不断迭代升级,逐步改变原有的营运模式,推动数字技术和业务的深度融合。

三是加强数据安全管理。科学规范数据运用,加强金融消费者保护。

最后需要指出,数字金融的本质是通过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手段与传统金融服务的融合创新,虽然改变了金融交易的载体、渠道、技术和效率,但没有改变交易对象、支付、资产定价与交易的功能,没有改变金融业的风险属性。此外,数字本身是中性的,不合理的运用也会导致各种风险甚至犯罪。正因为如此,监管机构既要对数字金融的发展持包容、开放的态度,也要密切关注其发展中的问题,把握监管与创新的平衡,强调数字金融治理和合法经营,促进规范发展。

THEEND

最新评论(评论仅代表用户观点)

更多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