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下,我们的隐私在哪里

西尼资讯
大数据时代,数据二次利用的不确定性导致事前告知的个人许可模式意义不大,因此应该让数据使用者承担数据保护责任,使其为敷衍了事的评测和不达标准的保护措施承担法律责任。

2020,疫情冲击市场经济,线上商业发展进一步提速,在这个网络科技盛行的时代,大数据被广泛应用,人们的喜好个性,都在网上冲浪后完整地被记录在大数据中。生活在大数据时代下的我们,似乎正经历着《1984》所描绘的场景——无论我们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想了什么,“老大哥”(大数据)都了如指掌。那么,我们是否还有隐私可言呢?

2018年,美国Facebook隐私事件发生,680万用户照片被泄露。导致facebook股价下跌19%,市值蒸发1200亿美元,更重要的是,多达100名第三方软件开发人员可能不当获取了用户隐私数据,包括社交网络上特定群组成员的姓名和个人资料、图片等。引发舆论猛烈抨击,要求扎克伯格引咎辞职。在一系列丑闻发生后,Facebook开始采取措施,限制第三方开发伙伴访问数据。另外,Facebook也表示将开始进行转型,从Facebook传统上对外“广播”一切动态的社交模式转向移动聊天的私密社交模式,这意味着消费者公布的个人信息数量减少,面临的泄露风险也将减少,事件才得以平息。

在国内,大数据也是无处不在。逛完淘宝,下次登录必定有之前多留意过的商品类型;打开百度,浏览历史已经保留了上百条;登陆微博,上次关注的达人又“如约而至”;进入网易云,与历史记录同类型的歌单让人眼花缭乱……

使用大数据分析可以更精准地捕捉到用户喜好,从而获得更多的亲睐,在获利更多的刺激下,平台进一步去采集、存储、循环利用我们的个人数据,收集个人信息。

当世界开始迈向大数据时代时,社会也将经历类似的地壳运动,生产和信息交流方式的变革必然会引发社会管理规范的变革。

对于个人隐私保护的责任,需要从民众转移到数据使用者。

当前,数据的使用依赖于事前的告知与授权。大数据时代,数据二次利用的不确定性导致事前告知的个人许可模式意义不大,因此应该让数据使用者承担数据保护责任,使其为敷衍了事的评测和不达标准的保护措施承担法律责任。

此外,对于大数据运作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操作,将个人隐私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因此需要大数据算法工程师来担任大数据分析和预测的评估专家。他们需要监控数据源的挑选、分析和预测工具的选取,甚至包括运算法则和模型,以及计算结果的解读是否正确合理。

大数据时代并不是一个充斥着算法和机器的冰冷世界,合理运用,才能让我们在享受其带来便捷的同时更安心。

THEEND

最新评论(评论仅代表用户观点)

更多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