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登上风口的互联网医疗,暗藏着哪些风险?

今日头条
医信邦
互联网医疗,正在努力将一种全新的医疗方式融入大众生活:一方面在探索医疗的互联网呈现方式,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医疗网络;另一方面要克服重重挑战,保证医疗质量和公信力。那么,互联网医疗运行中遇到了哪些风险...

互联网医疗,正在努力将一种全新的医疗方式融入大众生活:一方面在探索医疗的互联网呈现方式,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医疗网络;另一方面要克服重重挑战,保证医疗质量和公信力。那么,互联网医疗运行中遇到了哪些风险?

逐利性与公益性的碰撞

在推进互联网医疗的过程中,政府鼓励资本进入医疗领域。大量资本的进入为医疗领域带来了新的生机也带来了更大的风险。

国家对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定的总目标是,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为了保障最大部分人的利益,医改的目标不但要求便捷高效,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价廉。

但是价廉必然导致盈利能力的降低。在推进互联网医疗的过程中,政府鼓励资本进入医疗领域。资本的天性是逐利,资本是一定要盈利的。

价廉是医院公益性的保障。公益性则是医院必备的属性,资本与公益性天生就是对立的。资本的进入是否会冲击医疗服务的公益性?这是一个值得警惕的问题。

配套政策的限制

为了切实推进互联网医疗,国家发布了一系列的政策,但是现行政策在互联网医疗方面依然有很多的问题。

例如,2017年4月,国家卫计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关于加快医疗机构、医师、护士电子化注册管理改革的指导意见》,政策是有了,但是尚未落到实处。

作为一个普通的老百姓,是没有可靠的渠道查明网上的某个医生是否有行医资质的。医生在互联网上的资质认证问题得不到解决,人们对互联网医生就做不到百分百的信任。

在药品、器械方面,配套政策也没有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比如可穿戴设备,现在大对数产品都是打擦边球,没有几个真正属于医疗设备。国家对于医疗设备有严格的监管政策,报批、审核等流程复杂。

大多数的可穿戴设备真正意义上是属于运动设备,那这些设备测出来的数据能否作为医疗数据,给医生的诊断做参考?

不管是医生,还是药品、器械等等方面,互联网医疗政策看似遍地开花,但是真正落到实处,能解决互联网发展问题的依然是少数。

倒逼改革不乐观

在推进互联网医疗的时候,我们希望互联网医疗能倒逼医疗体制改革。比如用人体制改革,促进多点执业。

但是现实情况是多点执业落实困难,甚至出现过三甲医院院长限制医生多点执业的新闻。

用互联网医疗推动医疗服务模式的改革也是一个重要目标。将传统模式中疾病治疗为主转变为以疾病预防为主。也就是我们现在经常提及的慢病管理。但是慢病管理却任重道远。

The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做过一个关于慢病管理的临床试验。实验假定患者可以注意疾病的变化的先兆并及时采取处置措施。2016年发布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无差异。

也就是说,就算可以进行慢病管理,知道按时服药,改善生活方式可以减轻疾病,人们也并不实际执行。慢病不致死导致患者依从性极差。

同时健康监测也不易持续。根据腾讯用户研究中心《2014年智能可穿戴市场白皮书》的数据看,智能可穿戴设备认知率54.6%,使用率为2.9%,认知到购买的转化率为5.3%。智能手环3个月内流失比例高达86.9%。

使用智能可穿戴设备的人只是小部分,流失率极高。同时这些智能可穿戴设备属于非医疗器械,所得论据沦为“诊断噪音”,几乎没有医生据此诊断治疗。

用人体制改革受制于我国现有的聘用制度,医疗服务模式受制于患者本身。不管是用人体制改革还是医疗服务模式的改革,互联网医疗的倒逼作用可能都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巨大。

经济学悖论

便利的医疗条件也带来了另外一个问题:经济学悖论。

过于便利的就医条件可能会刺激非理性消费。

美国也曾经研究过这个课题。在看病不方便且贵的时候,人们可能小病不看医生,忍一忍就过去了大病才看医生。医疗条件方便且低廉的时候,大病小病都去看医生,有病没病都去医院看看。

反正看病价格低,又方便快捷,那我有事没事都去看看,图个安心。这可能会成为很多人内心的想法。

这种心态会导致医疗服务量大幅度增加。原本创建方便快捷且低廉的就医条件是想控制医疗服务费用,但是医疗服务量的大幅度增加必然会导致医疗服务费用的大幅度增加,这与我们一开始控费的目的是背道而驰的。

解决看病难是个伪命题

互联网并不能增加稀缺的医疗资源。看病是医生看,不管互联网怎么发展,都不会带来医生数量的增加。互联网并未改变生产关系,因为互联网不是医疗服务的主体。

互联网最终还是需要医生提供服务。想靠互联网医疗从根本上解决看病难问题是不现实的。

或许有人提出质疑,互联网医疗的目的是更好的利用医生的碎片化时间。但是现在很多人的心理是,看病一定要找名医,名医有几个有碎片化时间?医生要搞临床、学术、教学,还要评职称,也有自己的生活。医生利用休息时间坐诊的意愿有限。

互联网可能成为“门槛”

与大众关于我国网络普及率非常高的想象不同,我国在国际电信联盟评比的ICT发展指数排名中排名80位,甚至不如乌克兰等一些国家。提高我国的网络覆盖率和有效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Measuring the Imformation Society Report 2017》,2017.11

数据来源:ITU(国际电信联盟)

据统计,我国现在互联网普及率是55.8%,也就是说还有44%的人不上网,那么这一部分不上网的人的利益如何保障?会上网的都是年轻人,特别需要医疗资源的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根本不会上网。

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中心《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8.01

同时网民年龄与患者年龄重叠度不高,可以发现,发展的比较好的互联网医疗,都是妇产科和儿科一类。针对老年人的互联网医疗都发展缓慢。

数据来源:Analysys(易观智库)《中国移动医疗市场年度研究报告2016》,2016.05

互联网在此时反而成为了一道“门槛”,把不会上网的人排除在外,所以在推动互联网医疗的时候,怎么保障这一部分人的利益值得思考。

互联网医疗的未来

互联网医疗具有非独立性。互联网医疗是传统医疗的有效补充,也是未来医疗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互联网医疗与现有医疗相互补充,解决医疗及时性和便利性的问题,但是线下医疗依然是不可替代的。

互联网医疗不是神话,它带来了很多的便利性,但是同时互联网医疗也有天然的局限性。当前的互联网医疗应用大多属于周边服务,主要改善患者的就医体验,很少涉及到医疗核心业务。

所以与传统厂商结合,弥补行业积累的不足,不失为一条互联网医疗可持续发展之路。互联网厂商,相对于传统厂商,对于医疗业务的理解依然存在差异。腾讯公司入股东华,蚂蚁金服入股卫宁,与创业软件合作,都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与探索。

THEEND

最新评论(评论仅代表用户观点)

更多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