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包户制”带领当地人们群众发家致富

江西日报
佚名
(原标题:有困难找“群主” 彭高镇“互联网+包户制”为百姓奔小康护航) 互联网的出现带动了一片新的蓝图,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很多农村也投入到这个大潮中。彭高镇党委为了切实解决群众...

(原标题:有困难找“群主” 彭高镇“互联网+包户制”为百姓奔小康护航)

互联网的出现带动了一片新的蓝图,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很多农村也投入到这个大潮中。彭高镇党委为了切实解决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利用互联网+的思维模式开展群众工作,实现“互联网+包户制”带领当地人们群众发家致富。“互联网+包户制”的实施拉动了政府与人们群众之间的关系,提高了政府官员的办事效率,减少了双方之间的矛盾,关系更加融洽。

“群主,我家想建个养殖场,不知道要办些什么手续,请帮忙问一下?”“群主,我家种的黄芽白卖不完,还有几百斤,请帮忙联系一些食堂?”“谢谢您,群主,我家的困难已经解决了!”近几个月来,一句“有困难找 群主 ”的顺口溜,在彭高镇老百姓中传得火热。

今年7月起,彭高镇党委为深入拓展“连心工程”,实现“与群众交心,把距离拉近,让政策落实,将问题解决”,切实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用互联网+的思维和模式开展党群工作,在彭高镇全面铺开党员干部“互联网+包户制”(即“群众工作室”微信群),帮助百姓致富奔小康,要求镇、村每个党员干部在职期间服务一至两个村民小组,组建微信群,形成一种常态化、制度化、线上线下并进的包户制度。

包户的每个党员干部充当包户村民微信群群主,对群进行统一管理,相关信息统一发布;对邻里矛盾及时调解;对镇党委、镇政府的相关政策进行传达,组织学习;对相关网络不实谣言进行辟谣,传递社会正能量。同时,镇党委还要求包户的党员干部线下也要与村民进行密切联系走访,将联系牌挂在群众家门口,亮出名字、电话、责任和服务承诺,每周必到包户村民小组上门走访。村两委干部也要按分片区域入群,做群众贴心人,两代表一委员、乡贤同时进入所在的相应区域群。

为了让活动不流于形式,切实保证活动效果,镇党委规定:群众反映的困难和问题,村两委与包户干部解决不了的,提交镇群众工作室,再由工作室对群众诉求分类整理,并以督办函的形式下放到各线进行依次分批处理。镇政府定期对包户微信群进行检查和督导。

彭高镇位于萍乡市北部,下辖9个行政村,21000余村民。镇干部共建了156个微信群,基本将每户都纳入了微信群,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随时随地与村民保持着联系和沟通。

镇党建办科员华丹,她管理着13户村民,对群成员的家庭情况、性格爱好了如指掌,不单在线上将自己掌握的相关政策、条款、通知及时向村民传达,答疑解惑,有时下班后,还走村串户到村民家问长问短,掌握他们的最新思想动态和需求。

坛华村41岁的村民李希萍,因一场意外左下臂被截肢,妻子下肢残疾,家庭经济十分困难。镇工会干部李清建立坛华村25组连心群后,了解到他的特殊情况,立即与上栗县残联联系,对李希萍家免费实施无障碍改造。

“互联网+包户制”实施3个月以来,发生了喜人变化:政府与群众关系更融洽了,干群关系更密切了,干部办事效率提高了,矛盾纠纷变少了,镇干部走村入户时热情打招呼的人多了。

镇党委书记罗俊湘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开展这个活动的目的就是将微信群打造成党员干部的工作群、群众的家人群、党员干部跟群众的连心群。党员干部只有以眼洞察民情,以耳倾听民声,以嘴为民请命,以腿奔走呐喊,以心联系群众,以情赢取民心,入村入户,与老百姓同吃同劳动,才能真正了解群众需求,为群众办实事。”

THEEND

最新评论(评论仅代表用户观点)

更多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