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6大“黑洞”大数据降不了?

牛毛细雨
佚名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创新,大数据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毫不夸张地说,大数据无处不在。但大数据不是“神仙”,我们不能将它“神化”,它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今天,小...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创新,大数据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毫不夸张地说,大数据无处不在。但大数据不是“神仙”,我们不能将它“神化”,它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今天,小编就带领大家看下,大数据做不了的六件事情。

1不能预测用户的创意和想象

大数据来源于现实,但是人类的行为活动却不一定由现实支配。用户创造性的思维与想象总是天马行空、超越现实,由此决定的用户行为往往是无法预测的。

因此,美国科学家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大数据时代》的作者)直言:“大数据‘算’不出来人们的创意和想象”。

大数据常常忽视人们创意的杰作。当大量消费者对某种产品产生兴趣偏好时,数据分析通常可以敏锐地预测到这种趋势。然而,一些充满创意性且价值很高的产品在起初就被数据摈弃了,因为这类产品不是人们熟知的。

2不能代替人类思维

大数据通常可以为企业的决策人员提供一些问题的解决方案,但决策人员最终选择哪个方案、做出何种决策,还是要通过思维的考量自己决定。人类的决策不是一个单独事件,而是处于一定的时间背景之中。经过千百万年的演化,人脑善于处理背景下的现实。

比如,无论故事情节和背景多么复杂,人脑依然可以条理清晰的讲述出来。数据分析则不会叙事,更没有思维浮现的过程。即便是一个简单的童话故事,数据分析也无法解释其中的思路。

3不能预测超越人类认知范围

大数据是基于历史数据预测未来的,这也是大数据的核心功能。但是大数据无法预测毫无先兆、超越人类认知范围的事情,这类事情就是人们常说的“黑天鹅”。一旦历史不可掌握或者根本就没有历史数据,大数据也就无计可施了。

4大数据掩盖了价值观念

收集的数据永远做不到最原始,因为大数据在采集、处理过程中难免被融入数据分析师的价值观和倾向性,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最后的分析结果。数据分析结果表面上是客观公正的,实际上数据构建到解读的过程都体现了价值选择。

5无法描述客户情感

大数据很难表现和描述用户的感情,分析人类情感、社会关系、前后关联等问题是大数据不太擅长做的事情。大数据只能表示用户正在做什么,而不能体现用户在做什么的时候是怎么想的、有什么样的背景以及用户的情绪波动是什么样的。所以,大数据是不能直击用户心智空间,理解用户价值观的。

比如,通过通话记录数据分析得知客户在今年连续几个月的时间里与数十位朋友的社交互动情况,却不能分析出客户与每位朋友见面时的感情异同。因此,数据不能帮助人们进行社交关系的决策。

6制造出更大的“错误”

随着大数据资源的丰富,统计数据上的各种相关关系越来越多,很多数据相关关系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在真正解决问题的时候可能会让人做出错误的决定。而且这种错误性随着数据量的增长呈数级增长。在这个庞大的“错误”里,人们要发现的有价值的信息被越埋越深,数据扩张带来的噪音淹没了很多重大发现。

个人认为,大家都喜欢技术的进步所带来的各种便捷,但更喜欢有感情的交流。人的生活越来越数字化,被他人理解、被他人关爱才显得弥足珍贵。那些最终赢得消费者的企业,通常不是擅长利用大数据的企业,而是通过大数据对消费者付出真实情感、人性化的企业。

大数据的核心功能就是关联预测,比如电信企业利用离网用户在离网前的行为模式数据,就能推测出所有在网用户在某个时期的离网率。类似的还有用户更换手机频率、偏好机型的预测等。

大数据还能帮助企业挖掘客户的兴趣偏好、渠道偏好等。在数据分析系统的实时触发作用下,系统会在适时的情境中捕捉到机会,触发企业完成相应的动作,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精准服务与营销,做到适时适量地正中客户下怀。有效地利用数据可以提高企业的营销效率以及客户口碑。

大数据能够记录用户的各种基本属性特征、行为轨迹。但在很多情况下,用户的行为具有偶然性,用户的行为并不能完全反映其真实意图。从这种角度来看,大数据的黑洞是永远存在的。

(原标题:大数据应该了解的6大“黑洞”)

THEEND

最新评论(评论仅代表用户观点)

更多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