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政研究 | 「区块链+政务服务」:数字政务的场景变革与范式迁移

信息化观察网
智政院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新技术的日益成熟,全社会或各领域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日渐完备,数字时代被不断的催化加速。而区块链作为数字时代的底层支撑和关键技术,逐步的对数字资产进行重新定义,同时,在金融服务(资产管理、供应链金融)、产品溯源(防伪溯源、物流溯源)、政务民生(便民服务、社会公益、发票/票据)和鉴证确权(公民财产、数字版权)等领域的「大显身手」,加速社会生产生活中相关领域的产业逻辑变革。
          引言
 
          区块链技术是由密码学、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多种科学技术交叉融合形成的新技术,并且是加密算法、分布式数据存储和共识机制等技术在互联网发展环境中的创新应用。通俗的来讲,可以把区块链形象的理解为是一个由多方参与「记账、监管」的「共享账本」,但是这个「账本」是一个利用多中心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和加密算法等技术,实现全程留痕、不可篡改、可以追溯、公开透明、集体维护目标的有顺序时间戳的「账本」。虽然比特币成为区块链技术的符号式应用的一种,但面向行业的数据上链正在成为区块链市场爆发的前夜。
 
          「区块链+政务服务」逐步在数字政府领域获得认同与推广应用,智政院认为主要存在三方面因素影响:一是互联网的发展推动了数字空间从信息传递向价值传递转移,从信息互联向价值互联迈进,区块链技术可以提供较为有效的支撑;二是随着互联网应用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个人隐私保护需求逐渐攀升,对传输数据的开放规则、共享机制以及价值认定,推动了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三是用户的服务体验创新需求加速提升,比如在政务服务的「一网通办」、「免证办」等方面,基于区块链的个人数据与资料共享,需要区块链技术提供支撑。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新技术的日益成熟,全社会或各领域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日渐完备,数字时代被不断的催化加速。而区块链作为数字时代的底层支撑和关键技术,逐步的对数字资产进行重新定义,同时,在金融服务(资产管理、供应链金融)、产品溯源(防伪溯源、物流溯源)、政务民生(便民服务、社会公益、发票/票据)和鉴证确权(公民财产、数字版权)等领域的「大显身手」,加速社会生产生活中相关领域的产业逻辑变革。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壮大,也在不断地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区块链的描述也由最初的「智能产业链」、「数字经济」逐渐转变为「区块链技术+社会信用、农产品溯源或供应链管理」、「区块链+无证通办」或「链上政务」,区块链的应用方向逐渐多元化。
 
          「区块链+政务服务」的政策信号与地方实践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20余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将区块链写入2020年工作政府报告。通过梳理多地政府工作报告的内容发现,区块链目前大多是明确规划发展的方向,落地案例的微乎其微,但多个省市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有提及「区块链+政务」场景。强调区块链+政务的省市有福建、甘肃、江西和北京,其中,福建的「链上政务」、江西的「赣服通」等项目已开展实施,且是当地政府「区块链+政务」的「旗帜工程」。
 
表1:部分省市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区块链和政务服务相关的关键词摘选
 
          此外,2020年上半年全国已有贵州、湖南、广州、宁波、长沙等多个省市相继发布区块链发展行动规划或区块链专项政策,其中湖南、贵州、海南、北京和河北出台涉及区块链专项发展政策,从各地出台的区块链政策中可以看出,金融、政务、跨境电商领域或许将成为区块链发展的重点领域。
 
表2:国内部分区块链发展行动规划或区块链专项政策汇总
 
          从杭州的「政务区块链底层系统」、北京的「区块链+不动产登记」、重庆的「区块链政务服务平台」以及淄博张店的「区块链+政务服务」平台的应用来看,「区块链+政务服务」目前主要是在政务服务数据共享的基础上,借助区块链的不可篡改性、可追溯性及智能合约等特点或关键技术进行身份认证、鉴定确权、信息共享等,完成「数字身份」认证和数据上链等动作,实现高效便捷完成身份核验、材料核验等工作,简化政务服务不同参与方参与「交易」的流程,减少不同参与方的成本,同时也使得身份认证、材料核验等的工作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表3:国内「区块链+政务服务」部分应用/平台汇总
 
          「区块链+政务服务」的场景形态与案例洞察
 
          从智政院的调研与观察来看,目前区块链技术在政务服务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身份认证、电子证照、电子票据和不动产交易或登记等相关领域,国内外已有部分地区、机构或部门实现了「区块链+政务服务」应用场景的落地。
 
 
表4:国内「区块链+政务服务」部分应用场景汇总
 
          核心场景一:个人身份认证
 
          区块链技术的加密传输和数据共享机制,为实现用户身份信息跨平台认证、验证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法,在减少用户在使用政务服务平台「阻碍」的同时,也减轻政府部门进行政务服务过程中的「身份核验」难度。另外,信息上链、材料上链,甚至电子证照上链,在实现政务数据跨部门、跨层级的可信互识及共用的同时,也通过提高数据保密程度和材料复用程度,为「不见面审批」提供更加智能化的服务。
 
          案例分析:
 
          江西—「赣服通」3.0版:借助大数据和区块链等新兴信息技术为支撑,利用区块链技术的不可篡改、可追溯和智能合约等特点,保障数据同源性、功能同步性,以此推动一批事项实现在手机端「不见面审批」、推动一批服务实现「无证办理」,发挥区块链技术在数据共享复用、业务协同处理等应用场景的效用。并且在全省一体化在线服务平台等的支撑基础上,通过人脸识别认证和信息授权服务,实现自动调取、使用相关的证照数据,甚至自动生成办事材料,使得「区块链+电子证照+无证办理」的应用模式得以实现,达成构建可信的政务环境和提高政务服务效率的目标。此外,用户还可以查看授权记录和用证记录,让用户安心「授权」!
 
 
图1:江西—「赣服通」3.0版区块链技术实例
 
          浙江—浙里办(温州):「个人数据宝」应用平台依托浙江政务服务网数据库,再加上「区块链」技术的加成,将政务数据向数据用户本人开放,实现个人数据的精准匹配、便捷查询和授权使用。平台在保证个人数据不被盗用和滥用的同时,还向金融、通讯等行业或公共服务场景延伸,实现审批一证通办、银行贷款快速办和证件到期提醒服务等。同时,若用户在「个人证照」中发现个人数据与真实证照存在缺失或错误,还可在线提交纠错申请,由数源部门进行核验修正,并且用户可以通过「纠错进度」查看问题数据处理进度、结果。
 
 
图2:浙江—浙里办(温州)区块链技术实例
 
          深圳--「i深圳」APP区块链电子证照应用平台:平台借助区块链技术的同步记账、身份认证、数据加密和数据不可篡改等特征,提高电子证照信息的可信任程度和可追溯性。到2019年12月初,「i深圳」已实现了居民身份证、居民户口簿等24类常用电子证照上链,并且支持通过直接授权或扫码授权等形式,授权他人在特定应用环境中调取使用电子证照,实现电子证照在办事服务过程中的自动化调用录入,这样一来办事者填写录入相关信息或携带纸质证明材料办事的不便程度将大大降低,避免忘带证件「反复跑腿」。
 
          核心场景二:出生证明签发
 
          巴西:2019年巴西发布了首个完全使用区块链技术记录的出生证明。这项利用了区块链技术的出生证明,加快了新生儿登记过程,也同步提高了出生证明的记录效率。并且根据相关负责人的解释说明获悉,在使用区块链技术进行记录出生证明时,儿童注册方法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医院出具「生产声明」,第二阶段是父母在平台上创建一个数字身份,信息发送至公证处,最后就是完成制证。
 
          核心场景三:行政审批服务
 
          「区块链+行政审批」的基本原理是借助区块链技术加成的政务服务审批工作,在运行流程中首先将需要审核资料的电子化,然后再借助编入触发机制的智能合约技术,获取了自动化审批的优势,提高在线审批效率。
 
          案例分析:
 
          北京「区块链+不动产登记」线上服务:北京市推出「区块链+不动产登记」7个应用场景,办事群众或企业可以登录不动产登记领域网上办事服务平台办理相关区块链应用场景业务。比如,不动产权利人在申请办理抵押注销登记业务时,完成信息填报后,经由计算机智能审批,抵押注销登记业务实现自动审批、自动登簿,大大提高了审批效率,有效地缩短了办理时间。
 
          「区块链+政务服务」发展障碍与对策建议
 
          近几年来,区块链技术率先在政务领域落地发展,并且政务领域的「区块链+」的应用场景也在不断的创新丰富。但是,受限于区块链技术是一个新兴的信息技术,自身的产生时间和发展时间都是较短的,其本身可能会是存在些许的不成熟之处,那么就可能在「区块链+政务服务」的实际运行过程中曝露出一些问题。
 
          一是「区块链+政务服务」标准不适配。区块链政务服务技术标准未统一,「孤链信息」仍有可能存在。从目前的发展形势来看,各地的「区块链+政务服务」的应用正处于一个创新丰富的阶段,并且也有一定的应用成效。但是各地在「区块链+政务服务」的开发建设过程中,正在暴露由于不同的需求差异、技术标准不统一而导致的「上链难」问题。如果使用不同的技术标准来构建「区块链+政务服务」系统或平台,那么对「区块链+政务服务」解决数据共享、隐私保护的「乌托邦」理想可能进一步催生新的「数据烟囱」或「数据壁垒」,因此从顶层设计层面加快对区块链行业标准、技术标准的制定和统一十分必要。
 
          二是区块链的「信任数据」与上链数据本身的可信度是两回事。以自然人用户为例,与自然人相关的政务服务数据涉及数个部门或是领域,信息的采集或许也存在多个途径,那么多个途径或是渠道采集产生的数据,或许可以通过相互校验来验证数据的准确与否,但是却无法避免数据错误的存在,那么上链的数据可信度也会有所影响。比如某个证件的有效期限或许会被错误录入,那么此时从数据源头上链的数据从初始阶段就是「不可信」的,这种错误的信息要能够被纠正并且要提供给用户「纠错渠道」的。「上链」数据的可信与否?是否可以被纠正?这是推动数据上链的第一道门槛。因此,加强数据治理、提升数据质量,依然是当前推进「区块链+政务服务」首要工作。
 
          三是智能合约的「漏洞」与担忧。区块链技术中的智能合约特性,可以很好的服务于政务服务中的政策兑现、福利发放等业务自动审批工作。智能合约是由编程控制,提前将触发条件写入程序或编码中,但是现有智能合约编码工作量较大,在编码过程中能够避免编码漏洞的存在吗?漏洞的存在会不会导致智能合约不正常运作,比如养老金错发?那么为了避免智能合约的漏洞,是否可以按照各种可能性进行逐一测试或是专家审核。另外,由于现行法律法规或是地方规定,某些政务服务场景仍须要人工处理,同时加上公众的法律观念短时间内难以扭转,利用区块链技术的智能合约或许带有一定的法律风险。因此,区块链的智能合约技术模式可能会遭遇自动驾驶一样的难题:即自动驾驶可以保护驾驶人的安全,但自动驾驶如何识别驾驶人的主观错误或伤害行为?因为要确保「区块链+政务服务」公平普惠安全运行,有必要在重要项目和场景上线的前中后期开展专家与公众参与的评审机制,并定期发布运行动态报告。可以参考纽约市的城市运行算法评审与监管模式。
 
          四是需要廓清「区块链+政务服务」的应用边界。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其应用场景在不断的丰富,而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场景多是借助区块链技术解决信息不对称、数据无法交互匹配、多个政务服务参与主体之间的信任度、协作度和行动一致性较低的问题。但是「区块链」技术将政务服务的多个参与主体联系在一起,那么就不可避免的产生了使用边界的问题,比如什么样的信息可以上链,由谁来写入信息,信息上链的具体要求有哪些?根据对当前各地的「区块链+政务服务」应用分析可以发现,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都是需要调集多方数据来支撑智能合约或是「免证」。目前来看,区块链在政务服务的应用领域多是涉及数字身份、司法、税务、不动产登记等应用场景,并且在数字身份领域的应用又多是集中在公民身份管理和电子证照应用中,同时最显著的作用在于提高了政务服务效率,减少政务服务参与方的成本。那么基于公民身份管理和电子证照的应用基础,在未来能否将区块链在政务服务领域的应用拓展至教育、食品药品安全等重点领域,比如毕业证书的补办,能够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智能化办理?工商注册、征拆迁资金管理、便民服务或是公共服务等相关领域能否再继续加大「区块链+」的应用及支撑,为智慧城市、数字政府添砖加瓦。因此,区块链技术对政务服务领域的价值,本质依然是数据治理的能力与应用能级问题。当一项新技术进入城市与政务的应用场景,在分享其带来技术红利的同时,更需要警惕地界定其范围与边界,以提前预防其对真实世界的破坏性。当区块链以联盟链的方式从机构、部门、区域介入整座城市甚至国家系统的运行,像规范个人隐私数据使用场景一样,去规范和监管区块链的应用显得十分必要。
THEEND

最新评论(评论仅代表用户观点)

更多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