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农业”谁的荷尔蒙在飞?究竟是路,还是坑?

今日头条
农庄设计
导语:2015年,一号文件重点强调农业电商,快速掀起了“互联网+农业”的大潮。遵循“唯快不破”之道的互联网企业纷纷行动起来,瓜分十万亿级市场。三年过去了,“互联网+农业”发展得...

导语:2015年,一号文件重点强调农业电商,快速掀起了“互联网+农业”的大潮。遵循“唯快不破”之道的互联网企业纷纷行动起来,瓜分十万亿级市场。三年过去了,“互联网+农业”发展得怎么样了?

2015年,一号文件重点强调农业电商,快速掀起了“互联网+农业”的大潮,互联网+农业是下一个风口的说法不绝于耳。

风口在哪,活路就在哪!时代抛弃一个人连再见都不会跟你说!闻风而动的互联网企业纷纷行动起来,瓜分近十万亿的“互联网+农业”大市场。

三年过去了,正在发生的“互联网+农业”对农企和农民来说,到底是路还是坑?

一、为什么我们需要“互联网+农业”?

农业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百姓丰衣足食的生活保障,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产品需求一直处于增长阶段。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农业发展也逐步进入新阶段,出现了农产品供求两旺的发展态势。

然而国内很多地方出现农产品滞销现象,归根到底还是传统的产供销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所导致。加之现代农业的迅速增长是建立在机械化、化学投入(化肥、杀虫剂、除草剂等)基础上,长此以往造成土壤污染、地力下降、农作物减产,传统农业面临重重困境,急需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态新路,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互联网+农业”谁的荷尔蒙在飞?究竟是路,还是坑?

如今各行各业都在积极响应“互联网+”政策,互联网正深刻改变着各个行业,尤其是像农业这样相对落后的传统行业。

可是,在互联网与农业融合发展的实践中,实际效果和外界期望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在融合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平衡不充分的情况。

二、互联网+为何与农业“不对付”?

互联网时代的唯快不破与农村的不紧不慢形成鲜明对照,欲速则不达。

1.落地不到位

很多高大上的东西放在那,距离一般生产还有距离。到今天为止,农业物联网的成本已经下降很多,但便宜的还需要千把块钱,农民愿意要掏这个钱吗?不掏,我种一亩地才挣几百块钱,怎么会掏?所以距离真正的生产应用还有距离。

2.基础不牢靠

农村电商、农产品电商出的所有问题,不要在电商上使劲敲脑袋,把电商团队整死,而是要认真思考农村和农产品电商这一个生态体系,不是某一个方面有短板,而可能连木桶都没有。信息通信不行,交通物流不行,仓储加工不行,其背后更有农村和城市的截然不同。推动互联网+农业,是需要信息通讯、交通物流、储藏加工、现代营销等多个体系相融合的复杂系统工程,非一时之功可以见效。

以农村物流为例,城市是每平方公里1万人,派一个快递小哥把一个片跑完了就能挣钱,农村每平方公里才几个人,算一下账,不要说放在新疆,就放在普通的山区,最远的距离到家上百公里,谁愿意送?靠补贴往前走,是没有前途的,因为你的成本是硬成本,降不了,短期内不可能指望农民一天下10单。

那怎么办?唯一的办法是,上面千条线,下面一针穿。所有的农村物流,不要分京东、淘宝、天猫,还是邮政、圆通、顺丰,共建第四方物流,一个县一个分仓,合并起来往下送,再把要寄出来的收回来,分出去。

这一点对各大平台和物流公司很有意义,如果自己干,就是把老板变成了伙计,很悲催;如果委托给第四方物流,就是当老板雇伙计,而且是美其名曰把创业的机会让给了在县城干物流的创业者,当然他们有精明的人,算成本比更精,更接地气,随着业务增长也能赢利。特别是对电商平台而言,谁先抓住县域内有第四方物流苗头的团队,谁就赢了,把自己回归到平台的角色,千万别再干具体笨重的活,把它交给农村创业团队。

三、政府应该做什么?

电商是互联网上的商务,没有互联网就没有电子商务,这是基本前提。所以,互联网+农业,首要解决网不通不快、费用还高的问题。政府应加快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服务体系,并针对推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配套落实政策性保险,着实为农民分忧解难。

另一方面,要加强信息教育。“互联网+农业”能否顺利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民对其认知程度的高低,这就需要政府积极地宣传与引导,帮助农民成为网络营销的主体。同时,还可以鼓励引导农业金融与电商平台深度融合,升级农村金融服务。

四、解锁更多“互联网+农业”的实现途径

互联网+农业还会带来什么?“+”号后面为我们提供了极大的想象空间。

1、跨界农业

提高农业附加值,积极探索产业结合。

比如农业与旅游业结合诞生观光农业;农业与金融结合诞生农村金融;农业与文化产业结合诞生文化农业等。

2、定制农业

利用“互联网+”技术,搭建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的平台,使消费者的需求直接传达给生产者,生产者将生产过程和质量再通报给消费者,实现了生产与消费的信息对等,解决传统农产品的流通问题。

3、平台农业

平台农业实际上就是资源整合的农业,通过平台将土地、劳动力农业生产资源等进行整合,农业从业者再根据自身资源供给与需求情况来实现供需对接或资源共享。还有一种平台农业就是电商平台。

(1)农村电商、农村代购

农民口袋逐步富裕,对品牌商品的需求逐步提高,但缺乏购物途径。

①借平台发展模式:阿里村淘、京东代购模式。这需要向平台电商申请,同时具有一定的门槛。

②自主创业模式:集中本地用户的需求,集中向各大平台下订单代购模式,这种模式可以带动更多的农村互联网新锐人群的加入。

(2)县域农村电商物流

京东、阿里菜鸟等各大电商平台为了布局农村电商,都在通过各种的模式推动县到村打通了县到村级的物流,对于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都有价值。

(3)农产品电商(F2B和F2C)

农产品直供模式当前主要聚焦在城市本地化为主,消灭中间的渠道,直接将产地与城市酒店、食堂、学校、机关等机构对接。

(4)农资集中采购平台、农机融资租赁

结合农村对农资、种子、农业机械的需求,完全可以搭建一个农资的集中采购平台。涉及重大的农业机械设备,可以和金融机构推动融资租赁模式,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5)农超对接

农超对接的实质就是农产品供应链的优化,主要解决的问题是通路巨大的交易成本和漫长的流通速度。

农超对接缩短了超市和农户的距离,稳定了流通渠道和价格,避免了生产的盲目性,不但给农户带来了实惠,而且增加了超市的竞争力,可以说是一种多赢。

(6)农村旅游平台

农业互联网化,带动的不仅仅是商品买卖和服务,在全国地标性特产的地方,搭建农村旅游体验的大平台,以吃货体验+乡村游+订单农业+互联网营销为一体。

4、精准与智能农业

利用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与智能化技术来实现农业的智能化种养殖、管理等方面,解决目前我国农业存在的管理粗放、抗风险能力差的问题。同时通过建设智能化设施设备、智能化管理系统、智能化农业工厂等来实现智能化、精准化、精细化生产管理。

(1)农产品市场与产量的精准预测

通过数据的收集、处理、分析,再根据以往的数据结合当季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准确地推测出未来产品的市场容量、需求量、价格等信息,走出“谷贱伤农”等现象的怪圈,从根本上解决农业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2)精准营销

精准营销是指通过对消费者喜好偏向的调查,再通过大数据进行规律分析,圈定产品的潜在消费群体,通过对这些群体进行个性化对比,开展特色化的市场营销服务。

(3)农业生产智能化管理

利用物联网技术与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农业的高度自动化生产,让农民足不出户管理农场。

5、安全农业

(1)农产品质量追溯

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信息化管理,是区域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统一发布和查询平台。

根据农产品“一物一码”标准,消费者可以通过短信、电话、POS机、网上查询、智能手机扫描二维码、条形码等查询方式,准确了解农产品从生产、加工、物流、仓储、销售等全过程的信息,选择放心产品。

(2)农产品第三方检测

第三方检测机构以公正、权威的非当事人的身份,根据相关法律、标准或合同进行商品检验活动。

第三方检测不仅可以帮政府摆脱“信任危机”,还可以为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支持,过去由于抽检成本较高,经常为了抽检一小块样本而奔波数千里,在互联网时代,取证、抽检等过程的网络化,降低了检测成本,促进该产业的发展。

6、数据农业

互联网时代,数据将成为最重要的资源,对数据的收集、挖掘、连接、分析和运用,可以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有效的指导。数据农业就是要通过大数据分析,来了解原料生产、产品加工、市场交易、消费反馈等信息,从而指导农业从事者生产经营。

一般来讲,大数据中的“数据”具有海量性、实时性、多样性和动态变化性四个基本特点,而这四个基本特点也就造就了可以利用大数据来进行一系列的分析挖掘工作。

2020年我国农村电商市场规模将达到1.6万亿元

“互联网+农业”不仅推进了农业的标准化与规范化,节省了人力成本,同时提高了品质控制能力,增强了自然风险抗击能力,更是打开了农产品销售的空间。

当前,“互联网+农业”初具市场规模,随着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和电商扶贫等政策的实施,我国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迅速,呈现东中西部竞相迸发、工业品下行和农产品上行双向流通的格局。

截至2017年底,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1.2万亿元,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2400亿元,同比增长53.3%。预测其未来五年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38.87%,到2020年我国农村电商市场规模将达到1.6万亿元。

互联网助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互联网技术被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销售领域,带动农业走出困境,创新产供销模式,创造出更高的价值。

THE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