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互联网+N”构建审判新模式

人民法院报
佚名
设置导诉机器人提供智慧化服务,轻点鼠标让“老赖”财产一目了然,电子竞价取代“击锤成交”……在安徽省合肥市,诉讼越来越智慧、越来越便捷。“互联网+N”的新型诉讼模...

设置导诉机器人提供智慧化服务,轻点鼠标让“老赖”财产一目了然,电子竞价取代“击锤成交”……在安徽省合肥市,诉讼越来越智慧、越来越便捷。“互联网+N”的新型诉讼模式,让法院充分沐浴在前沿科技的春风中;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在司法领域的全面应用,也为诉讼群众带来了一场智慧服务的洗礼。

互联网+诉讼服务 诉讼更便捷

“法院受理材料,多长时间可以立案?”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当事人提交起诉材料后,对于符合条件的,法院会在七日内立案,并通知当事人……”

2018年4月12日,记者打开合肥市庐阳区人民法院微信公众号,点击主页下方的“小法智答”,输入上述问题,即刻得到了答案,亲身体验了一把“小法智答”带来的便捷。

“小法智答”以人工智能和司法大数据技术为支撑,可为群众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法律咨询服务,能够回答近5万个法律专业问题,范围涵盖民商法、刑法、行政法、诉讼法等多个领域,并可根据问题进行逻辑判断,智能推送类似问题解答,更方便群众使用。截至目前,“小法智答”共为171.6万余人次提供专业的法律服务。

蜀山区人民法院与新浪合作开通的“e调解”服务平台,主要针对案情简单、责任明确的物业管理、保险合同、劳动争议、交通事故、婚姻家庭等类型案件开展网上调解工作。当事人只需要一台加装摄像头并接入互联网的电脑,登录该平台后,便可收到关联案件的裁判案例及庭审录像,若当事人确定需要调解后,可自行选择在线调解员,并邀请另一方当事人加入,实现三方“面对面”网上调解。

为进一步方便群众诉讼,2018年3月26日,合肥市中级人民法院正式发布了随机分案操作规程。

“只要点击自动分案按钮,一批案件就能自动分配到各入额法官手中,系统自动生成分案花名册。当事人通过诉讼服务网和12368热线等渠道,很快就能查询到案件流程节点,让当事人可以快速了解案件进度,做到心中有数。”合肥中院立案庭庭长张海青介绍。

“为群众贴心服务,为法官增效减负,是诉讼服务中心的核心要义。”合肥中院党组书记、院长王晓东说。合肥“互联网+诉讼服务”经验两次被写入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是鼓励也是鞭策。在诉讼服务中心提档升级建设工作中,合肥两级法院将继续把信息化融入到诉讼服务各个环节,推进诉讼服务大厅、诉讼服务网络、12368热线、智能服务平台等建设,为当事人提供线上线下、方便快捷的一站式诉讼服务。

互联网+办案 效率更提升

2017年,合肥市两级法院新收案件145983件,同比上升12.6%,员额法官人均结案251.3件。面对如此繁重的办案任务,合肥中院积极探索“互联网+办案”模式,向科技要生产力。

运用高科技手段助推审判活动提速,合肥中院民一庭副庭长张虹对此深有体会。“综上,朱某某的部分上诉理由成立,本院予以支持……”张虹对着麦克风一字一句口述,这些语句被迅速转录成电脑中的文字,撰写裁判文书的速度得到大大提升。

2016年,合肥中院在全省率先使用科大讯飞语音助手,并在部分庭室进行试点使用。随着使用频率的提高,语音识别系统逐渐完善,办案效率不断提升。2017年,合肥中院平均审执时间缩短了近4天,取得了良好成效。

信息化与审判工作的广泛融合,为审判质效的提升注入了持续动力。为了充分挖掘信息化助推办案潜能,针对案件量特别大的减刑假释案件,合肥中院大胆创新,在全国率先建成减刑假释网上办案信息平台。该系统实现了全流程信息化办理,为破解案多人少难题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2017年合肥中院受理减刑假释案件7452件,利用网上办案信息平台,法官人均办案数达到1064.6件,个人最高办案数达1243件,实现了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统一。

互联网+执行 执行更高效

“执行二组,请报告现在执行现场的动态。”

“现场强制迁出正有条不紊地进行,汇报完毕。”

2018年4月9日下午,肥东县人民法院利用执行单兵系统,兵分四路集中开展“江淮风暴”执行攻坚战行动,共执结(含系列案)60起案件,拘传失信被执行人2名。

“‘执行指挥中心’如果是人的大脑,那么执行单兵系统就是人‘四肢’,通过微波技术和4G网络信号与执行指挥中心连接,由中心发出指令,指挥现场工作。”合肥中院副院长程洛发介绍。

“点对点”司法查控系统就像经脉,能够实现与银行、国土、房产、工商、公安等部门的网络专线联通连接,并在很短的时间内获知被执行人的财产信息,有效节约了司法资源。

针对失信被执行人逃避执行等情形,合肥市两级法院还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除利用官方网站、微博微信、公告栏等传统手段外,还与三大通信运营商及各类新闻媒体通力合作,通过手机APP平台、网络电视、城市公共区域LED显示屏等对失信被执行人进行统一曝光,扩大曝光效果,增强威慑作用。

去年以来,合肥市两级法院实际执结首次执行实施案件19554件,恢复执行实施案件1709件,实际执行到位标的额121.5亿元,发布失信被执行人信息

25679次,对被执行人财产和人身信息共发送网上查询申请163.8万余次,涉及被执行人39738人,累计查询银行存款628亿元,查询到土地7880宗,房产79530处,“基本解决执行难”工作取得实际成效。

互联网+审判管理 审判更规范

2018年4月3日下午3点,龙某某诉刘某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纠纷一案在巢湖市人民法院第八法庭如期开庭。站在合肥中院信息控制中心,通过全市法院数字法庭管理系统,能看到法官蒋琰身着法袍,举止端正,熟练驾驭着庭审。

“该系统利用合肥地图将各个基层法院庭审情况具象化,这样全市法院的开庭情况就能一目了然。”合肥中院审管办主任潘中潮指着电脑屏幕介绍,“针对庭审规范工作,我们还专门开发了庭审核查管理系统,实现坐在办公室内打开网页,就能随时检查庭审规范、技术保障、排期开庭、笔录、案件信息等方面,并自动实时生成核查报告,作为审判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

2015年合肥中院将中院和各基层法院所有科技法庭纳入到数字法庭管理系统,要求每个庭审都实行同步录音录像、同步记录、同步显示庭审记录。如果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对庭审活动有异议,可以随时调阅核查,充分保障当事人诉权。

为进一步提升审判执行信息化水平,促进审判流程再造,2018年合肥中院又在全市范围内大力推进电子卷宗随案生成系统建设,推动从立案、审理、执行等各个流程阶段和各个诉讼环节所产生的诉讼文件、所实施的诉讼活动同步转化为电子数据,并纳入案件办理系统,做到案件审理过程的全程留痕和科学管理,为案件评查、管理和监督提供有力信息支撑。

智能应用到审判全流程,作为管理的末端,档案数字化亦显得尤为重要。早在2009年,合肥中院就着手实行卷宗档案数字化工作,成效已逐渐显现。目前已完成建院以来91.6%的卷宗档案数字化工作,共扫描诉讼档案26万余卷。

经过这几年的大力投入和推进,合肥中院已建成和整合包含综合办案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在内的15个应用系统,形成了信息高度聚合、多级互通联动的应用格局,实现立案、案件移送、案件审理、材料交换、归档调卷、司法统计和质效评估全流程网上操作,基本实现审判活动、审判管理、数据统计一体化。

合肥中院副院长赵甄介绍:“下一步我们将与合肥市数据资源局、公安、检察、司法等单位建立安全大数据共享平台,实现‘数据分享和交换’等功能,形成‘一中心四平台’的统一数据资源池,将信息化手段运用拓展至审判和管理各个领域,切实提高审判质效、司法决策和管理科学化水平。”

互联网+司法公开 信息更透明

“裁判文书上网公开是司法公开的一项重要举措,可以说是对法官业务水平的公开检验。”合肥中院副院长田岚表示。早在2009年,合肥中院对裁判文书上网工作就提出明确要求,也是全国最早实行裁判文书上网的中级法院之一。2017年以来,合肥市两级法院共上网生效裁判文书24624份,居全省首位。

作为“全国司法公开示范法院”,近年来合肥中院以信息化建设为支撑,通过审判流程公开、执行信息公开、裁判文书公开以及庭审公开四大平台,依法及时公开司法依据、程序、流程、生效法律文书和庭审活动,向社会公开一切依法应当公开、能够公开、可以公开的内容,构建公开透明的审判权力运行机制。

2018年4月11日上午,一起侵害计算机软件着作权纠纷案在合肥中院第十三法庭公开开庭审理。公众打开中国庭审公开网就能随时点击查看庭审实况。

“只要是应当公开和能够公开的案件,依照规定全部要在互联网上进行公开直播,并对直播情况进行考核。”田岚说,“如今‘晒庭审’在合肥中院已是再普通不过的一件日常工作。”

信息化除了广泛应用于庭审直播、流程节点查询、文书上网等传统公开领域,在司法拍卖工作上更是独显魅力。

自2009年开始,合肥中院实行对外委托社会机构鉴定人名册制度,以公开摇号方式确定评估、拍卖机构,并要求涉诉资产项目统一进入合肥市招投标中心这一第三方平台,进行公开拍卖,实现了以电子竞价取代“击锤成交”,竞价数据、竞价程序和竞价结果通过数据系统全程公开,确保竞价公平、交易公正。

据统计,去年以来合肥中院不断创新拍卖新举措,共摇号选择中介机构61期次,全市法院选择各类机构6358家次,坚持对所有拍卖信息一律上网发布,在淘宝网、京东网、人民法院诉讼资产网、公拍网、中国拍卖行业协会网发布网络司法拍卖标的2392件,成交金额9.74亿元,为当事人节省佣金3521.5万元,拍卖增值明显。创建司法拍卖微信公众平台,向公众推送网拍信息1369条,让更多公众参与到司法拍卖中来,接受社会监督。

THEEND

最新评论(评论仅代表用户观点)

更多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