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助力教育,切勿忘教育的人文关怀

未来网
佚名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加速了各种高科技产品的落地。“智慧课堂行为管理系统”作为高科技技术利用大数据根据学生的动作、表情进行判断学生课堂的学习状况,并列出具有不当行为的学生名单。 这样的尝试,对...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加速了各种高科技产品的落地。“智慧课堂行为管理系统”作为高科技技术利用大数据根据学生的动作、表情进行判断学生课堂的学习状况,并列出具有不当行为的学生名单。

这样的尝试,对课堂评价与管理而言,确实是较为新颖的思路。传统的评课交流方式带有较强的主观性,而授课教师自身又容易“灯下黑”,引进智慧系统,用数据量化教学效果,在技术上有其优越性。但是,我们在关注技术的工具效用的同时,仍然要表现出足够的警惕性。用归用,要审慎地用,特别是在关于教育的问题上,要坚守技术伦理,保障教育的人文关怀。

细想这个智慧课堂行为管理系统,智慧程度还待商榷。课堂上,倘若学生们深入思考时没有控制好表情,皱了眉头或者哭丧着脸,学习效果算好还是不好;有所会意便“欣然忘食”是认真还是不认真。若以此为评价依据,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难免会觉得冤枉。

即使技术层面足够“智慧”,我们的认知也不能跟着“僵硬”,要从人本理念的角度多一层思考。近些年,教育部严禁宣传“高考状元”,取消各种“杯赛”,主导减负增效的举措。应试教育正在纠偏,转眼却将摄像头对准孩子们的脸庞,利用技术工具分析他们是不是学习热情高涨,实在有违教育以人为本的初衷。

此外,校方宣称师生已经慢慢习惯。撇开隐私权的争议,这种“被关注”带来的不适却是始终存在的。哪怕是成年人,工作时也不能保证时刻专注,学习或工作中应该允许存在弹性的空间。如果每一个动作、表情将在摄像头的“注视”下被记录、被拿来分析,很难说这样的压力对课堂教育是正向的。

更重要的是,当智慧系统开始运行时,学生的课堂行为数据可能已经失真。师生知道课堂想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笑脸相迎、假笑应对,这种“表演”是不自觉的心理博弈。小说《1984》有这样一段话,“突然,温斯顿转过身来,表情祥和而乐观。他是迫使自己这么做的,他认为这是面对电子屏幕时的最好表情”,具有讽刺意味的情节何故要纳入现实。教育强调回归本真,可是系统却“迫使”学生们控制好表情与动作。

一系列类似“智慧课堂行为管理系统”的技术工具,在方便学生生活、提高学校管理效率的同时,终究不能跨过伦理准则的红线。人文关怀本是教育的魅力所在,在趋于数据化、技术化的思路中,还是要以人为本、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不能让教育迷失价值。

(原标题:课堂“刷脸”分析,莫忘教育的人文关怀)

THE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