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政务典型案例分析

巨洲云
巨洲云
采用大数据技术对政务数据资源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挖掘,洞察民生服务需求,优化政府资源配置,丰富公共服务内容,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推动公共服务向基层延伸,实现数据的一源多用。

规划背景

当前,政府治理正面临诸多挑战,以创新手段解决实际问题已成为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有效途径。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在“互联网”时代,电子政务将作为政府提升治理能力和高效履职的重要手段,愈来愈凸显出其重要地位。“十三五”期间,H市将通过电子政务的智慧化转型,建设智慧政务,助推服务型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和法治政府建设,不断提升政府治理能力。

在全面深化改革、智慧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H市智慧政务发展的驱动力既来自于外部的影响,也源于自身变革的需要。智慧政务发展的主要推动因素有:

来自于科技进步的技术变革驱动力

信息技术和智慧经济领域的持续、高速发展,使该市在智慧政务发展上,获得有效的技术支撑、人才储备和建设经验。技术变革所产生的驱动力,促使政府利用“互联网”的思维重新定义和定位“政务”,推动H市智慧政务向纵深发展。

来自于全球化区域竞争的外部压力

智慧政务作为智慧经济的公共服务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相当大程度上决定了地区的综合竞争力。当前H市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城市的发展要放到全国、全世界的格局去考量。因此,H市智慧政务的建设标杆不仅仅要立足国内,在技术水平、应用能力、服务质量上,更要紧盯发达国家的先进城市。

来自于政务管理复杂化的内部压力

H市社会经济飞速发展,行政管理难度和复杂度与日俱增,通过建设智慧政务,优化政务管理环节,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将是“十三五”期间因应改革发展的重要抓手。

来自于自我创新发展的驱动力

H市一直倡导创新精神,激发创新意识、鼓励创新行为、提升创新能力。实现电子政务向智慧政务的转型升级,是政务领域创新的重要途径。因此必须通过智慧政务的持续优化,提高电子政务的智慧化程度,提供个性化服务产品和服务组合,努力实现一体化、协同化的管理,扁平化、开放化的组织以及一站式、精细化的服务。

发展现状

H市是国内最早启动电子政务建设的城市之一,基础设施、服务平台及部门应用均走在同类城市前列。

目前,市政府门户网站应用绩效不断提升,充分整合各类政府服务,建成了一站式服务的总窗口。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规范、高效运行,政务数据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初步建成;人口、企业、地理信息和宏观经济等基础数据库基本建成,各类专业数据库初显雏形;数字城管、智慧医疗等系统建设高效便民,医保全方位智能监管平台、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综合交通信息指挥中心系统等项目引领示范效应突出;政务服务网平台基本建成。市各单位主要业务系统信息化覆盖率、办公系统普及率、官方网站服务绩效等指标全国领先。

建设成就

电子政务发展势头强劲,成绩突出,水平较高。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应用成就主要可以概括为:

1、基础设施整合稳步推进,集约化建设初见成效

全市党政机关非涉密电子政务系统服务器设备已实现统一托管,基于市电子政务外网对市级部门的网络有效整合迁移,形成上至国家各部委,下至各区、县(市)部门的纵向业务网络、跨部门的横向业务网络。目前,数字城管、规划系统、财政系统等多个业务系统运行在整合后的电子政务外网上,满足各部门业务需求的同时,推动了市电子政务网络的延伸和统一运行管理。全市政务数据资源共享体系初步建立,业务协同能力稳步提升。

2、办公系统高效规范,业务系统绩效显着

全市各单位已实现市党政机关办公业务资源系统的全覆盖,经持续优化升级,已具备业务流程定制、效能实时监察、资源精细管理等功能。各单位核心业务基本实现信息化,可处理的业务类型大幅扩展,业务深度显着提升。

3、公众服务不断创新,政民互动持续加强

政府门户网站秉承“方便、实用、为民”的办站宗旨,在信息公开、在线办事和公众参与等方面进一步挖掘潜力,着力构建“市民的网上政府”,现成为政民互动的基础平台。常务会议直播、12345市长信箱、网上接待室等渠道在公众参与、政府工作监督等方面的作用持续加强。

4、市政务服务网平台建设初见成效

根据市政务服务网建设的总体部署,构建了集各类政务服务于一体的市政务服务网平台。该平台基于标准规范体系和安全信任体系,以业务应用平台、数据共享平台和政务云基础设施平台为有效支撑,是集行政审批、便民服务、政务公开等功能于一体的省市县三级联动服务平台,实现了全市行政审批等权力事项“一站式”网上办理与“全流程”效能监督,形成了覆盖全市的网上“政务超市”。

存在问题

面对新形势和新机遇,我市智慧政务发展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同样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统筹规划、资源共享以及标准规范等方面有待加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智慧政务的长足发展。

1、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有待进一步加强

目前电子政务的建设方式主要以项目为中心推进,缺乏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缺乏与政府总体工作目标在全局性、完整性方面的考虑。部分单位的职能交叉、重叠,导致部分应用系统重复建设。

2、政务数据资源共建共享有待进一步提高

部门间的条块分割和数据壁垒,阻碍了跨部门的业务协同和数据共享,信息孤岛普遍存在。全市政务数据资源共享和交换平台的覆盖面尚需扩展。

3、支撑社会管理和服务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我市电子政务的工作联动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尚需完善,标准规范建设滞后,各类电子政务系统的成熟度、智慧化尚有欠缺,管理实效有待持续提升,系统、精准的社会管理和服务能力不足。

建设思路

深入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落实国家电子政务建设总体部署,走集约化、高效能、低成本、智慧化的电子政务建设之路,把智慧政务作为新常态下推进政府转型、提升党政机关履职能力和服务民生的有效途径。以发展智慧经济为契机,统筹规划,统一标准,加强政务数据资源的共享开放,以“融合政务资源,提升政务智慧,创新公共服务”为主线,以“互联网政务”为核心,提质增效、深化应用,充分发挥智慧政务在公开行政权力、提升行政效能、促进职能转变、提高服务水平、推动创新创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主要目标

“十三五”期间,市智慧政务建设发展要实现以下目标:通过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形成全市统一的智慧政务管理体系,全市智慧政务标准规范体系基本建成;建成统一的网络平台、云计算平台和数据交换平台;政务大数据管理中心高效运行;各部门业务系统基本完成云上部署,各项应用智慧化程度普遍提升;基于互联网的便民惠民公共服务全面开展;智慧政务对智慧经济的助推机制形成。经过五年建设,H市智慧政务建设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总体框架

以政务服务网建设为契机,以政务智慧化为标志,建设我市统一的智慧政务服务平台。依据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基础支撑、统一数据归集、统一应用发布、统一安全管理的建设原则,整合电子政务网络、云平台等基础设施,建设人口数据库、法人数据库、地理空间数据库、电子证照数据库、宏观经济数据库等基础数据库及各类专业数据库,全面推进智慧应用建设,实现智慧决策支持、智慧协同办公、智慧公共服务、智慧监管等骨干应用,以政务服务网平台、政府门户网站、政务APP等为接入口,开创具有政府决策创新、公共服务创新的政务智慧化新格局。H市智慧政务建设总体框架如下图所示。

智慧政务总体框架

主要任务

整合电子政务基础设施资源

1、完善智慧政务的网络基础设施

重点提升网络承载能力,网络安全管控能力;加强基础网络管理与网络覆盖,深化物联网的政务应用,促进移动互联网安全接入。在此基础上,引导社会资源加大对新一代宽带网、下一代互联网、无线网络建设的投入。规范接入网络的技术标准和安全标准,逐步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备、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的一体化、智能化的智慧政务基础网络体系,为区、县(市)及各部门提供统一网络基础设施服务。

2、优化智慧政务的云平台

稳步推进全市智慧政务云平台建设,构建全市统一的智慧政务云。按照国家、省政务云建设要求,我市智慧政务云平台为混合云架构,根据业务应用服务范围,将系统分别部署在不同的云平台中。加大云平台在横向协同纵向联动上的应用支撑力度,深化政务云应用,并以政务云为基础建设运行信息安全云等应用云。

3、搭建智慧政务数据交换平台和目录平台

参照国家《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等标准规范,制定市智慧政务数据交换平台和目录平台建设的标准规范。充分整合现有的建设资源,基于政务云平台,建设H市统一的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和目录平台,满足当前及今后各种跨部门、跨区域的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要求,推进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推进智慧政务数据共享开放

1、大力推进智慧政务数据归集

加强统筹规划,根据国家、省电子政务建设标准,按照“规范采集、无偿提供、平台归集、按需共享、安全可控”原则,做好市政务数据库建设,基于政务服务网数据交换平台和目录平台归集各政府部门的数据资源,建立数据标准与规范,进行数据标准化、数据转换、数据分类、数据存储等。构建共建共享的人口数据库、地理空间数据库、宏观经济数据库、法人单位数据库、电子证照数据库和专业数据库,实现数据“一数一源”。

2、全面深化政务数据资源的共享应用

进一步推进政务数据交换共享平台建设,依托统一的交换平台,实现政务数据资源跨部门、多层级共享,梳理各部门业务需求,推进跨部门业务协同联动,支撑部门业务协同持续优化。采用大数据技术对政务数据资源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挖掘,洞察民生服务需求,优化政府资源配置,丰富公共服务内容,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推动公共服务向基层延伸,实现数据的一源多用。

3、稳步推进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利用

在依法加强安全保障和隐私保护的前提下,稳步推动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建立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等公共数据资源开放清单,落实数据开放和维护责任,推进公共数据资源统一汇聚和集中向社会开放,提升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标准化程度。优先推动民生保障服务相关领域的政务数据向社会开放。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推动数据资源的多元化开发,引导互联网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公众合作开发,推动具备开发环境和开发能力的非营利性开放平台和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产品开发,采取外包、委托、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企业参与竞争性开发和商业化二次开发利用。

提升政府的决策和管理水平

1、推进智慧政务辅助决策支持和应急系统建设

围绕市政府决策需要,整合各级各部门政务数据,采集利用有关行业、企业、研究机构的重要数据,建立支撑领导决策研判的辅助决策大数据。利用各种智能分析模型及数据挖掘等技术,对决策支持大数据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通过可视化展示,进行经济运行分析、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和发展趋势分析,为政府履职提供决策依据。按照全市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要求,推进市区、县(市)和企业应急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健全应急平台标准规范和运行机制,加强各级各部门应急平台之间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建立应对自然灾害、社会群体事件、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等应急协同指挥平台,推进风险隐患、防护目标、救援队伍、物资装备等智慧政务数据库建设和应用。

2、全面提升协同办公水平

结合政务服务网平台建设,打破传统的以地区、具体部门职能为边界的管理方式,提升政府治理和履职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全面审视和整体梳理权力清单与业务流程,在“四张清单”基础上对政府的各项业务功能进行统一规划和设计。进一步拓展深化网上办公,运用电子印章、电子签名等技术,进一步深化公文办理、信息采编、会议组织、值班管理等日常工作的智慧化。实现各部门间公文、信息、简报等电子文件的上传下达和横向传递,推进电子档案的应用,积极深化视频会议、网上办公、移动办公等应用。

提升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

1、提升公共服务便利性

以提升公共服务便利性为公共服务的出发点,贯通上下级政务网络体系,融合横纵向业务服务平台,整合政务资源,在政务服务网平台上,不断叠加便民服务创新应用,在社会保障、公共安全、社会信用、市场监管、食品药品安全、医疗卫生、国民教育、劳动就业、养老服务等领域的智慧应用有新突破,实现社会生活智慧化。梳理公众需求迫切、办理频率较高的事项,按照统一认证、统一用户体验、统一服务标准的要求,推动区、县(市)政府部门各类专题网站及网上便民服务应用无缝整合至政务服务网。在安全管理的前提下,把众多专项服务APP接入政务服务客户端,并实现各类服务资讯的精准推送。整合各类移动服务平台能力,拓展移动政务服务。加大政务服务网公共支付平台应用与第三方支付平台接入,逐步实现政府性收费一站式缴纳。提升在线办公、移动服务能力,提升服务公众的便利性。引导公益性信息服务机构发展,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公众和其他社会力量采取多种方式开发公益性数据资源。基于政务服务网平台,推进市、区县(市)、乡镇(街道)、村(社区)智慧公共服务。

2、提升公共服务满意度

以提升公共满意度为智慧政务的落脚点,加强服务流程一体化、业务智能化建设。进一步完善网上服务与实体大厅服务、线上服务与线下服务相结合的政府服务模式,不断提升政府网上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改善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有效性,构建受理、处理、反馈、评价、奖励等一体化运转机制,在政府公共服务中全程接受市民的监督和评价,提升公众对于公共服务的满意度。搭建统一开发、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的移动互联网发展平台,整合交通、医疗、社保、政府管理、智慧政务等一系列建设成果,对外形成统一的政府移动服务平台,对内整合形成统一的移动办公平台,以互联网思维推动“平台服务终端”的新型服务模式。

完善政务督查监察体系

1、构建政府重点工作电子督查平台

建设政府重点工作电子督查平台,对政府重点工作的督查督办实施辅助。通过对重点工作的任务分解、进展过程、完成情况的网络化、电子化管理,电子督查系统对重点工作落实情况实现全过程动态跟踪、实时督查、及时反馈、绩效考核,形成重点工作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管理机制,切实提高督查督办水平。

2.搭建政务电子监察平台

建设智慧政务监察平台,利用云计算、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通过可视化的平台对行政审批、行政处罚、行政征收、工程交易、产权交易、土地招投标、政府采购等政务活动,全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并通过大数据的挖掘分析实施预警纠错、统计分析、绩效评估、信息服务等应用,实现对政务活动的有效监管。

3、搭建公众监督平台

搭建公众监督平台,建立公众参与监察、评价的管理体系。围绕政府网上权利事项和便民惠民事项办理,通过政务服务网、服务热线、呼叫中心、政务APP、微博、微信等广泛开展公众网上评议、在线调查、意见征集等活动,建立有统计专项调查部门参与的公众意见收集、处理、分析机制,完善评价体系,明确奖惩制度,切实提升公共服务的服务质量、效率和效能。

THEEND

最新评论(评论仅代表用户观点)

更多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