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标中国制造,走“中国道路”的印度制造

东方生活馆
所谓越南赶超中国,只不过是某些人夹带“私货”的道具。而对于印度,尽管中国互联网上每每谈及总是无尽的嘲笑,却是一个值得重视的对手。过去一年多来,印度正在用“中国道路”赶超中国制造,尤其是手机行业。

过去一年以来,国际舆论宣扬印度超越中国的声音日渐高亢,贬中扬印倾向尽显。最近,中国舆论场上又多了中国制造出逃越南,越南正在赶超中国的声音。所谓越南赶超中国,只不过是某些人夹带“私货”的道具。而对于印度,尽管中国互联网上每每谈及总是无尽的嘲笑,却是一个值得重视的对手。过去一年多来,印度正在用“中国道路”赶超中国制造,尤其是手机行业。

进击印度的中国手机

在中国品牌走向海外的过程中,印度因与中国相似,人口众多、市场潜力大,被视为首选之一。

最近几年,中国手机品牌开始发力印度市场,2014年第一季度中国品牌仅占据约7%的市场份额,到2017年中国品牌已经占据印度智能手机市场份额高达54%,市场份额排名前五位中有4家中国品牌,仅这这4家就占据45.6%的市场份额。2014年曾经占据49%市场份额的印度手机品牌,到2017年已暴跌到16%。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些所谓的印度手机品牌,实际也是中国制造的产物。在这些手机品牌的背后,是中国完整而发达的手机产业链条,要么完全由中国厂商设计制造贴上印度品牌,要么是从中国进口手机零部件组装,实际都是为中国打工。

中国已经连续多年成为印度第一大贸易逆差国,并且远超排名第二的国家。2017年,印度对中国贸易逆差达595.69亿美元,是排名第二的瑞士的三倍以上,约占印度年度贸易逆差的近40%。在中国对印度的出口中,机电产品占比高达56%,来自中国的机电产品又占据印度年度机电产品进口的48.7%,进口额相比2016年增长了27.4%,手机及其零部件就包含在机电产品内。

印度制造的“中国道路”

作为一个有着“大国梦”的国家,印度早就提出了“印度制造”对标“中国制造”,怎能甘心处于手机价值链的下游为中国打工,更何况中国制造的发展历程已经为印度指明了方向与道路,走“中国道路”发展“印度制造”与中国竞争。

印度政府挥舞起关税大棒,多次提高手机及其零部件关税,以逼迫中国等国手机品牌及其供应商将工厂搬往印度。2017年12月,印度将手机进口关税由10%提高到15%,2018年4月1日又进一步提高到20%。与此同时,手机电池、麦克风、天线、手机侧键等提高到15%,可穿戴设备提高到20%,印刷电路板、显示组建等关税已经是15%。

在印度的关税大棒下,中国手机品牌等不得不将工厂落地印度。2018年上半年,印度手机市场份额第一的中国小米,宣布在印度开建第三家工厂,其在印度销售的95%以上的手机由印度生产。中国品牌OPPO、vivo同时也宣布在印度开建第二工厂,OPPO两家工厂建成后每年将生产6,500万台智能手机。

此外,世界排名第一的智能手机厂商韩国三星,原本长期占据印度市场份额第一。在被中国手机品牌拉下马后,2018年7月宣布将在印度建立全球最大手机工厂,投产后将使三星手机在印度的产量翻一倍达到1.2亿台。世界排名第二的美国苹果公司,其代工厂富士康也宣称将在印度生产更高端的苹果手机,此前富士康已经在印度为苹果生产“廉价”手机。

在手机厂商落地印度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一些配套的手机零部件公司也开始落地印度,从而呈现出手机产业链向印度转移的趋势。中国手机供应链企业,如富士康、合力泰、光弘科技、欧非科技等都前往印度投资建厂。实际上,供应链大多都是跟着终端产品工厂走的,手机厂落地印度,相关供应链必然会作为配套前往印度建厂,以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中国品牌如小米手机也号召自己的供应链落地印度。

不可小觑的“印度制造”

从中国制造的发展历程来看,中国制造业在改革开放后首先通过来料加工起步,进而通过代工模式使相关产业的供应链转移到中国。在完整的供应链建立起来后,中国品牌依托完整的供应链条崛起,首先在国内扮演“价格屠户”的角色,从低端到高端替代国外品牌,实现另一种意义上的“进口替代”。

在中国国内市场发展壮大后,中国品牌进而走向海外市场,重复曾经在中国国内的戏码,由低端到高端抢占市场。很多产品尤其是消费电子产品市场就是如此被中国品牌攻陷的,国外产品只能退居高端市场逐渐边缘化,或者直接退出市场。中国手机品牌就是如此,最典型的莫过于小米手机,其背后的关键在于中国完备高效的手机产业链,这是当前任何国家都不具备的。

目前印度已经是仅次于中国的世界第二大手机生产国,并且也是世界排名靠前的手机市场,虽与中国相比从产业链到品牌、市场都相差很远。但已经踩着中国的脚印迈出了“印度制造”的第一步,通过政策手段迫使手机产业链向印度转移。加之印度与中国一样都拥有一个庞大的国内市场,一旦印度国内建立起手机产业链,印度手机品牌以“价格屠夫”的身份逆袭中国手机品牌并非不可能。由手机产业进而拓展到其他产业,印度制造也并非没有机会。

印度一直将中国视为对标与赶超的对象,这种竞争关系深入每一个印度人骨子里,对于正在走“中国道路”的印度制造必须警惕。中国制造转型升级,进而建立起自己的技术护城河,刻不容缓,尤其是某些组装厂。

THEEND

最新评论(评论仅代表用户观点)

更多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