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一将难求”,问题出在哪?

快资讯
网易有料
记者从“2018雪浪大会———高层次人才驱动智能制造论坛”上了解到,当前,我国制造业正处于由“制造”向“智造”升级,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r...

记者从“2018雪浪大会———高层次人才驱动智能制造论坛”上了解到,当前,我国制造业正处于由“制造”向“智造”升级,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关键转折点。但从总体来看,智能制造业发展也正面临着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严重缺乏的制约,致使互联网、大数据、云平台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度不强,整体制造业转型升级仍显缓慢,智能制造发展水平不高等现实问题,难以形成以智能制造为引领的新经济。

在江苏省委常委、无锡市委书记李小敏看来,推进智能制造,不是简单的技术改造,其基础是“深度融合”;实现智能制造,不是传统的更新换代,其结果是“深度变革”。因此,企业要实现用户与生产者之间关系的重大变革,必须重视引进和培养跨界高层次特殊人才。

在上汽集团副总裁、乘用车公司总经理王晓秋眼里,智能制造的技术核心是云、管、端的全面打通,由单纯“生产制造”转向“供应链协同”。而互联网的融合,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业务与数据的串联,促进了产业链的点状升级与加强,企业要实现根本性的价值链突破,则要基于互联网构建企业多方位的资源协作网络,实现产业链相关主体的“线上线下”立体网状结合,形成一个不断创新的动态经营系统,真正带来产业的网状革命。因此,没有人才支撑,很难实现真正意义的高度融合。

昆山杜克大学副校长常晓林教授告诉记者,从发展来说,数字化程度低、信息数据安全难以保障等制造业“痛点”,最终需要靠人才来解决,而在智能制造转型方面,人才“痛点”同样不容忽视。目前,制造业企业和互联网企业拥有的人才队伍,知识面往往局限于其本身的行业领域,导致制造业企业向数字化转型、互联网企业与制造业融合的过程中,互相缺乏对方领域的知识和经验。

“现阶段制造业与互联网相互融合的趋势加速,站在制造业的角度,所缺少的人才是掌握大数据和互联网、物联网技术的人才;而站在互联网科技公司的角度,所缺少的是既懂得本专业知识,又了解制造业关键技术和流程的人才。”常晓林说。

雪浪数字创始人王峰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中,有着同样的看法。他说,“在这个行业,最紧缺的是跨界的人。如果仅仅做一个算法专家,可能很多时候还是要一个数据专家。比如做化工、做设备,很多时候还要懂一些背后的原理。现业内,如果你算法做得好,就立马会被其它企业‘拉走’。”

相关企业负责人透露,从制造业转型升级人才需求来说,主要缺乏中高层次技术研发人才、智能制造人才,以及领军拔尖人才、创新人才。现在,企业在制造业转型升级上,从事制造业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的高层次人才是“一将难求”,难以满足产业与企业发展的需求。不少企业国内找不到,不得不“花钱”到海外聘请专家,来支撑智能制造的重点项目的实施以及承担对企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职业培训。

智能制造人才严重缺乏原因何在?业内人士分析说,“过去,由于能够用人来解决问题的时候,政府与企业不会考虑这些迫于眉睫的事情,但是今天已经不一样了。当前,我国制造业正面对着成本上涨,利润降低、人才缺乏,创新力不足等瓶颈的制约,促使企业去关注并加大投入向智能化生产、管理和经营转型。

常晓林认为,我国长期以来的教育模式在培养人才方面,对科技飞速发展作出积极应变的能力方面贡献度并不高。一个专业内的毕业生往往跨界能力较弱,不能适应转型时代对人才知识面广、知识结构弹性强、能够跨界使用多领域技术的要求。因此,在“人退机进”新的格局下,制造业领军拔尖人才、创新人才一下子缺口巨大。

常晓林提出,由教育带来的问题需要通过教育来解决。要借鉴国外的经验,国内的高等教育必须有一部分大学,或者大学里的一部分学科领域和一部分学生,要按照精英教育和通识博雅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来培养。通过这种模式,可多角度培养学生看问题的视角、思考问题的方式和集成运用多学科方法来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而掌握这些能力的人才,将是破解制造业转型升级痛点的“钥匙”。

业内专家建议,从国家层面,以应对新工业革命的挑战,亟需制定出台“智造型”人才支撑发展计划,推动人才培养特别是工程教育的转型升级;企业应从自身发展出发,创新人才引进的机制,积极加大引进高层次。同时,要主动对接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方式,加速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人才,通过转型升级让生产运营效率做到最优、市场快速反应能力做到最快,从而来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THEEND

最新评论(评论仅代表用户观点)

更多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