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长三角智能制造协同发展的新思考

赛迪顾问
建立智能制造协同发展体制机制。推动行业主管部门联合组成长三角智能制造协同工作组,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区域产业规划,制定横向性、功能性和竞争性智能制造政策,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体系中的地位。

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期间,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被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2018年上海工博会期间,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三省一市行业主管部门联合发布《长三角智能制造协同创新发展倡议》,提出共建智能制造协同创新生态圈,开启了长三角智能制造协同创新发展新篇章。在“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实施背景下,探索推动长三角智能制造协同发展符合时代发展要求,是推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长三角智能制造发展现状

长三角一体化的进程自上世纪末开始至今,经过各方共同努力,取得了阶段性成绩。总体看来,2017年,长三角地区以2.2%的国土面积和11%的全国人口占比,贡献了全国 20%的GDP、22.1%的工业总产值和32%的货物进出口总额。从智能制造发展看,长三角在机制建立、技术突破、模式创新以及企业转型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效。

区域协同机制初步形成。2018年3月,由国务院推动,上海、浙江、江苏、安徽三省一市联合组建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统筹部署长三角发展战略规划、机制建设、创新路径。随后,《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印发,行动计划明确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近三年的任务书、时间表和路线图,提出要共建内聚外合的开放型创新网络,推动长三角产业链深度融合,为长三角智能制造协同发展提供了指引。

智能制造自主可控能力明显提升。长三角“三省一市”实现了一批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研发突破,技术和装备自给率大幅提升;规模以上智能装备年均增长15%左右;70%以上制造业骨干企业采用智能制造新模式新流程新手段,重点领域示范项目运营成本、产品研制周期和产品不良品率大幅度降低,能源利用率不断提高。

智能制造创新模式实现升级。长三角各省(市)在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重点行业中选择骨干企业,开展智能车间/工厂的试点建设,着力创新智能化转型升级模式。上海按照“以示范带动应用,以应用带动集成,以集成带动装备,以装备带动强基”的思路,不断推进智能制造“十百千”工程(培育10家引领性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建设100家示范性智能工厂,带动1000家企业实施智能化转型),江苏聚焦数字车间/智能工厂打造,浙江从“机器换人”向“机器人+”行动升级,安徽实施机器换人“十百千”工程。

企业智能化转型升级取得突破。长三角积极引导重点企业加强汽车、航空航天、能源装备等领域新技术集成应用,获得工信部批复建设智能制造试点示范71个,占全国比例23%。仅2017和2018年长三角三省一市的国家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项目有81项,远超京津冀46项及其他区域。培育壮大了一批优秀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涌现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企业,其中上海自仪院、宝信软件和浙江中控等公司入选国家第一批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推荐目录,占全国比例18%,长三角已成为我国最大的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输出地。

二、长三角智能制造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是资源配置效率不高。长三角各省(市)协同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技术、信息、人才等资源要素调配不合理,利用效率不高,信息传递不畅等问题。比如,上海作为智能制造发展高地,带给长三角地区的溢出效应尚不明显。二是产业分工协作不足。长三角各省市智能制造集中发展方向大多是物联网、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等领域,存在产业趋同、分工减弱、模式雷同、过度竞争等问题。三是关键核心技术水平亟待提高。作为国内智能制造发展最好的长三角地区,关键技术装备和工业软件还存在短板,高档数控机床、底层操作系统等还大多依赖进口,尚未能集中优势的政策、资金、企业、人才、市场等资源进行技术攻关,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四是标准协同创新机制有待建立。长三角各地尚未充分发挥区域龙头企业在引领智能制造技术标准化方面的主体作用,智能制造评价标准仍然存在不统一的现象。

三、对策建议

建立智能制造协同发展体制机制。推动行业主管部门联合组成长三角智能制造协同工作组,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区域产业规划,制定横向性、功能性和竞争性智能制造政策,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体系中的地位。加强长三角智能制造协同创新资源共建共享,推动长三角相关行业管理部门、用户企业、系统集成商、核心智能装备提供商、研究机构、人才培训机构、金融机构等单位联合成立长三角智能制造协同发展社会组织。吸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专家等智能制造专家学者,组建长三角智能制造协同发展专家委员会,群策群力为智能制造的发展献计献策,构建共享、合作、协同的智能制造生态体系。

深入实施长三角智能制造“百千万”工程。推动长三角三省一市行业主管部门联合开展“百千万”工程,即培育100家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建设1000家三省一市互认级示范智能工厂,带动10000家企业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联合发布长三角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推荐目录,联合开展智能制造前沿技术、创新应用揭榜挂帅工作,充分调动产学研用各方积极性。

加强长三角智能制造引领性标准体系建设。加强长三角智能制造引领性标准体系顶层设计和统筹部署,完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开展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评估标准互认。坚持以试验验证为核心带动标准研制,联合开展长三角智能制造引领性标准研究工作,推动建立智能制造综合标准体系的试验、验证、检测公共服务平台,优先在长三角地区推广应用。积极对标国际智能制造先进标准,加大国际标准的采标力度,鼓励有实力的企业主导或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推动中国制造标准走向国际。

搭建长三角智能制造产融合作平台。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建立长三角智能制造协同发展母基金,由三省一市财政资金平台、重点国有企业及金融机构共同出资设立,以市场化、专业化为原则,遴选专业社会资本投资机构及咨询顾问机构,以参股或合伙方式共同设立子基金,借此加强各省(市)各类产业资金的统筹集中使用,提高政府资金精准投向。着力推进间接融资,针对大、中、小型智能制造企业融资需求,推动传统金融机构制定智能制造企业金融服务方案,有效缓解智能制造企业融资难题。

THEEND

最新评论(评论仅代表用户观点)

更多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