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系统帮你分析自己的网络足迹

今日头条
AI三叠纪
在大数据的时代,我们每天的一个任务就是为互联网巨头们制造数据:在网店浏览购物的时候会留下消费数据,把美食发到微博或朋友圈会留下生活数据,就连在最私密的日记文档里打字,输入的数据多半也会被输入法软件上传...

在大数据的时代,我们每天的一个任务就是为互联网巨头们制造数据:在网店浏览购物的时候会留下消费数据,把美食发到微博或朋友圈会留下生活数据,就连在最私密的日记文档里打字,输入的数据多半也会被输入法软件上传上网。这些数据除了被好事的黑客盗用、被人才招聘公司拿去做背景调查之外,对我们自己来说到底有什么用?

首先说个好消息:2018年5月,欧盟通过了“史上最严格的消费者数据隐私保护法”——“通用数据保护法案(简称GDPR)”。一般认为,这个法案强制美国苹果、谷歌、微软等互联网巨头公司提高对消费者隐私的保护,不得未经用户允许收集个人数据(中国小米生态链公司的智能灯具Yeelight当时就因违反规定被禁止在欧盟销售)。但是很多人不了解的是,这个法案还有另一方面的要求:互联网公司必须让用户能够便利地访问获取它们收集存储的个人数据。这意味着我们可以非常方便地从谷歌、脸书(Facebook)之类的网站导出自己历年搜索、发帖的痕迹。但还是那句话:对于不太精通技术的普通用户,拿到这些数据又能做什么?

最近有一家美国创业公司Hey.ai看准了这个市场,他们开辟了一项业务,用人工智能为大家分析互联网巨头公司给我们存储的个人数据,追踪自己的网络足迹。

说来好笑,Hey.ai的创始团队就是一群前谷歌(Google)员工,他们的CEO Hari Rajagopalan原先在谷歌的创业孵化器Area120工作,有了这个背景,相比对用户数据的分析和研究别有心得。

Hey.ai公司目前主要针对各类英语互联网平台向客户提供收费服务,他们的服务主要解决三方面问题:

首先,是拿不到数据。虽然欧盟的GDPR法案要求数据向个人公开,但是由于技术门槛的客观存在,大部分消费者都不知道他们可以拿到这些数据;即使知道,真正找到操作入口也不容易。更何况,数据量还相当大:Hey.ai在测试期间发现,用户平均在Facebook有拥有超过500MB的未压缩数据,在Google则有超过10GB的未压缩数据。完成这么大规模数据的下载和打开就相当困难——10GB的数据文件,一般配置的电脑恐怕都打不开。针对这个情况,Hey.ai建立了专门的分析平台,让用户可以在线分析自己的数据。他们的服务目前主要面向Facebook,Google,YouTube和Instagram这几个平台,用户再也不必慌乱地四处检索数据入口、再狼狈地下载大数据,只要在Hey.ai的界面上操作,就可以完成自己数据的导入和分析。

其次,是看不懂数据。大数据往往以JSON、CSV、HTML之类的格式保存。对于普通人来说,这些格式无异于天书。Hey.ai把这些古怪的字符转换成我们易懂的表述和图表:我们这些年都在社交媒体上发了哪些帖、做了哪些事?让我们用一个不同的眼光重新审视这些“生活事件”,对个人用户无疑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第三,则是基于人工智能的分析应用。单单拿到、看懂数据还不够。Hey.ai平台推出了一些特别有针对性的数据使用方式。就拿当前流行的数字健康话题来讲,通过分析用户在多个网络平台上留下的各类交互信息,人工智能系统能够分析出用户个人的作息、起居、饮食、运动习惯模式,并提出基于第一手数据的有价值建议。此外,我们自己或我们的亲朋好友或许很久之前网上发表过不当言论,这很可能对未来的求职、升迁造成负面影响。人工智能系统会从平台数据中耐心地爬梳出这些言论,提醒我们注意相关风险、及时删改。

分析家评论说,每次新的立法出台都会伴随突破性的产业创新。欧盟的GDPR法案就是这样一种开创全新互联网范式的立法;hey.ai推出的服务第一个响应了产业的变化和发展,今后肯定还会有更多公司在这个领域做出更多创新。

THEEND

最新评论(评论仅代表用户观点)

更多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