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新思考!

微信号angmobile
微信号angmobile
自“新型基础设施”被提出以来,各界围绕其范畴界定、建设重点、战略价值等不同维度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讨论。当前,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全社会对“新基建”给予厚望,期待新基建拉动经济增长、助推数字经济发展、赋能经济转型升级。

自“新型基础设施”被提出以来,各界围绕其范畴界定、建设重点、战略价值等不同维度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讨论。当前,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全社会对“新基建”给予厚望,期待新基建拉动经济增长、助推数字经济发展、赋能经济转型升级。那么,新基建有哪些重大意义、核心何在、如何高效运转?7月29日,在“华为2020共赢未来全球线上峰会(Better World Summit)”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副总工程师韦柳融女士以题为“新型基础设施发展思考”的精彩报告给出了自己的深度分析与探讨。

page

1

新基建的三大重要意义

● 支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

首先,韦柳融对人类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史进行了分析。她指出,每次工业革命均伴随着基础设施升级,已经完成的三次工业革命都是以相应时代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标志和必要条件。例如,发端于18世纪的以机械化为主要特征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其新型基础设施是运河和铁路;发端于19世纪的以电气化为主要特征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其新型基础设施是高速公路和电网;发端于20世纪的以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其新型基础设施是互联网。

人类历史上的前三次工业革命,都有不同的历史使命(实现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都有着与之相适应的新型基础设施(铁路与运河、高速公路与电网、互联网和信息“高速公路”)给予支撑。

目前,全球进入到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初始阶段。韦柳融认为,从前三次工业革命的上述发展规律以及奠定的基础来看,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历史使命将是“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而支撑这一终极目标的基石,就是“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数字化为核心的新型基础设施”。

● 应对当前经济困境的重要抓手

另一方面,从她分析的内容,5G微信公众平台(ID:angmobile)总结,新基建也是对冲经济下行与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抓手,其兼顾短期扩大有效需求和长期扩大有效供给,兼具稳增长、稳就业、调结构、促创新、惠民生的综合性重大作用。

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在此背景下,基础设施投资仍是新的经济周期解决难题的重要举措。新型基础设施领域作为新一轮基建投资的重要方向,短期看,有助于2020年核心工作“六稳”“六保”的开展(比如“稳投资”。近年来全国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速持续下滑);长期看,有助于解决制约国内经济增长质量提高的关键问题和瓶颈。

● 培育新动能、打造新优势的重要举措

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新型基础设施可以培育新动能、打造新优势。比如通过创造新产业新业态,为扩大就业拓展新空间;通过融入生活服务,为社会进步和均等服务提供新途径;通过适度超前建设,以强大国内市场为技术创新发展提供试验场。而另一方面,新基建作为长期的、供给侧的赋能工具,不只是产生短期效应,长期效果(稳增长的核心驱动力)更为看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page

2

新基建的核心

新型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信息基础设施。主要是指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演进生成的基础设施,包括以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等。二是融合基础设施。主要是指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传统基础设施智能转型升级,进而形成智能交通基础设施、智慧能源基础设施等融合基础设施。三是创新基础设施。具有公益属性,主要是指支撑科学研究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支撑技术开发的科教基础设施、支撑产品研制的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

其中,新型基础设施的核心是数字基础设施,通过加快利用各种新技术推动物联感知基础设施(公用/行业感知设施)、网络基础设施(5G网络/千兆光接入网/卫星互联网等)、大数据基础设施(国家/城市/行业大数据中心及数据共享交换平台)、计算基础设施(云计算与边缘计算/先进计算/算力网络等)、人工智能基础设施(AI开发平台/AI通用能力开放平台/AI专用能力开放平台等)、工业互联网(工厂网络/平台/标识解析系统)、车联网设施(V2X网络/云控平台)等信息基础设施演进升级,打造具备感知、连接、存储、计算能力的行业共性信息基础设施能力,满足千行百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的需求。

首先,网络连接是新型基础设施发展的基础。我国已经建成全球领先的网络基础设施。一是4G网络和光纤宽带网络覆盖全球领先。二是启动“双千兆”网络建设,千兆光纤接入宽带开始应用,5G开始规模商用——截止到2020年5月底,已建成5G基站超过31万个,5G用户超过4400万,占全球5G用户总数的78%,居全球首位。三是骨干网互联互通架构进一步优化,共14个骨干直联点、一个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在此基础上,网络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发展,一是通过推广新技术形成新的网络部署,包括推进5G网络全面覆盖,推进卫星互联网、车联网示范区建设,推进网络功能虚拟化(NFV)/软件定义网络(SDN)部署;二是通过引入新技术助力于网络升级,包括引入和部署灵活以太网(FlexE)、基于IPv6转发的分段路由(SRv6)等新网络技术,提升IP网性能,并推进10G PON技术升级,探索“网络+算力”深度融合的算力网络等。

其次,计算基础设施是实现新型基础设施智能化的关键。千行百业的数字化转型中,服务对象数量多、信息量大、业务周期峰值明显、安全可靠性要求高,而传统IT系统由于上线周期长、难以按需扩容、业务系统“烟囱式”部署、数据互通不足等,难以满足上述数字化转型需求。可提供普适性弹性计算服务的云计算将大有用武之地。目前国内已经形成阿里云、华为云、腾讯云等一批优秀的云服务企业。韦柳融认为,下一步可以有诸多发力的方向,比如提升算力资源调度的灵活性,对融合算力调度的弹性网络连接与开放化计算设施进行深度融合,并发展面向AI的智能云。另一方面,边-网协同、边-云协同是发展大势,目前边缘计算还在由概念走向试点部署的起步阶段,存在边缘数据中心、边缘计算节点、边缘网关等不同形态,互联网企业、电信运营商正在探索不同的建设模式和发展路线。

第三,融合基础设施是传统基础设施信息化发展的更高阶段。一方面,通过探索物联网、5G、云计算、AI、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在传统基础设施建设运营中的应用模式,以端侧统筹规划的泛在感知终端形成共用感知设施,以管侧的全域覆盖天地一体化网络(4G/5G/光接入网/工业互联网/物联网/车联网/空间互联网等)形成共用承载网络,以云侧智能可信的云计算平台/数据平台/AI平台/IoT平台/区块链平台等形成共用能力平台,共同使能更上层的各种应用平台(如智能城市管理、智慧教育、智能港口、智慧政务、智能电网等),促进传统基础设施的智能化,使其围绕数据的价值挖掘提供新的功能和服务,提高运行效率和保证质量服务。另一方面,通过持续推进深度融合,形成一些实现传统基础设施功能的新形态,例如数字孪生城市、互联网医院、网上支付/银行、网上课堂等。

page

3

新基建如何高效运转

与铁路、公路、桥梁、水利工程等传统基建相比,新基建既是基建,又是新兴产业,兼顾了稳增长和促创新的双重任务,是新兴产业和未来科技的基础建设,是创新驱动而不是简单的投资拉动。这使得新基建的投资与传统基建在领域、赋能、区域、投资风险、投资主体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传统基建主要是国家、地方政府主导,国企和地方融资平台做建设。而在数字新基建中,社会资本和市场化的科技公司成为重要力量(比如人工智能等领域)。国务院4月28日的常务会议明确了新基建的发展路径:坚持以市场投入为主,支持多元主体参与建设,加强政府引导和支持。要发挥市场作用,通过放宽企业准入,成立产业引导基金、担保基金等方式不断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新基建项目建设。对于新基建的高风险项目,可鼓励资本市场中的股权投资、风险投资介入,鼓励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金融产品创新。

由此,政府在新型基础设施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与传统基础设施有非常大的区别,新基建更强调技术性、专业化和平台化,需要企业和社会力量的参与,同时也呼唤新的模式。5G微信公众平台(ID:angmobile)了解到,韦柳融建议,一是注重分类施策,发挥社会投资力量——政府进行引导性的资金投入,集中于激励开展多样性的技术路线和商业模式探索,并鼓励市场化的科技公司参与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创新,引领发展;二是注重规则的制定,激活社会创新力量——政府可通过消除体制障碍,重点发挥协调和激励作用,具体可包括推进数据治理,放宽市场准入,明确监管规则,加强统一标准建设,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加强安全监管,支持关键技术研发和创新应用,培育创新型和融合型人才等。

page

4

后记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副总工程师韦柳融女士分享的对于新型基础设施发展的思考与探讨看来,5G微信公众平台(ID:angmobile)总结认为,以下两点对于新基建效用的加快释放尤其重要。

一是注重新基建与传统基建的产业协调与协同。新基建既包括新型数字化基础设施,也包括对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改造,应与传统基建协调推进,为传统基建“补短板、促创新”赋能,传统基建要为新基建提供底盘支撑。这就要求既推动增量传统基建与新基建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实施,也要加快推动存量传统基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从而加快整体推动基础设施升级换代的步伐,更快形成助推高质量发展的合力。

二是新基建过程中宜更加注重统一与融合。新基建不应由于标准不兼容等而出现信息孤岛、造成重复建设。构建新基建融合基础设施具有突出的跨行业、跨领域属性,可推动政府主管部门、设备供应商、软件开发商、系统集成商等相关机构建立跨行业、跨领域、跨部门的标准协同发展机制。比如,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不够深入的主要原因在于新型基础设施配置不到位、数据采集难度大、缺乏数据互联共享平台等,新型基础设施将承载海量数据,而且数据类型和来源多样化,需要在数据交换、数据接口、开放模式、数据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归属等不同环节以统一标准和规范来推进工作。目前已有一些重要进步,比如《上海市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年)》对于建设“互联网+”医疗基础设施明确“通过建立统一标准和互联互通,探索推动互联网诊疗复诊服务范围扩大到在医联体或专科联盟内的医院可跨院互认首诊病人”。

THEEND

最新评论(评论仅代表用户观点)

更多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