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离我们还有多远?

快资讯
中新智库
智慧城市这一概念想必很多人已不陌生,如今全国都在建设智慧城市,毋庸置疑,建设智慧城市已成为当今世界城市发展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在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下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

智慧城市这一概念想必很多人已不陌生,如今全国都在建设智慧城市,毋庸置疑,建设智慧城市已成为当今世界城市发展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在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下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要想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智慧城市还有很多路要走。

智慧城市的概念已提出18年,其中还有不少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呼吁打破“数据孤岛”,是否有法律能够支撑数据的所有权、使用权?当信息基础设施像水、电、气一样成为公共资源,政企共建的边界又在哪里?信息技术是否真能如愿解决现实空间的矛盾?

智慧城市不单纯是一个信息化问题

“有些问题信息技术可以解决,有些还要回到现实当中”

信息化建设和经济发展的的确确有重合的地方。现如今,我国的经济增长还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信息通信技术刚好来到了爆发式增长的机遇期。这使我国在城镇化过程中,能比较好地利用最新技术支撑城市的发展。

很多专家认为,信息化发展,大不等于强,尤其在信息技术领域,信息技术的特点是颠覆性大于继承性。一旦新的技术研究成功,直接带来的就是革新与颠覆,而不是对老技术的继承。这种情况对我们来讲是有利的。

如果我们研发出了新的技术,就可以对既有技术、原有市场实现颠覆。从这个角度讲,原有基础格局的壁垒将被打破,原创技术将会越来越受到重视。

“智慧城市”强调的是城市功能发展的高水平、新状态。智慧城市没有改变城市的基本性质和功能要求,但强调用信息技术使得城市在满足我们需求时更加聪明、更有效率。智慧城市覆盖方方面面,是城市进化的大方向。

所以,智慧城市不单纯是一个信息化的问题。通过新技术的运用,解决城市建设和运行当中存在的问题。有些问题,用信息技术是可以解决的,但有些问题在网络空间还解决不了,还得回到现实世界当中来。

比如城市拥堵问题。借助导航系统、智能交通系统辅助,我们可以进行路径优化选择,让通行更流畅。但它其实并不能在根本上解决城市交通拥堵。为什么?拥堵情况下,我们选择的路径,往往比正常路径更远。这意味着技术虽然能解决了时间上的问题,但它实际上增加了整个交通流量。

总体来说,智慧城市既是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讯技术解决问题,也是通过信息通信来发现问题、诊断问题,来模拟解决路径,优化城市建设。最终让城市建设更科学更合理,运行效率更高、更宜居。

数据开放缺乏法律支撑

“要界定数据使用的合法性问题,这一块的法律是缺位的”

智慧城市的基础支撑是数据,所以现在很多声音呼吁要开放数据。关于城市的数据是很多的,政府拥有部分数据,来自政府为市民服务的过程,来自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企业手上也拥有部分数据,来源于我们每天在微信上聊天、社交,在淘宝上购物、交易。

但是,这些数据的归属是谁的?

这个问题还没有答案,这需要法律来回答,但目前没有一部法律能回答。要建智慧城市,数据的(归属权)问题不解决不行,法律上不能滞后。数据开放不是说政府或是企业没有能力开放,而是少一个法律支持:怎么开放?现在有时候是不敢开放。

因此,要界定数据的所有权和使用权问题,界定数据使用的合法性问题,这一块的法律是缺位的。智慧城市,数字经济,数据就是原料,有数据才能做加工、才能出产品。没有法律支持,没人敢开放数据,连政府部门内部都不敢打通。

建设智慧城市不能被某一方所绑架

“ 政府是一个总召集人,各方互联互通完成信息交换”

智慧城市的建设涉及到政府、企业、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因素,目前对于各方面的定位还不是很清晰,政府该干什么,企业干什么,社会又干什么,没有一个定论。

有观点认为:从本质上来看,智慧城市建设跟城市建设差不多。基础设施应该由政府具体负责,而后续的服务应该让社会来做。比如城市地下给排水、道路桥梁施工等公共基础设施都是政府掏钱做。

从大方向看,智慧城市的规划、建设应该坚持公益性导向。主体工程建成后,再引入市场行为,这样可以更多地降低智慧城市的运营成本。

智慧城市是为城市服务、为市民服务的,这是一个责任问题。智慧城市的主导力量,不应该是盈利目的性很强的企业。

对于智慧城市发展的长远议程,政府是一个总召集人,要设置并推动议程的进行,政府之间要进行比拼,形成竞争的环境。需要的是不同政府部门内部实现互联互通,完成信息交换。企业、市民各有侧重、互相支持又互相提出要求。

(原标题:智慧城市从概念走向现实,离我们还有多远?)

THEEND

最新评论(评论仅代表用户观点)

更多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