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恩培:过度透支AI 会对人类文明传播造成伤害

环球网科技
樊俊卿
2018年的博鳌年会,成为AI人工智能翻译展示自己的绝佳舞台,科大讯飞、腾讯等人工智能翻译引擎巨头纷纷亮相,一时间锋芒毕露,受到了各界广泛的关注。可后来发生了一个小插曲,一场被业界称为“同声传译车祸&rd...

2018年的博鳌年会,成为AI人工智能翻译展示自己的绝佳舞台,科大讯飞、腾讯等人工智能翻译引擎巨头纷纷亮相,一时间锋芒毕露,受到了各界广泛的关注。可后来发生了一个小插曲,一场被业界称为“同声传译车祸”的低级错误又引爆了业界,引起唏嘘一片。

一时间,“AI能不能代替人类翻译”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对此,记者采访了翻译界老将、传神语联董事长何恩培先生。

何恩培表示,翻译界正发生变革,万亿翻译市场正在觉醒,科技巨头积极推进AI与翻译相融合,这一现象是变革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何恩培同时提醒,由于人工智能目前尚未成熟,跟人类智慧产物——语言的结合只是一个过程,而且永远并不能完全替代人类翻译,不要过度炒作过度消费。积极拥抱AI,更应该客观的对待。

何恩培认为,翻译是人类真正的智慧的高地,语言文字因人的存在而存在,语言文字是人类智慧的表达,从长远看来,AI应该能够超越人类的智力,但人的智慧却是难以逾越的。

记者带着疑问来到传神语联北京公司,同何恩培先生做了一次畅谈。下面请大家随这位翻译老将一起揭开AI与翻译的世纪纠葛之谜。

记者:如何看待腾讯AI同传翻译在博鳌论坛上出现的小事故?

何恩培:百度、腾讯、科大讯飞等正在做的机器翻译方面的努力,值得行业尊重和正确对待,这是值得肯定的努力,是业内敢于寻求新知和未知的伟大尝试。他们的尝试更多的是一种对人们面向未来开拓新思维的教育:翻译距离人很近了,不再遥不可及。跨境游、国际商务等涉及大众息息相关的翻译需求近在眼前。他们作为机器翻译探索者,“吃螃蟹”是对万亿翻译市场的启动。但也不能片面地、极端化地看待机器翻译,机器不可能“反客为主”,技术进步为未来产业发展提供了一条全新的思维走向和融合的新路子,翻译行业要进步既不能否认新生事物也不能唱衰或者忽略人类译者这个根本。

记者:近年来,AI取代翻译的声音不绝于耳。译者老师们似乎被时代裹挟着前进,您是如何看待这种声音的?

何恩培:恐慌是因为反差导致。过去人类译者对机器翻译的偏见和不屑,而这一代基于深度学习的机器翻译能力明显提升,提升程度超过人们的认知,使得人类译者恐慌,而被裹挟前进。同时,在期望与落差间,译者价值被遮盖形成“裹挟怪圈”。但现阶段这种明显的过度炒作是不正常的,这种“噱头”是对人类文明的不自信的表现,对人类文化、文明进步并没有好处。过度依赖人工智能,是极具破坏性的文明自毁行为。

翻译是人类智慧的高地。人脑的“全息信息”是来自眼耳鼻口舌身意的全部信息的综合,是基于共同文化经历体验和共识而形成的。语言文字只是人脑“全息信息”的一维表达,它依赖人脑“全息信息”映射才能真正被理解。两种文字的映射理解是以两种文字背后的“全息信息”为背景的。所以,依靠一维语言文字的大量数据训练出来的机器翻译机器人,基本只能机械的“映射”难以全面实现“全息转换”,自然无法将原文真正意义转换到另外一种语言。因此语言文字和翻译都将因人的存在而存在,是人类智慧的表达。从长远看来,人工智能能够超越人类的智力,但人的智慧却是难以逾越的。

粗略计算,人从小学到大学大约能接受10万句话的学习量,而10万句在翻译行业已经属于中高级译者了。但人工智能千万句甚至上亿句对的训练可能只能达到初级翻译水平。目前看来依赖人类翻译形成的大量优质语料数据进行训练是机器翻译的主要途径,这也将限制了机器翻译的进化速度。

围棋之所以可以被AI迅速超越,是因为围棋本身是有固定的规则,有确定的输赢结果,所以AI可以自我对局不分昼夜的训练。但语言不同,具有种族性、不可论证性和不可推导性,几乎不能象ALPHA那样在自我生成棋局、自我对局训练中提升。我看到有些报道在探索翻译的“自我对局训练”,个人观点认为,那最多是产生一种“机器方言”,如同一个封闭部落自我使用的方言,不可能达到符合现代社会人类需要的翻译水平。

截止今天的人工智能还是咖啡中的勺子,浸泡在咖啡里搅拌了咖啡,但其实并不知道咖啡是什么味道,只有人才知道。机器翻译更多是基于算法、算力利用语料数据训练的结果,难以达到人类的智慧。

讲到这里,何恩培还举了一个传神公司培训的实例。传神公司给做网文翻译的译者做提升培训,开班时有一个学生的翻译水平是团队最差的,但经过一周的启发、培训和演练,成为团队第三名。可以想象一周时间内有限的素材培训,对AI来说,可能还不够“塞牙缝”,更谈不上质量进步。但因为人的一周培训是“全息训练”,而AI只是“一维训练”,这是至今人类独一无二的能力。

记者:您刚才提到语言的功能是分层的在你看来分哪几个层次?

何恩培:语言可以分四个层次:1.信号层; 2.简单信息层;3.语言感知、感受、交流;4.文化、专业。前两层是初级翻译属于智力范畴,以AI翻译为主基本上没问题。当下,计算、数据统计等能力已经可以实现弱人工智能。而后两层是高端翻译属于智慧范畴,今天的人工智能并不能顿悟,人的智慧很多时候是顿悟的,所以主力还是人类译者。

记者:从社会发展和人性角度讲,人不可能创造自我替代品。机器替代译者是需要很长时间,这个过程非常漫长,不可能完全替代人类。“语言是人类智慧的高地,智慧需要顿悟”,是否意味着语言具有的某种特性是AI无法打破的?这个天然阻碍是什么?

何恩培:总的来说,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语言具有两大特性,这两大特性说明语言是智慧的产物、是AI不可超越的。

首先,在语言学上,语言具有种族性,语言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诞生的,是不同民族对待事情的方法。例子:沙发为什么这样翻译呢?为什么不翻译成带皮的椅子?因为中华民族的字典里就没有对应的词,沙发是欧洲人对待站、卧、起、坐这些事情的处理方法,具有明显的种族独特性。语言的种族性是由文化背景支撑的,而文化是一种全息的东西,每一个文字可能都意味和承载着不同的场景画面,单一的机器纯靠文字不能准确表达多方面的内在意义。译者往往必须多方面考虑再做翻译(演讲人的情绪、表情、语气、PPT、演讲事件涉及场景、观众的文化背景等等),这是在全息性的前提下,瞬间合成一个场景,再用一种语言表达出来。机器翻译输入的只是干巴巴的单一信息,输出的结果自然不会很准确。

其次,语言是一群人的共识,简单讲就是某事物大家都这样描述,因此也就这样表达了。比如“我去两天”并不是真的两天,可能是一个约数,这是人的共识,但机器只能翻译成两天。共识随着时间变化而偶然发生,机器短时间内不可能更精准表达出来。因为具有共识性所以语言具有不可论证性,比如“我差点没摔死”,逻辑上讲是死了,而实际上没有死。因为这是一种习惯性表达,不可论证。

记者:我去年有幸听过您做的一次演讲,我还清楚地记得您提到‘过去1600年左右,人类的翻译能力提升2倍到3倍,而过去20年人类社会信息量增长1000倍’。在信息量激增的状况下,译者在翻译行业应该被放在什么位置?AI和译者的关系能否和睦?

何恩培:的确如此,事实上人类力量所能翻译的,是人类文明中微不足道的一个量,还有大量东西需要翻译,而人类译者不可能有精力翻译出来,所以我们应该庆幸随着需求的爆发人工智能出现了。

我们应该思考一下为什么译者的收入不能水涨船高?为什么人们看不懂不马上交给译者或者翻译公司翻译?为什么译者会觉得翻译枯燥?其实是因为一种语言不翻译成母语,用户看不懂,但需要翻译的信息中50-70%属于简单信息,甚至是对用户意义不大的信息。也就是说,简单信息对于译者翻译来讲如同搬砖,没有价值感。对于客户来讲翻译是为了了解和理解,核心部分没有那么多,但不翻译又看不懂,所以用户会感到投入产出不合算。所以机器翻译的进步,不但可以帮助用户节约成本,而且可以让译者做有价值的翻译而感受乐趣。

所以,译者应该从“搬砖”的定位到“用起重机搬砖”的定位。这就是传神提出的“人机共译”。人类译者可以将机器译者作为自己的团队成员之一,自己做这个team的leader,做体现人类智慧的、机器成员做不了的翻译,以及用人工智能翻译过程管理。也就是说人工智能在翻译领域的价值绝不仅仅是翻译这一个动作,完全可以作用于翻译整个流程。

举一个例子,中国解放以来引进的图书大概17万种,而全世界畅销的英文图书大概324万种,大约95%的图书没有进入中国。不是中国读者不需要,而是很多外文书看不懂看不到。由此可见,信息量海量是可见的事实,这直接导致翻译需求更加多样化和复杂,翻译效率和质量需要同步提升。因此,行业更应合理运用AI,快速完成低端翻译任务,解放翻译生产力;把更多的译者放在高级翻译领域中,创造更大价值。

人工智能是相互协作关系而不是对立关系,机器翻译替代简单劳动,智慧劳动人来做,这也是由译者的特殊性决定的。

记者:译者是一群特殊的群体,大到国家外交层面,小到个人旅游,都有译者在背后做多语服务支持,这群“隐身人”的生存状况如何?

何恩培:在我看来,译者是一个伟大的人群,他们是人类文明传播的“使者”,但他们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一个就是前面所说的“搬砖”的纠结,另一个就是翻译的劳动按照字数计算的不科学性,比如译者为了将一句话翻译准确,查阅资料可能花可能一小时,但客户只按翻译字数算钱,这个显然不公平;最重要的是,译者的这种劳动价值难以被全球遇到同样情形的译者复用,所以价值又得不到体现。而全球可能无数人还在重复这样的工作,资源浪费巨大。

所以我认为翻译行业应该为人工智能和其他技术进步的到来感到庆幸,我认为译者的生存状况将在这个时代得到改变,传神正在做这件事。希望所有的译者都能够享受技术进步带来的价值,做一个快乐的“传神者”。特别强调一下,“传神者”里的传神不是狭指传神公司,而是指译者梵音的境界,这个词有两个意思:其一是希望译者只做那些能够体现传神的翻译,而不是大量时间去搬砖。其二是希望译者都是人类文明的传神者。

记者:在“AI威胁”和“质疑AI”的片面化言论大肆其道的状态下,您认为未来的译者、行业应该选择?

何恩培:“AI威胁”论虽然唤醒人类重视人工智能翻译,但也给翻译行业造成困扰,使得学翻译的人为自己前途担忧,这必将导致翻译人才缺失,而翻译其实不可能被人工智能完全替代,这就会为人类文明传播速度和效果带来不利影响。

希望译者应该明白一个道理,机器翻译出来了,不是人没事干了,而是“搬砖”的事情不用人干了,那些需要人翻译的还在那里,只是如果人类译者只想去干搬砖的简单底端活儿赚钱,那就是要和机器抢工作,那就是找死。

未来的译者要有价值,就要做到两点,第一不仅需要懂翻译,还要懂得利用工具和机器翻译完成,所以译者要适应新技术时代,拥抱变化提升自己,从单纯操作语言文字,到利用新技术来操作语言文字。第二不仅要会语言本身,更有价值的是深刻理解语言承载的文化,深度掌握语言涉及的行业领域,要让自己成为有专业的译者、跨文化的译者、能够基于场景的译者;

记者:刚才谈到 “语联网”,可否请您通俗地介绍一下语联网?

何恩培:语联网聚集全球产能,这个产能不仅包括人的产能还包括机器的产能。通过语联网大脑实现质量控制,输出合格的产能,然后输出给各个应用场景,未来人类跨语种沟通和信息不再是找翻译,而是在设备上或者应用软件上设置自己的母语即可。

目前语联网已经接入很多合作伙伴和场景化应用,嵌入老百姓多样化翻译场景,语翼、TransnBox翻译机、小尾巴APP、云译客等等。传神公司的愿景是让人类沟通没有语言障碍,让人们如同水电一样方便地使用语言服务,用母语沟通世界。语联网已经深度拥抱AI,加快人机共译落地,“把神气传向全人类”。

THEEND

最新评论(评论仅代表用户观点)

更多
暂无评论